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

伴我同行/与我常在/伴我同行

8.1 / 452,229人    89分鐘

導演: 羅伯萊納
編劇: 史蒂芬金 Raynold Gideon
演員: Wil Wheaton 瑞凡費尼克斯 Corey Feldman 傑瑞·奧康奈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prite

2015-04-17 06:34:39

觀影 之,伴我同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也許友情的故事註定不會在螢幕上缺席。
       1985年,美國導演羅伯•雷恩的新片開拍前,罕見地遇到了投資方打退堂鼓的囧事;拍攝完成也只允許在16個影院上映,兩週後才擴大公映規模。這部最後一刻才被挽救的電影,改編自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作品《屍體》。儘管不如史蒂芬的另外兩部影片《閃靈》和《肖申克的救贖》那般戰慄與緊張,該片依然憑藉樸實細膩的友誼情懷大獲成功,票房成績位列當年第二名,並獲得1987年金球獎最佳電影、奧斯卡最佳編劇的提名。

       戈迪從報紙上獲悉故友克里斯意外身亡的消息,幾個騎車少年的背影,將他的思緒載回1959年「第一次看見死人的記憶」。因為一個偷聽來的秘密,戈迪與好友克里斯、泰迪和維恩,相約前往遠處的森林尋找一具同齡男孩的屍體。登上新聞頭條、成為英雄的幻想在他們心中逐漸膨脹;逃離環境約束、獲得他人認同的強烈意願,催生著少年自我實現的渴望。
       旅途中種種意外遭遇,將四個人的性格展現得盡致淋漓。閃火車的泰迪,追求被認可的強大;主動求和的克里斯,總有一份成熟和擔當。垃圾場的「惡犬」,顯示著擊垮人的往往是想像中的恐懼;而跨江大橋和泥潭的驚魂,述說著膽小軟弱與一意孤行的代價,同伴將共同承擔。歌聲給少年壯膽,吶喊讓少年宣洩,他們在放逐自己也放逐生活中,一路同行,有爭執有團結,有懦弱有勇敢,有歡樂也有悲傷。最終,那具曝屍野外的軀體,讓少年在死亡面前褪去了出發時的興奮,重新審視前進的方向。
       回家路上,四個人的身影在遠山的襯托下顯得無比渺小。在戈迪眼中,往日的城鎮竟也變小了。其實城鎮沒變,而是他的心變了;一次尋屍之旅擴寬了他的視野,開啟了他的心扉。從對屍體的好奇,到以敬畏來捍衛亡者的尊嚴,他不再渴望虛名。近距離地遭逢死亡帶來的巨大震撼,讓他重新衡量死亡的距離和意義。又一次面對屍體,戈迪終於吐露了壓抑已久的心聲,在哭泣中盡情釋放。戈迪終於尋獲了比英雄氣概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畏敬和珍惜,以及對自我的肯定、認同和珍視。

       戈迪回憶裡套回憶的簡單插敘,浸透著四個少年生活現狀的艱難:他們的家庭環境都是殘缺不全的。哥哥的早逝讓戈迪承受著父母冷漠的疏離,父親形容他的朋友「一個小偷和兩個怪咖」,對他的寫作不予理會,陰鬱的氛圍積蓄著難言的失落,他甚至在夢中替父親判決了自己;克里斯作為臭名昭著的「卑賤家庭」的一員,被老師陷害後,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泰迪的父親,他心中永遠的戰爭英雄,卻對他施以虐待;還有肥碩愚笨的維恩,被人糊弄和辱罵成了常事……
       戈迪在露營時講了一個黑色幽默的小故事(吃派大賽),這段超現實色彩的描繪,正是孩子潛意識中的反抗。掙紮在周圍世界令人難以呼吸的壓抑里,無助的少年只能以「嘔吐」,這種荒誕滑稽又充滿孩童想像的方法,在內心做出無力的反擊。幸而回到現實旅途中,還有朝夕相處的同伴,能夠分享與扶持、釋放與解脫,一同繼續生活的冒險,這便是友情的意義。
      影片的鏡頭始終從內部交叉聚焦於「不良青年」與天真少年的世界,成人出場的畫面不多,偶爾出現也處於某種對峙狀態。這種成人的缺席或錯位隱喻了兩代人之間無法溝通與互相認同的巨大隔閡。親情的失位,中年青年少年等不同代際間的劇烈衝突和緊張關係,無一例外地呼應著上世紀60年代北美的反文化運動。年輕人一方面通過各種反叛活動,表達對父輩所代表的主流文化與秩序的不滿;同時想要尋獲屍體,登上報刊,又凸顯出他們渴望社會認同與被肯定的內心訴求。正是這一深層的矛盾牽扯出巨大的時代張力,使影片超越了普通的青少年電影,獲得巨大的成功。

