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玩命關頭7--Furious 7

速度与激情/狂野时速(港)/玩命关头(台)

7.1 / 420,561人    137分鐘 | 140分鐘 (extended cut)

導演: 溫子仁
編劇: 克里斯摩根 蓋瑞史考特湯普森
演員: 傑森史塔森 馮迪索 巨石強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門大吉

2015-04-18 04:24:45

為什麼我們如此懷念保羅沃克 ——關於那些年的玩命關頭


《玩命關頭》——速度,激情,當然還有更多。
對於這個系列走到第七部的今天,它的票房有如何火爆無需贅述,系列如何成功無需探究,它的未來走向也不是人們關注的話題。正當我們持續著觀影,不停的刷屏微信,在問鼎billboard冠軍的《see you again》中一遍遍的反覆聆聽、緬懷和流淚,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這部電影如此的傷感,又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的懷念保羅沃克。這段狂飆了十四年的賽車風雲究竟留給了我們什麼,又帶走了什麼。

B級片的地下世界
一切始於2001年。在系列開山作的預告片中,引導詞如此概述了電影主題:「當太陽西下,另一個世界降臨人間;如果界限必須跨越,如果忠誠必將打破;從速而行,激情而行——《玩命關頭》。」這部當年標準的B級製作,極度廣角的呈現了在當年甚至在今天仍無法被主流社會認同的地下世界——飆車、美女、幫派當然還有犯罪。電影對於街頭競速的種種描述無論是嚴肅程度或是專業程度,在西方乃至世界尚屬首次。可無論是環球影業或者是所有觀者,或許在當年都沒真正這究竟是打開了如何的一扇門。

舊時代的「逆流」和新時代的「覺醒」

千禧年,大概是今天被稱為80後的一代的黃金年代。世界正處於風雲動盪的漩渦中心,歷經了千年蟲、末日威脅、中國申奧成功、911、經濟全面倒退的種種,在陡增的失業率中,正處於18歲左右黃金年齡的80後被推到了世界的台前。在2000年和之後的01年,《玩命關頭》和A級製作的《驚天60秒》兩部電影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前者講述飆車,後者講述偷車;一個是讓年輕人認識了地下世界的狂飆,另一個則直接讓美國的偷車案陡增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由此類電影的渲染,80後,在世界範圍內被貼上了叛逆一代的標籤,引發了巨大的擔憂和社會關注。

令人意外的是,這一波青少年犯罪電影引發的社會意識形態問題在中國並不陌生甚至是早於世界的,原因在於90年代初,更為「危險」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早已讓那時的成年人為之「焦頭爛額」。處於50、60、70年代的人們開始意識到,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生人,在意識形態和世界觀上已經完全偏離了主流意識的航標,這與今天對90後和00後的順延不同,80後的標籤代表了對前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認同的根本性悖離。伴隨著VCD和DVD無法監管的氾濫成災,伴隨著有史以來最大範圍的留學熱潮,部份處於最前沿的中國青少年清楚的認識到——《玩命關頭》不僅僅是娛樂消遣的爆米花,那些在字幕中被稱為喜美、天際線、RX7的炫彩神駒並非遙不可及,甚至只需下定決心的輕輕踏出一步,你便可以真正進入這個世界。於是在紐約、在倫敦、在墨爾本、在奧克蘭、在開普敦無數街頭狂飆的車流入群中,中國人,80後中國人,成為亞洲面孔的代表。

從「小流氓」到「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你仔細的分析該系列電影。不難看出,7部電影在漫長的14年里,大致可以分為從第一至第三部和第四至第七部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里,電影的主題和表達目的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讓我們回到2001年的春天,本作的第一部講述了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甚至略帶種族歧視色彩的街頭故事:名為布萊恩奧康納的白人年輕警探為了查明飛車盜竊案而臥底到了本地飛車黨頭目多米尼克的家中,在經歷了街頭競速,黑幫衝突,墜入愛河和最終追捕後,布萊恩奧康納體會到了狂飆街頭找尋自我的快意人生,最終放走了多米尼克。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中,反派是當地的華人黑幫,街頭競速的參與者是黑人和墨西哥裔,甚至主演范迪塞爾本身也有著義大利與非洲人、蘇格蘭、荷蘭等多種混血,反映了白人主流意識對其他族裔的一貫偏見,街頭競速的運作與犯罪與幫派息息相關。但本片公正的地方在於:拋開金錢和犯罪,白人警探奧康納在這場無間道中體會到了深藏於體內名為玩命關頭的街頭屬性,因而放棄了警察的「正道」。而范迪塞爾飾演的多米尼克重視家庭,扶助弱小,盜亦有道而富有原則個人氣質與角色完美融合,他與保羅沃克天作之合的搭檔和極負真實感的街頭賽車世界,使得全片大為出彩。

本片的成功贏得了第二部的開拍,在《極限特工》和《星際傳奇》後范迪塞爾身價備漲已經遠遠超出了所能承受的預算。於是,片方移師東海岸由保羅沃克與泰瑞斯•吉布森主演升級版的《玩命關頭2》除了炫目升級的賽車和追逐,情節生硬、表演滯澀,甚至在第一部里苦心打造出的地下賽車的真實感也損失殆盡,可以說是口碑和票房的雙敗之作

