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易孝敦

2015-04-22 06:43:31

華語電影女性導演風格進化史


    導語:40後的許鞍華剛剛在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斬獲最佳導演獎;50後的張艾嘉為了誠意之作《唸唸》爭取更多的排映空間,無奈從起初確定的4月17日上映調整到4月30日;60後的伊能靜在以歌手、作家多重身份名聲大噪之後執導大螢幕處女作首秀《我是女王》正在影院熱映;70後的李玉以文藝起家,不斷向市場靠攏,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電影標籤,如今攜豪華陣容強勢回歸的《萬物生長》正以虎狼之勢跟《速7》拚殺;80後的彭宥綸因執導《爸爸去哪兒1 2》大電影預告片及華晨宇主演的微電影《卡西莫多的禮物》廣受好評而積極籌備自己首部大電影......女性導演儘管小眾,但從來都是華語電影不可或缺的濃重一筆。下面將以年代為分界,詳細解析各個時代不同導演的風格進化史。

40後導演代表人物:許鞍華
標籤:女性意識,文藝堅守
 
    儘管剛剛落幕的香港電影金像獎被無數人吐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這著並不妨礙許鞍華榮耀斬獲最佳導演乃實至名歸的事實。許鞍華不僅是香港電影的獨特存在,放眼整個華語電影界,她也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五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三界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這些沉甸甸的榮耀是對這個傾注了一生於電影事業的女導演最大的承認和鼓勵。放眼如今,紛紛北上已被大陸嚴重同質化的香港電影界,似乎只有許鞍華還在執拗的堅守著自己的作者風格。作為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傑出代表,許鞍華在作品中表現出的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對文藝風格的堅守,令人尊敬而感動。

50後導演代表人物:張艾嘉張婉婷
標籤:時代痕跡無奈鄉愁
 
    暌違大螢幕7年之後,張艾嘉攜新作《唸唸》回歸,儘管電影未映先火,但是基於票房的考慮,上映檔期無奈從4月17日調整為4月30日。張艾嘉在《唸唸》中為觀眾展現了一段兩代人不同的親情愛情故事。雖說影片中大部份篇幅都在講述育美跟阿祥的愛情糾葛,但其中流露出的濃濃鄉愁卻還是無意間打動了很多觀眾。無論是《最愛》或者《心動》,甚至是《唸唸》,張艾嘉無一例外都在作品中表現出對時代的反思以及對青春回憶的迷戀。這些跟她年少時漂洋過海離開故鄉在外打拼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張婉婷因為長期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所以她的作品大多以親切風趣的鄉土情懷及細膩的親情和愛情為切入點,極力展示傳統與潮流,東方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對立與融合。《八兩金》也好,《秋天的童話》也罷,在享譽盛名的同時,也讓人從張婉婷的電影中讀出異鄉人的無奈和孤獨。

60後導演代表人物:伊能靜
標籤:文藝迷茫缺乏安全感
 
    整個60年代出生的導演中,女性導演幾乎是空白。而因為正在影院上映的電影《我是女王》導演伊能靜恰好出身於60年代,所以也填補了這一年代缺憾。不過說到這一時代女性導演的標籤特點,伊能靜儘管不具備代表性,不過從她的作品中卻多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人的一些特性。
    《我是女王》作為伊能靜的導演處女作,雖然是多對情侶拼湊而成的愛情故事,但是角色身上無一例外都表現出難以名狀的不安全感。她們生活富足卻對未來迷茫,收入穩定卻總覺得愛情觸不可及。60年代女性導演的缺失恰好說明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際遇對於文藝作品產生的消極影響。《我是女王》從票房到口碑都差強人意,這一點如同這一時代女性導演的缺失一樣,無疑是令人扼腕可惜的。