      戈迪的作家夢想,泰迪的英雄主義,克里斯對遠方的嚮往,每個人的希冀是如此遙不可及,卻值得傾訴和分享。玩鬧中毫無顧忌的戲謔,用粗俗的話語相互嘲弄,絲毫不減少年們熱烈的情誼,彼此借狂躁的抒發來逃離生活的困惑。但一起廝混的時光,就像一針麻藥,過了舒緩鎮痛的有效期,是否還能不顧一切地堅守?
      小夥伴中,戈迪的成績最好,他有一顆敏感的心和寫作才能。雖然父母不以為然,克里斯卻始終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和安慰。作為四人中的領頭者,克里斯遠不像旁人眼中那般墮落,反而是影片中美好和堅強的代表。他告訴戈迪,「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gift,但他們不擅於保存,容易弄丟。」他甚至還「警告」戈迪,「你跟我們在一起就是混蛋」,因為時常發作躁鬱症的泰迪、關鍵時刻「掉鏈子」的維恩,還有克里斯口中一塌糊塗的自己,都在無形中「拖累」著戈迪。而戈迪也反過來安慰著克里斯,兩人在相互鼓勵中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
       也許12歲之前的戈迪可以放心胡鬧,不必糾結於虛渺的未來;可面對痛失主心骨的父母,他不得不提前長大,承擔起責任,也必然要與過往揮手作別,踏上新的旅程。戈迪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並隨著鏡頭將過往的回憶緩緩道來;他與泰迪維恩漸行漸遠,與克里斯想必也漸漸疏於聯繫。也許這開始於那一個「看見鹿」的清晨,當戈迪擁有了自己不告人的秘密,他學著在同伴中獨立出自我。人生總有些路是留給自己走的,分享不是一切。伴我同行並不在於一味的群游若鶩,無謂的抱團取暖,而是縱然分離也始終帶著真摯的情誼上路。友情的秘密不是把一群人捆綁成一個人,而是讓彼此在或短暫或長久的同行中尋見更好的自己。

       作為一部低成本製作的電影,羅伯•萊納保持一貫樸實清新的風格,刻畫出人們心中的細微情感,這一點在他後來的《怦然心動》和《遺願清單》等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克里斯的扮演者,年僅15歲的瑞弗•鳳凰城,憑藉俊朗而憂鬱的氣質,成為當年毫無爭議的螢幕偶像。他的早逝令人唏噓,直到今天,其過人的表演天賦依然令人懷念,時常被觀眾與同時期嶄露頭角的基努•李維斯、布拉德•皮特等人相提並論。
       十幾首輕快而並不喧囂的流行音樂,伴隨簡單開闊的鄉村風光,精準地配合著影片無處不在的懷舊情調,那份屬於童年的脆弱和感傷也在其間自然地流轉出來。美國女作家威拉•卡瑟說過,唯形單影隻的人才知道友誼的充實的歡樂。年幼的戈迪缺失了家庭的慰藉,朋友幾乎成為他的一切。在影片的結尾處,當他講述完童年的故事,與家人幸福地追逐嬉戲,回憶依然陪伴著他,也陪伴著我們同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