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幻翔

2015-04-21 20:55:42

第二部的啟發


《死亡之雪2》(台灣譯名為《冰血奇緣》)前作的台灣譯名更為感性:《下雪總比流血好》,是一部「死亡喜樂匯」式的納粹殭屍電影,在極度血腥暴力的場面里萃取出搞笑元素,讓人同時品嚐「噁心與歡樂」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受,是此類電影最大的貢獻,作為其中翹楚的《群屍玩過界》與《殭屍西恩》至今都是後來者難以逾越的高峰。由於台灣片名沒有標註「2」的字樣,所以直到坐進影廳我才發覺本片原來已是系列第二部,一向對某系列的「第二部」沒有好感,恐怖片尤為如此。背景故事、反派真容、殺人手法和動機已經在第一部介紹完畢,到了第二部只能是簡單粗暴的升級,殺更多的人、爆更多的血漿、撞更多的車、給更多的笑料等,僅此而已,而且因為少了第一部的「主角誤入、逐個被殺、找出真相、最終決戰」的節奏,第二部往往場面不錯、口碑不佳。這點在遊戲界更甚:第二部往往決定著系列的命運——保守的話會被罵,創新的話如果操作感、平衡性和傳統繼承方面沒有做好更會被罵。從成功的幾款遊戲比如《惡靈古堡2》和《寂靜嶺2》的經驗中可以看出,跳脫出第一部的故事,保留基礎元素進行變革,加入新主角和新反派,並且在反派身上注入更多情感糾結才是成功的關鍵,其中最為重要的仍是新角色的加入,因為觀眾始終關心的還是角色的情感變化。從這方面說,《死亡之雪2》做的並不夠,但它加入了新的配角和有趣的設定:反派的手臂嫁接到主角身上,並不受起控制,隨時可以殺死阻礙主角的人,讓主角從誤殺無辜角色的自責,到為了復仇利用手臂創作屬於自己的殭屍大軍,復活心愛的人,在其心理上進行了從「厭惡手臂到喜歡手臂」的簡單變化,並出乎意料的利用了觀眾對恐怖片和其自身類型的俗套認識,反其道而行之,在意外感上交出了不錯的答卷,反派控制的納粹殭屍與主角控制的蘇聯殭屍的對戰更會讓二戰迷們喜出望外,大笑不止,但縱觀整部影片,最有趣的貢獻,要數殭屍角色「血寶」,這個滿臉潰爛嘔吐不止的角色,在觀眾對殭屍噁心恐懼的固有認識上又挖掘出「賣萌」的一面,實在是一大創新,而此類型角色一貫的「無條件的對主角好、賣萌天然呆、隨時準備犧牲」的設置,在真的犧牲時還是會讓觀眾為之動容,片尾「人屍做愛」還不忘致敬《鐵達尼號》也真是玩到醉了,最後要說的是,恐怖片雖然並不是人人愛看,但其實製作起來相當麻煩,打光、化妝、特技、剪輯,到了《死亡之雪2》中甚至加入了更多的「戰爭」和動作戲,使得每個鏡頭都要進行複雜的設計,個別打鬥戲的剪輯和鏡頭絕對不輸給好萊塢大片,為此也要向《死亡之雪2》的創作者致敬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