70後導演代表人物:李玉趙薇薛曉路金依萌
標籤:文藝商業化青春懷舊篇
  
    時間來到七十年代,這一時代出生的女性導演如今正是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而且每個人的資源、人脈以及經驗都已經完成量變的積累而轉向質變階段。也因為商業越發成為考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個年代的女性導演並未形成統一的風格標籤,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的實現自己作品的商業化。
李玉的《萬物生長》正在影院跟《速7》廝殺,首週三天過後拿下超7000萬的票房成績也算可圈可點。從《蘋果》到《觀音山》到《二次曝光》再到《萬物生長》,儘管女主角一直是范冰冰,但是李玉對男主角的選擇卻越來越多的考量市場的需求,而電影本身的商業屬性也愈發強烈。若真能在商業與文藝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發展之路,李玉對於華語電影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
   
    趙薇剛剛在第34界香港電影金像獎憑藉《親愛的》中出色表演斬獲影后桂冠,再次被冠以人生贏家的稱號。她的導演處女作《致青春》口碑票房雙豐收有著不可複製的因素,不過「趙薇」兩個字本身就代表著許多人回不去的青春記憶,這也為她的作品打上深深的個人烙印。薛曉路以執導《海洋天堂》廣為人知,而後再以《北京遇上西雅圖》華麗轉身,從文藝到商業的轉折,薛曉路的動作異常迅速也非常成功。金依萌自出道以來鮮有對文藝的執著,不管是《非常完美》還是《一夜驚喜》,金依萌都毫不掩飾自己對商業利益的追逐,而她也如願成為華語電影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女導演。

80後導演代表人物:彭宥綸
標籤:年輕審美的視覺表達電影營銷的商業考量
 
    整個80後電影人才如今正以後備軍的姿態摩拳擦掌蓄勢待發,時刻準備在井噴的電影界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過去的電影導演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創造高質量的電影作品即可,但是現如今,整個市場環境卻對導演提出更全面更嚴苛的要求。導演不僅要是創作大師,還必需要成為營銷大師、推廣大師......換言之,導演正在從技術型人才向產品經理迅速轉型。
    陳正道、韓寒等諸多80後男性導演以不俗的票房成績證明了自己作為導演的價值所在,而同一時代的女性導演還鮮有集大成就者。當然,沒出現並不代表不存在,有些女性導演目前尚在「厚積」階段,至於「薄發」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彭宥綸就是這些女性導演裡的傑出代表。
    彭宥綸在傳統電影圈或者鮮有人知,但是對於李宇春、張杰、華晨宇的粉絲來講,「彭宥綸」三個字甚至決定著自己偶像對外視覺形象的好壞。因為她幾乎包攬了近7年來中國新生代年輕偶像的mv、宣傳片。 她的作品設計了大量高衝擊力、高對比度的畫面,在《卡西莫多的禮物》一片中,飽和濃郁的色彩幾乎從螢幕中溢出,以致於彭宥綸被稱為「視覺系導演」。然而,視覺恰恰是年輕人對影視作品的第一審美。彭宥綸的作品風格無意中迎合了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注意力經濟。無怪乎數萬85、90後高呼「沒有原因就是喜歡」。
    剛結束的《我是歌手3》中,彭宥綸製作的總決賽宣傳片被稱之為「救了我歌的三分鐘」。在《爸爸去哪兒1、2》中,宣傳片成為拉動家庭觀影的重要利器。電影行業的發展瞬息萬變,三年前你絕對不敢想像綜藝節目可以直接變成大電影在螢幕上賺得盆滿缽滿,而如今綜藝節目沒有大電影計劃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所以當彭宥綸說出「誰也不敢保證往後的幾年,電影是不是真的還叫電影,電視是不是還真的就叫電視」這樣的話時,足夠令人信服。

結語:
 
    4月,徐崢為自己的電影《港囧》舉辦了一個空前但可能不絕後的定檔發佈會。他站在台上,像賈伯斯發佈蘋果新品一樣向媒體及業界大佬介紹自己的電影;從《匆匆那年》開始,張一白主動給自己貼上「電影產品經理」的標籤;當年專注文藝電影的張藝謀、顧長衛如今都已紛紛投身商業大片的洪流;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研討主題更是鮮明打出「ip+大數據+網際網路」……這些訊息無不彰顯著電影導演向產品經理轉型、文藝電影向商業電影進化的兩大趨勢。男性導演也好、女性導演也罷,誰能兼具產品經理與電影創作人的雙重職責,誰就佔有了市場先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