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女魔頭--Monster [2003]

女魔头/美丽女狼(港)/煞女

7.3 / 161,952人    109分鐘

導演: 派蒂珍金斯
編劇: 派蒂珍金斯
演員: 莎莉賽隆 克莉絲汀娜蕾茜 史考特威爾森 普魯特泰勒文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安

2015-04-26 06:25:31

女權主義與女性題材於電影的探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順著《女魔頭》看了一些女性題材的電影,只能說是女性題材,不敢說是女權主義,因為在看完一些公認的女權主義電影后,感覺電影創作者的潛意識仍存在於男權體制的文化背景下,有關於女性「第二性」和作為被男性「凝視」的認同感。這讓某些為了標榜女權而進行反抗的行為,更加顯現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自身的弱勢以及地位的低下,畢竟以這種想法為出發點的所謂女權主義者,仍然被男權話語所控制而不自知。


在《女魔頭》這部電影中,女主角違背了通常情況下對於女性的認知,而且以妓女身份出場,叼著煙,帶著槍,開著車,厭惡男人,變成拉拉,成為連環殺人案的作案人,甚至殺掉了代表強勢體制的警察。看上去,女性殺人在這裡意味著向男權社會,即主流體制的一種抗爭。但是,女主角的這種行為是受壓迫和控制的,有男人不好好做該做的勾當,反而對她施暴,這才讓她衝動的第一次殺人。畢竟作為一個妓女,這個職業身份就是女人向男人的一種屈服和順從,不管女主角在劇中表現得多麼粗魯和豪邁,她都是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在做抵制以男性為主導的世界。導演也是編劇在人物設置上有努力標榜女性的力量和自由,將女主角設置為拉拉,並編了一個看上去不錯的拉拉愛情故事,讓女主角因為這段拉拉戀而做出愛的奉獻,但是這種設置並不能增強女性在這部電影中的力量。女主角嘗試與另外一個女孩在一起的起初原因只是她憎惡男人,但並不代表她的性傾向就是喜歡女人,這一點的轉變明明是之後故事的基石,原因卻極其牽強。女權,是女性作為一個人所應該有的權力,但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可以理解為,如果那些男人欺凌了她,她一怒之下被迫的只能奮起抵抗,但是如果那些男人遵守那點起碼的規則,她可以忍受作為一個女人所該承受的侮辱。她對待男人看似佔據主動權,霸道而強勢,但和她故作姿態與浮誇的動作一樣,只是徒有其表,當她明明特別在意卻要表面裝作不在意的時候,我所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女權主義的捍衛者,而像一個可笑又滑稽的女人,在男權體制里掙扎最後溺水身亡。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很經典的所謂女權主義電影《末路狂花》,其實所要講述的故事和《女魔頭》也如出一轍,只是收尾更加漂亮。兩個女人,對平凡的生活與工作產生厭倦後,結伴一起外出旅遊散心,但因其中一女遇到強暴而反抗意外強殺一男後,這場散心變成了逃亡。該片被認為是向男權社會發出抗爭的女性主義電影代表作,故事勾勒出了一個被男權所牢牢控制的女人掙脫束縛的過程,但這起碼算得上是一種覺醒,當事人被迫無意識的覺醒,以及旁觀者意淫的女性強大。其一,實在覺得塞爾瑪很蠢,儘管她竭盡全力的爆發出自己的能量,但是她自身對於男權社會的依附並不能讓我產生同情。離開家之前對於老公的絕對服從和卑微弱小,剛離開家時的膽怯退讓,擔心老公,害怕之後的結果。再到沿途所遇搭車的男子騙去了所有錢財,付出自己的感情並且渴望對方的認同和回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於男權話語主導社會的一種強烈認同和尊奉。其二,電影一開始看上去很有主張的路易斯,也就是開槍斃掉強暴塞爾瑪那個男人的女人,雖然起初也表現出冷靜克制的男性特徵,但之後遇到事情所想的還是給男友打電話尋求幫助,到最後偽裝的堅強只能崩潰掉。最後一幕有人說是她們飛向了自由,但事實是面對現實,她們自己都認輸了,逃避掉那樣瘋狂而不可控制的自己,帶著深深的悔恨奔向死亡,來作為救贖。這並不是所謂的女權,看完電影后,沒有作為女性所應該感到的自豪,更多的是無奈和沮喪,然後不得不埋怨這個世界還是以男性話語為主導的。


