電影訊息
沉默之海 [1949]--The Silence of the Sea [1949]

海的沉默/沉静如海/海之沉默

7.6 / 5,471人    87分鐘

導演: 尚皮耶梅爾維爾
編劇: 尚皮耶梅爾維爾
原著: Vercors
演員: Howard Vernon Jean-Marie Robain Ami Aaroe Georges Patri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Sir

2015-04-15 06:12:17

沉默如海-那聲再見,那聲Adieu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言語與沉默,輕快的八分音符與平靜的四分休止符,呼嘯的北風與穩固的頑石,還有白駒過隙的歲月和悠悠長長的永久……
        好勝者往往追求前者,安逸人向來偏向後者;而智者呢?卻深知在這沉默之後的暗潮湧動和喧譁背後的波瀾不驚。
        《沉默如海》正是一部游離於沉默與言語之間的影片。梅爾維爾在1949年的這部敘事片中,分明能看到默片與有聲片在電影裡的互相致敬與彼此依附。
        這是一部講述二戰的影片,卻又分明與傳統的戰爭題材電影大相逕庭。像仇恨、英雄主義、仁愛、殘酷等在戰爭片中被普遍應用的電影元素,在這部《海的沉默》中卻完全尋不到蹤跡。雖然我們承認電影的唯一性,但倘若非要用一部影片來映射另一部影片,因而試圖喚起那些未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足夠的觀影慾望,那麼我也只能用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來進行類比。
        兩部電影都跟戰爭有所瓜葛,卻在電影的情節呈現中普遍採用了放棄顯而易見的戰爭主題,反而將諸多瑣事的鏡頭進行放大化的藝術處理形式。
        這種形式,在《廣島之戀》中是男女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內心獨白;
        在《海的沉默》里,卻換成了男主角的喃喃自語和女主角的沉默不語以及女主角和其父親內心的喃喃自語。
        故事發生在1940年,那正是二戰最為焦灼的時期。德軍入侵法蘭西後,德國軍官在佔領的一個村莊中住進了一個法國家庭里(這個家庭只有一位老人和他的侄女)。而那位德國軍官,在戰前是一位痴迷法國文化的音樂家,本性善良,並且堅信著自己所參加的這場戰爭將會促成德國與法國的合作,一次空前且意義重大的合作。
        但是在德國軍官入住法國家庭的日子裡,飽受戰爭之苦的老人和他的侄女卻選擇用永恆的沉默來面對這位德國軍官。哪怕這位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一夜又一夜的發自內心地向老人和他的侄女吐露衷腸,卻還是換不來對方的一絲一語。
        哪怕軍官用最柔美的辭藻來讚賞法國的文化,香榭麗舍大街、普魯斯特、盧梭、加繆、雨果、莫泊桑、德彪西、蕭邦……老人和他的侄女卻仍然出於對祖國無比的熱愛而選擇用沉默來應對這一切象徵友好的讚頌。
        導演梅爾維爾興許正是觀察到了當時乃至現如今制約文化認同感的一個前提,那就是自由。任何制約了當事人自由的所謂文化認同,說到底只是對當事人的一種羞辱。而任何以標榜著統一而進行的文化強制融合,到頭來,也總是免不了踏上掠奪與殺戮的老路子。這個結論,是任何人翻一番世界史都會輕易得出來的一個結論。
        回到電影劇情,像德國軍官那樣全身心的痴迷於侵略對象的文化理念中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所以再寬容的法蘭西人也不會輕易的接受那撲所迷離的來自敵人的讚美。這或許就是本部電影中導演試圖向我們傳遞的一個主旨吧?
        而說起前文提及的關於本部電影中所呈現的有聲片與無聲片的影子,那就要談起自電影誕生起風靡一時的默片與鎩羽歸來的有聲片的那場廝殺了。1895年電影誕生起,曾經的幾十年里,人們熱衷於默片的美,畫面中人物誇張的表情動作曾幾何時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但是就像每一種新興文化都要面對的,新奇與趣味性俱佳的有聲片的出現彷彿是一把利刃,倏忽一下將默片付諸幾十年建立起的電影王國徹底撕破。
       那種揪心的痛,卓別林肯定是最深有體會的。我們永遠也無法揣摩出曾經強烈反對有聲片的他在《大獨裁者》的末尾發出他的影史中的第一聲的時候,心底的那種酸楚與憤懣以及無奈。可以說,有聲片的出現造成的默片的完全淪落,應該算作是影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次「屠殺」了。而梅爾維爾在《海的沉默》中,卻似乎在有意無意間通過塑造出德國軍官與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這一對鮮明的對立人物形象,給出了有聲片與默片的一個握手言和的可能性。喃喃不語的德國軍官代表了方興未艾的有聲片;沉默不語的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呢,則代表著視尊嚴為生命的默片。
        而電影《沉默不語》的成功上映,也證實了默片和有聲片可以同存的理論。這種理論雖然在當今的電影中鮮見,印象中在國產片中,王小帥在他的《十七歲的單車》里,就是一部講述在低沉的環境裡思考和說話乃至沉默不語的殘酷青春的影片。但是可能性的存在就代表著一種希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