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8,904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UE

2015-04-25 03:49:37

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修養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男主盧的演技很好,這部電影播了還不到十分鐘,我開始覺得他很猥瑣:細長的嘴唇,白多於黑的眼睛,略顯坑窪的臉,向後紮起的頭髮,這些要素綜合起來顯示了這個出身底層的小人物不幸的坎坷經歷,以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決心。
 
《人物》雜誌之前報導過一個叫做江湖報料人的職業,盧的職業即是報料人。他偷來的自行車除了換到錢外,還換了接收器和攝影機。前者用於截獲警察的資訊,得知這個城市裡哪裡有了車禍火災和入室搶劫;後者用於趕去現場拍攝血腥畫面,這些視訊會以高價賣給電視台。

這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有自己的微信公共帳號,大報甚至開發了自己的APP。很多人閱讀新聞的渠道是朋友圈,朋友圈有它的好處,一些因為禁令而刊發不出來的消息會在朋友圈迅速傳播。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告訴身邊的好友他早餐吃了什麼,也告訴好友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

問題在於,這些非專業記者(用盧在拍攝現場應付警察的話是「自由記者」)沒有足夠的專業素養。我身邊的好友常犯的錯誤是缺少平衡性:存在爭執的問題,只給其中一方發聲機會,並且多數缺少職業道德。

很多報紙不會招聘新聞專業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經濟、金融、房產)而後勁不足,到媒體了只能寫些社會新聞。並且可替代性太強——社會新聞,高中生都可以寫啊。

我大二的新聞寫作老師說,你們要明白,新聞學不只是教你新聞采寫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你對這個行業的認同感,你的職業道德。當下關於媒體腐敗的醜聞那麼多,很大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這些人對新聞沒有最起碼的敬畏。老師很少用「未冕之王」這樣的詞形容記者,提到也是要求我們多看書才能擔待得起這個稱號;老師提更多的是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有財產萬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惡忠奸」。總而言之,授課好的老師教會的不只是采寫技巧,而是時代與歷史紀錄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對這個行業的敬畏。

關於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最經典的討論是一幅新聞攝影,禿鷲和瀕死的小女孩。拍攝者獲得了普利茲新聞獎,卻在後來不堪公眾的指責壓力而自殺。在國內引起討論較多的是北京的一名記者。新聞事件是馬路下水道井蓋缺失。他拍攝的畫面是大雨中騎自行車的路人因為看不清這個井蓋的缺口而摔倒。

有人指責這個記者不該站在一旁拍攝,該去提醒路人小心這個缺口。我有段時間不能理解這個指責,因為攝影是記者的工作,那些騎自行車的人不會因為記者沒有前去攝影而不摔倒。相反,指責記者的這些人為什麼不放棄自己的工作搬個馬扎提醒路人小心摔倒?

在這部影片裡,「自由記者」盧漸漸地開始越線。為了更好的拍攝視角,他挪動了車禍現場的屍體。他聽到了槍響卻不為所動,躲在樹後任由毒販入室行兇,在他們離開之後第一時間進入別墅,給房間裡尚在淌血的三具屍體以特寫。回應警察的訊問時,他說沒有看見嫌犯,卻暗中跟蹤嫌犯並報警,為的是拍攝到嫌犯和警察火併的畫面。火併之中嫌犯的車翻了,盧指使他的僱員、也是他唯一的搭檔前去拍攝嫌犯的屍體。那位可憐的僱員來到車前,甫提起攝影機,就被嫌犯的槍打了個透心涼。盧知道嫌犯並沒有死,他借嫌犯之手除掉了這個開始向他談價碼的搭檔,並用攝影機拍了搭檔的屍體。

影片最後正義沒有得到申張,這段警匪火併的視訊給了他一個大滿貫。盧擁有了更多的僱員,他告訴這三名僱員,「我讓你們做的事情,我自己都會做。」

這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也是黃色新聞(指兇殺暴力色情)橫行的危險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