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冬日甦醒--Winter Sleep

冬眠/冬日苏醒(港/台)/冬日甦醒

8 / 56,279人    196分鐘

導演: 努瑞貝其錫蘭
編劇: 埃伯魯錫蘭
演員: 哈魯克比爾吉內爾 梅麗莎索珍 戴美特阿可芭 內加特伊希賴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狄飛驚

2015-04-26 01:05:44

第67屆坎城「主競賽單元」印象




交流越多,距離越遠,反省越深,痛苦越大,終不免自我困頓,精神放逐。基於類似表達,我以為《冬眠》其實還是在致敬塔可夫斯基(《鄉愁》)。只不過,錫蘭這次摒棄了此前的拿手技而另起爐灶,用高密度且極具思辯的對白矛盾互攻,切膚之痛,使影片呈現出另一種形式的靜默深沉。相比《鄉愁》的越走越遠,《冬眠》結尾繞了一圈最終又回到原點的處理則更像是對前者的補充或者觀念上的另一種詮釋。必須指出的是,這種主要依託台詞且能保持高端卻不做作的視野探索在近年藝術電影中也是鳳毛鱗角,就算刨除掉出自契訶夫的部份對白,劇本依然擔得起深遠廣闊的讚譽,或者說,其視野方面的優勢勝過本屆其他作品太多,與之相比,敘事上的匠氣(捕馬獵兔解凍痛哭獨白之類設置)似乎也顯得無足輕重。讓人不解的是,很多人盤點2014年度電影時慣於概之為「小年」,個人不知這個提法依據在哪,在我看來2014僅有一部《冬眠》就已經足夠「大」了,近年的金棕櫚裡面,我也想不出還有哪部能與之並肩而立。

邁克·李這個老派電影紳士的作品則總是:劇本好表演好場面調度好,但意圖明顯指向刻意,有板有眼近乎至接部就班,諸多前作的配樂別緻得近乎怪異也有拖後腿的嫌疑,整體給人感覺雖紮實生動,卻不免規矩周正,主要欠缺還是氣質上的一點輕巧靈動。而這次在《透納先生》里,此前優點得到了一併保持,慣常軟肋卻被消弭於無形,情感更是難得地內斂隱忍到瘖啞壓抑,用透納的畫風拍攝透納的生平也在形式和內容上構成微妙互文,基本沒啥缺點可挑,屬於標準的大師之作。

《媽咪》則勝在情真意切,導演以其飽滿熾熱的情懷和極富創意的形式,將一個慣常親情故事拍得囂張而又絢爛,分分鐘裡滿是個人標籤和烙印。而且橫向來看,年輕的多蘭對於坎城,其可貴之處還在於自內而外噴薄洶湧的荷而蒙氣息及不管不顧抵死纏綿的原始生命力,揮霍卻不知是揮霍,拳怕少壯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和多蘭一樣,1980年出生的愛麗絲·洛爾瓦自然也應屬列坎城新人,她執導的個人第二部電影《奇蹟》,卻自有一股質樸天然,靜水流深的氣質,尤為可貴的是影片傳遞的姿態,無慾無求,不依不靠,彷彿遠處高樓的歌聲似的,隨風渺茫。與之比較,《第二扇窗》和《利維坦》的符號堆砌和隱喻密佈,這種強加硬塞的拼湊拍法,也就被襯得只有做作和功利的份了。當然,在這後二部個人討厭的影片中,《利維坦》還算始終保持了一種危機四伏的變奏傾向,這又比《第二扇窗》的想當然之外又毫無張力可言要稍好一些。

此外,《吉米的舞廳》《星圖》《兩天一夜》相較分別對應導演的其他前作,也都只能稱作為平庸,《吉米的舞廳》可以在諸多」好萊塢史詩片「中找到各種類似橋段和影子,劇情差不多能夠按照一生二,二生三的方式往下推算預測。《星圖》的問題也是舊瓶裝新酒,變態又不夠變態,妖詭也不夠妖詭,基本上屬於看過即忘的那一類。《兩天一夜》乍一看還是典型的達內兄弟,但這次結尾的幾度反轉,卻怎麼也帶不來曾經慣有的技巧和力量,畫龍點睛不成,自然只能戳瞎了事。

