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othing納森

2015-04-16 22:00:24

張艾嘉 心有唸唸


台灣青春文藝片討論的話題總離不開那些不被理解的歲月,與青春無悔的記憶。好像每個人在度過那個荷爾蒙肆意的季節之後,生活都會走上正軌,而對於往昔,只能化作回憶。我們也只能用想像才能知曉,那個在電影中似曾相識的自己,現在過得怎麼樣,曾經有過相同記憶的主人公,現在的生活又出現了怎樣的偏差,心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念想是否依然還在。而張艾嘉這次便用一部《唸唸》來解答這些疑惑,讓我們看到那些有傷的年輕人,在走出青春期後的模樣,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講訴著心中的唸唸。

電影講述了幾個曾經在幼年,親情破裂或者產生隔閡的年輕人,走出自己的青春之後,是如何與自己心中劫念和解的。在肆意無慮的青春之後,快節奏的生活與繁重的壓力,讓太多人無法適應與面對,留在心中的那些傷疤,便隱隱作祟,成為逃避成長最大的藉口。在電影之中,有大段的時間,將現實生活與童年往事進行對接。因為父母給自己留下的創傷,而無法再承擔起一個做父母的責任;因為對母親的不解,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鄉。那些記憶像是頑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可誰又知道這其中又藏著多少難以言表的愛呢?從痛苦到溫暖,從離棄到相逢,兩個小時的時間,張艾嘉將一件事多維角度展現,讓那些藏在心中的執念,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出口。「很多事情是我們在當時無法看清楚的,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原因,但在我們有能力之後,便該讓自己走出那些羈絆,和自己的過去和平相處。」

其實我不知道:「文藝電影」對於張艾嘉來講算不算是心中的一個執念。早前和胡金銓,李翰祥等知名導演的合作對她影響頗豐,之後又從侯孝賢手中接過金馬獎的大旗,好像在宣告台灣電影另一個時代的來臨,她說「那些導演的電影精神是最讓我唸唸不忘的,因為好奇心重,膽子大讓我走的今天」。她是較晚一批和大陸導演合作的演員,就算是合作,也都是像田壯壯,賈樟柯這類獨立文藝導演。五年後重歸影壇她不想再提自己的女性立場,因為「好的男性導演,如楊德昌也會細膩異常,電影的價值才是關鍵。」而她卻從不迴避《唸唸》是部文藝片,甚至有些挑釁的開啟了這場華麗的冒險。

在影片的開頭,張艾嘉好像就已經做好了要和大家挑戰的決心,用五分多鐘的長鏡頭,以及文藝清新的取景處理,來宣告自己的回歸,將每個人都帶到了,那種屬於台灣文藝電影的感官體驗之下,「安靜下來,進入一種狀態,來觀賞這部文藝電影」在這無意間顯露無疑。長鏡頭的運用與空鏡頭的畫面,在電影中隨處可見,張艾嘉說自己在拍攝的時候「會讓攝影師幫我捕捉海水裡面的情緒,因為在其中我會感受一種包容性,有時我們的生活會像洋流一樣,順著一種形式發展下去無法自拔,但若能跳出來像整個海洋般看待這件事,便會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唸唸》最開始做宣傳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把這部電影講成文藝片,怕觀眾因為它是個文藝片而不來欣賞。但我覺得文藝片並不是讓人覺得丟臉的電影,我從出道到現在拍的一百多部都是文藝片,所以我覺得文藝片是一種可以和大家分享太多心靈感情的方式,並且文藝片是可以造就很多很多好演員的,所以我覺得文藝片,不能讓大家覺得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想好好拍個文藝片,誠誠實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就好。」張艾嘉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將電影的多元化展現出來,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便是「文藝電影」。在固定青春片模式繁擠一時的現在,她跳出了那些所謂青春無悔的故事,用一部《唸唸》來討論最個人的成長與責任。因為在讀劇本的時候她體會到了少有的心疼與憐惜,更因為「電影是一件跟隨自己心靈去做的事」。

電影散場的時候我在想,這部片子可能太私人化了,後半段也過於冗長。但是心中還是會有一些唸唸不忘的東西,那些因為和父母久別才體會到的溫情,那些長久不快知道真相後的懊悔,還有那些壓在心底還不敢直面的實情。在這部電影裡你總會看到一些自己的樣子,也會幫你內心的煩憂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出口,和心中的那些唸唸不忘打了個照面,有可能會變成心底淺淺的微笑,也有可能是早已沒法再去化解與改變,但內心卻還停留著一些唸唸,讓人可以更勇敢面對。(更多內容可關注公關微信帳號:everythingall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