對女性生存現狀的一種揭示並不能代表這是在為女性聲張正義,對女性力量的強調也並不一定就是女性自身的覺醒和抗爭,對女性身份過多的描寫和展露也不是對於女權的維護。蘿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中曾表示,在男人的影像觀裡,女人是一種符號,更重要的是女性形象,作為「被閹割」的他者而存在的,反過來,這樣的女性形象鞏固了父權社會和男權秩序。按我的理解直白點來說就是,女性角色和戲份在影片中佔有大比例時,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女權的一種勝利,比如AV呢,那些滿是女人胴體的雜誌呢?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女性主義電影的存在有一定的喚醒作用,某些方面使女人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個體的人應該擁有的權利,並去努力爭取。不管是從社會的哪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女性在慢慢崛起和強大,在有些電影中,的確是存在這樣的女權主義,或者是有女權主義色彩的。


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艾琳在《永不妥協》里堅強又勇敢,把woman(女人)決絕的寫成了一個真正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的man(男人/人)。帶著三個小孩,離過兩次婚的單親媽媽,這樣的人物設置讓人同情但艾琳卻不自憐,離婚是女人勇於做出追求自身情感權利的行為,而孤身帶著小孩又增強了這個人物由母性而帶來的巨大能量。她堅持自己的穿著打扮,自信自身的美麗,當老闆和周圍人的眼光都因此而不悅時絲毫不在意,也不肯退步,要做自己,美麗年輕,雖然自身有女性優勢但只當小技巧,堅定的用實力說話,不管是一遍遍的打電話找工作,還是後來一次次的每家每戶拜訪,都使一個女人外表下那顆堅毅而強大的內心展露無遺。她敢在工作中和老闆這種強勢群體的代表叫板,也敢在情感中對自己的男人這種以男權體制下的代表不卑不亢,自己努力賺錢養家,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自己的精神上,都清醒自知,保持自身的獨立和完整。我還記得律師老闆在午飯時間問她,「你怎麼沒和那些女生一起呢,你也是女生啊。」當時的自己內心滿滿的充實,看著艾琳證明白己的能力而努力,不是鮮明裸露作為弱勢群體對男權社會的反抗和壓制,更多的是一個人平等的在追求自己的權利。她說:「這份工作第一次讓我覺得被尊重。」然後我可以看到茱莉亞•羅伯茨那個大嘴美美的笑容,毫不掩飾自己,也不取悅別人,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控制力。


這類電影中的女權主義色彩給人正能量和希望,而這種不刻意強調的女性角色,反而能在故事中得到平等的尊重,這才是女性之於男性而不是世界,應該獲得的地位。現在看一些電影,片中女性呈現出越來越獨立自主的性格特徵,這在潛移默化裡面讓很多人逐漸接受女性作為這個世界上與男性同等存在的人類,沒什麼兩樣。《龍紋身的女孩》里那個特立獨行的麗斯貝絲,《消失的愛人》裡的艾米,《涉足荒野》裡的謝莉爾等等,這些女性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女權主義的發展。


女權主義屬於女性題材,但並不是女性題材就會強調女權主義,只因刻意的標榜容易引入女權主義悖論的誤區。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曾說,她們處境矛盾,即同時屬於男性世界,又成為向其挑戰的力量,她們侷限於這個世界,卻又被這個世界所包圍。而現在,這類電影存在就像是在呼喊一種口號,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一起組成的。我們不強調誰更重要或者偉大,只是推崇平等與尊重。

By安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