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8,904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影評客

2015-04-27 07:12:39

商業的陷阱 職業的反思——《夜行者》里悟出來的人生哲學


在好萊塢的影視劇里,從來不乏記者的形象,有言情片《西雅圖不眠夜》當中嚮往逃離的女記者、英雄主義電影《超人》的漂亮女朋友、連資深文藝導演伍迪艾倫也在《獨家新聞》當中講到了一位被牽扯到是非當中的校報女學生。除此之外,傳統伸張正義、與政治連接的記者形象更多.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列出一連串名字:《投奔怒海》中的芥川、《晚安,好運》中的默羅、《紙牌屋》中的佐伊。2014年,《夜行者》拍攝了另一類新聞人:獨立攝影師。他們以拍攝夜間突發事件、並賣給電視台做為自己的職業。
這部由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驚悚電影,獲得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作為一位獨立攝影人,傑克飾演的盧·布魯姆對血腥場面有種病態的執著和專業態度。為此,他不惜潛入受害人家中,改變車禍現場、甚至親手製造血腥事件。隨著他的知名度越來越大,他對電視台的影響力的越來越大,掙的錢也越來越多。最終,他組建起自己的資訊採集公司,雇用更多的工作人員。
為了讓故事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鮮明,傑克減重十多斤,他要用自己深陷的雙頰和被飢餓燃起的渴望塑造出一個只有理性、沒有人情味的空洞軀體。這個形像是演員的,也是導演和電影的主題所需要的,它成功的映射出商業利益驅使下媒體極力追求收視率的現實。
電影的內容喚醒了我們對黃色新聞氾濫時期的記憶。在那個年代,新聞不追求某種被現在稱為職業操守的東西。為了爭奪讀者,當時紐約的兩大報業鉅子普利茲和赫斯特,不僅高薪聘請知名記者、編輯和漫畫家,而且還鼓動市民親自成為新聞中的一員。普利茲發動報紙為自由女神像向民眾募捐,讓自家的記者扮成瘋子體驗精神病院的生活,在頭版寫街頭巷尾的鬼神奇談、兇殺姦淫;赫斯特更進一步,利用自己的《世界報》鼓動民眾支持美西戰爭、刺殺麥金萊總統。赫斯特說,他要辦的,不是別的,是一份要讓所有人「發驚、發愕、發獃」的報紙。在黃色新聞氾濫的時期,報界大佬大發其財,媒介作為第四權利的身份卻受到褻瀆。對於這種以商業為目的的新聞製作,現在新聞界一致抵制。
這部電影以此為目的拍攝而成。對於商業,導演持批判態度,甚至對於目前社會促人上進的價值觀似乎也有些懷疑。在影片中,男主人公大談自己尋找人生目標過程中曾有的迷茫。對他雇用的員工,他苛刻、吝嗇,不斷為其灌輸拚搏的正面意義。但觀眾沒能從他的說教中受益,反而生出一股莫名的恐懼。這種演繹所要表達的,正是齊格蒙特 鮑曼《工作 消費 新窮人》書中的內容,這部書分析了工作祟高論的來源,認為社會以工作、甚至是工種來確立人的身份,是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無奈造成的。要生存,就要工作,要鼓勵工作,就要創造一套「工作是崇高的」的社會話語。正是這種思維邏輯,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造成了社會價值標準的單一。
但是,正如「世界這麼大,我要去走走」一樣,生存與自由本身就是一場充滿矛盾的博弈,能做的,唯有尋找一種平衡,以及積極面對。至於商業對生活的影響,估計只能靠多讀幾本書來化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