如同汽車工業東西有別,在好萊塢的賽車電影不得不故障進站的時候,香港導演劉偉強精心打造的漫畫電影《頭文字D》卻為街頭賽車打開一番新的天地。基於原著紮實的故事背景和民用車改裝技術,擁有大批原著粉絲的群眾基礎,由港台一線明星主演和日本實景拍攝的《頭文字D》,在亞洲引發了巨大的成功。這同樣引起了環球影業的關注,華裔導演林詣彬正式接棒《玩命關頭》,第三部具有外傳性質的《東京漂移》應運而生。片中的主角是來自美國因為飆車獲罪的高中生西恩,因緣際會中,來到東京求學的他因追求賽車與叛逆的性格無可避免的捲入了當地街頭賽車和黑幫洗錢的犯罪中,憑藉翰的「佈道」和自身的膽識,西恩最終成長,擊敗了當地的黑幫車手頭目,繼而成為了東京地下賽車世界的新DK(漂移之王)。在本部電影中,藉助「漂移」和山道這一極具東方特色街頭賽車理念,林詣彬再度讓該系列獲得了口碑。據理力爭的影院放映而不採取直接售賣錄影帶的方式,也為新的三部曲贏得了機會。

「雙雄合璧」和打擊犯罪

從第四部開始,隨著范迪塞爾以自降片酬加製片人的方式回歸,第一部中多米尼克加奧康納的雙雄組合重出江湖。也就是從這一部開始,小流氓式的地下賽車電影開始變為不可能的任務氏的大破敵巢。劇中時間線,距離放走多米尼克過去僅僅三四年,布萊恩奧康納從普通警探、洗清案底的街頭車手再度回歸主流社會成為了FBI聯邦探員。以逮捕更大威脅的罪犯為目的,以及查明女友的死因,多米尼克與布萊恩再度聯手開始了一段段大破敵巢式的冒險。
第四部是系列的分水嶺,製作經費完全步入A級;第五集,披著賽車電影的外衣而行間諜片組團打BOSS之實的局面基本成型。主要人物進行了重新定位:多米尼克身為街頭混混可以和精通殺人術的軍事專家打得不可開交;奧康納成為FBI探員,車輛槍械格鬥都完全超出了普通警探的水平;東海岸電工變成了駭客高手,美女臥底成了邦女郎……當然這種二度定位是成功的,影片徹底在賽車諜戰片的康莊大道上一路撒歡兒狂奔,對手不再是僅僅是車,是坦克、是飛機、是荷槍實彈的高素質傭兵武裝,是世界級的職業罪犯。系列電影收穫了票房,收穫了人氣,但卻不再具備任何的現實意義。

究竟什麼是玩命關頭?
是香車?美女?是犯罪或是抑制犯罪?
在玩命關頭6裡面,大反派肖對多米尼克的人生有過一個大致的概括,從偷盜DVD起家,到為復仇擊潰毒梟,街頭賽車的傳奇,但實際上只是一個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街頭混混。這段總結其實很符合我們內心的定位。
仔細想想看第七部里,在與傑森斯坦森扮演的世界超一流殺手的貓鼠遊戲中,為了所謂什麼天眼晶片,多米尼克和奧康納穿起類似伊森韓特的禮服,拿起屬於龐德的馬丁尼酒杯,走進某個王子的晚宴進行驚天盜竊。全球限量的最貴跑車撞穿沙漠摩天樓……這是多麼愚蠢的橋段。
更何況,對頭拿槍找上門了你丫為什麼不直接開車撞死他?
改裝、街頭、競速不再是永遠的主題,四分之一英裡的成敗不再重要,無人機與飛彈亂竄的舊金山,即使追逐也唯有深深的疲勞。

但保羅沃克的死,完全改變了這一切。

電影中平靜的家庭生活沒有讓布萊恩奧康納的人生崩潰,但現實中的一次意外的車禍卻真真實實的帶走了保羅沃克。
【7】是一個尤為奇妙的數字,有時屬於幸運,有時屬於不行,有時屬於傳奇,有時屬於終結。
保羅沃克的死從根本上改變了這部電影,許多人,懷著如同參加葬禮的心情,來觀看保羅最後一部電影的謝幕。看他在螢幕上穿行、駕駛、飛奔,跳躍,一面不停的問著身邊的男友或者女友「為什麼一次普通的駕乘,一次液壓助力油的洩漏,就奪走了電影世界裡最好的,或者是第二好車手的生命。」
與范迪塞爾不同,保羅沃克是通過競演得到了奧康納的角色。他少年時代真的擅長飛車,是個名副其實的街頭車手,某種意義上而言奧康納其實就是保羅。如果沒有多米尼克這個角色,或許你仍會在《星際傳奇》里或者是《極限特工》里認識范迪塞爾,他桀驁的氣質一定能助他走上事業的巔峰。但如果沒有奧康納這個角色,恐怕就不會有保羅沃克的成功,因為除去飛車和傻笑,他實實在在是一個英俊的鄰家普通男孩,而每一部《玩命關頭》,多數觀眾也是以奧康納的代入感參與到一次次的街頭追逐之中。如果多米尼克是《玩命關頭》的靈魂,那麼奧康納則確確實實是該系列電影成長的肉體,被佈道、被認同、被放逐、被自我超越。

什麼是玩命關頭的真義
是多米尼克與奧康納義無反顧的飛過鐵軌;是韓在天台對西恩說:「生活很簡單,做出選擇,不回頭」;是米婭對奧康納說:「或許你一直在假裝做個好人」;是多米尼克說「我沒有朋友,我只有家人。」
奧康納的故事永遠的停留在了家庭,成為普通人,成為丈夫,成為父親,找到玩命關頭外的歸宿,永遠活在了我們能賦予的happyending中。同樣,現實中的結局,讓所有經歷過18歲,業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們從飛車與酒精的輕狂中回到了生活,回到了現實,回到了妻子與孩子的身邊。冥冥之中,家庭,這個被多米尼克無數次提及的人生歸宿。真真正正的實現了。
請時間別著急,讓我們再跟那個金髮小伙子說一次:
「走吧夥計,我們去兜一圈…」

                                  (2015.4.17.by 門大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