第三類影片是介於好差之間的中間檔,它包括《聖羅蘭傳》《狐狸獵手》《錫爾斯瑪利亞》《群鳥之悲》和《送鄉人》。作為反好萊塢的人物傳記片,《聖羅蘭傳》和皮亞拉的《梵谷》淵源不淺。迴避大事記,將名人首先還原成真實的人,用瑣碎零亂的片斷組裝拼貼出其人七情六慾,這個方向雖然不乏吃螃蟹者,效果卻未必屢試不爽,究其原因,大概是在曲高和寡與螺螄殼裡做道場之間,依然存在著分寸感的精度拿捏問題,換句話說,反敘事的敘事如果僅僅淪為姿態,觀眾自也沒耐心隨之精神分裂,跟著痴人發囈語。

《狐狸獵手》圍繞三個男人的交鋒,難得地始終保持了一個相對中立的視角,表現搶眼的「杜邦先生」和最近正火的HBO劇集《The Jinx》的杜斯特還蠻像的,即影片雖然有對成因的深度挖掘,但人物的真實立場始終是隱著的,它是影片走向複雜幽深的關鍵。《The Jinx》在這方面做的尤其好,而貝尼特·米勒儘管已很克制,狐狸的尾巴到底還是露了那麼幾下(母親去世後的放馬、開槍前的看片等),這種主觀鏡頭其實不提也罷。

《錫爾斯瑪利亞》的完成度沒什麼問題,它和《鳥人》在題材上的雷同甚至也無形中構成了一種角色對應,麥可·基頓此前是真的已經過了氣,而朱麗葉·比諾什則顯然還只是居安思危,真中演真和假中演真,到底孰假孰真?由此還可以說說真假虛實和戲中套戲這個事關電影的慣常命題,大概得從《你逃我也逃》、《日落大道》算起,看看近幾年的三大節,《原樣複製》《穿裘皮的維納斯》《你們看見的還不算什麼》《凱撒必須死》《鳥人》……為什麼這個題材拍到現在還是扎堆出現?不是電影本身不好,而是湊熱鬧般都來這麼一發,確實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群鳥之悲》有一個公知視角,主打的現實意義牌。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的姿態像是一個外地記者忠實地完成了一道採訪任務,卻難以去除油浮於水的隔離感。在法國凱撒獎上的橫掃多少讓人有點意外,就像伊拉克07年亞洲杯奪冠。《送鄉人》不是正宗意義的西部片,和慣常類型片相比,它還有視角切換技巧和慨嘆時光謳歌女性的情懷,但填充這個故事的諸多內容,從情節到細節,確實又還是「勇氣責任承擔沉默耍酷」的老一套。這個類型要拍得好看有新意,估計還得要昆汀那種,更痞更狠更血腥更多些出人意料才行。

還有兩部影片不好歸納比較,就內容而言,《再見語言》看了也相當於沒看,據說3D和2D的視覺效果也完全不一樣,其取捨標準主要還在觀念。《荒蠻故事》靠六個獨立的荒誕小故事拼貼,討喜卻也難言驚喜,有點意思但是又僅止於此,這個路子要是能有條輔線串聯或者達到某種程度的統一,像《七個神經病》那樣既分得開又收得攏,份量可能才會重一些。

《搜尋》和《人質》因為資源暫缺,至今還沒看到。

最後說下個人選擇,《冬眠》《透納先生》《媽咪》《奇蹟》是一定要入選的,《第二扇窗》《利維坦》《吉米的舞廳》《星圖》《兩天一夜》這五部是一定不入選的,候補影片裡,《再見語言》選或不選都有理由。另外三個名額,我願意推薦《聖羅蘭傳》《狐狸獵手》和《錫爾斯瑪利亞》。所以綜觀評委給出的最終名單,能在保證佳作不漏的前提下將關係兼顧豬肉分得這麼平均,也是品味和用心的極好展現,個人僅代表個人,向以簡·坎皮恩為首的評審團成員致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