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盜影狂魔

2015-05-03 03:38:12

念叨幾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片名讓我想起《一一》,看了HKIFF的影評介紹,內容上也相近,加上樑洛施、李心潔、張孝全的卡司,讓我最影片有了初步期待。
       久聞張艾嘉大名,鎮上一個稍微偏遠的電影院居然有排片,且還不是午夜場,趁著五一假期就去看了,總算值回票價,算是近幾年來最好最舒服的moviegoing experience。
       開場時就上來親熱的戲份讓人感覺有點急促,以為是愛情片(比較無感的類型),前排的情侶的反應總讓我覺得彆扭,之後故事靜靜鋪開,不知有沒悶得他們睡著了,這段的觀影算是能比較集中;張姐畢竟是演而優則導,導演功力還欠火候,差不多1小時左右才入主題,這時他們(或許分心了)都開始比較大聲地對話了(或者討論劇情)。這裡確實反映出女導演剪輯上的緊密度不足及講故事時視覺偏混亂,雖然都能不費力把幾個主角的窘境和回憶聯繫起來,但由於對情感的構築有點無足輕重。
       導演對人物關係的觀點跟基爺有點類似,時空上相接甚至交錯但不加以外力強行關聯起來,區別於AGI(《通天塔》)或索德伯格(《毒品網路》)那樣通過交叉敘事將自己置於居高臨下的宏觀視覺,更像基爺的電影裡有種玄妙的連線(緣份 命運 因果)把人物慢慢引導向一個交匯點。主要幾個處理是翔和育美同一天同一家醫藥看病但樓層不同擦肩而過的那個長鏡頭、救了育美一命並拾回她重要畫作(這張畫十分像基爺電影《殺人短片》的海報)的男子也在颱風當晚接濟了育男一個晚上、育男和育美去過星巴克同一張桌子的遠景鏡頭、育美見到"沒有影子"的人(這個梗一直不解)在颱風當晚跟主動跟育男分享一輛計程車等。
       影片的時間大概分為3個階段,兒時回憶、離婚後育男隨父育美隨母的經歷及2009年幾位主角面各自陷入窘境時想起兒時回憶;但直到最後兄妹相認時又到了4年之後(年份都可以從畫面中的海報得知),導演在這個最關鍵的治癒節點上留白了讓觀眾自行想像,閃回到母親給兄妹講的最積極的故事,算是給觀眾往哪個方向想像的指引;確實,十多年的童年陰影不是說縫合就能縫合,況且他們都走到了類似父母那樣的人生十字路口,但那些罵架場面對冒險的完全沒展開,也不能推進劇情或使情感的堆積變得厚重,所以會讓人覺得這麼多閃回剪輯的濫用顯得匠氣。
       看完《唸唸》時就像看到《一一》時那樣對片名很好奇,希望能夠弄懂大概含義,但看完《唸唸》後和看完《一一》後一樣只停留在朦朧又抽象的認識階段,或許是沒有文青氣質,又或者看懂容易,要完全理解導演想法還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

關於主創(張姐的作品,只說女的就夠了)
      張艾嘉真是永不過時,或許是她的題材是適配於每一個時代及大部份家庭,但難能可貴的是她沒有迎著商業片熱潮改變自己的風格。
      對於梁洛施公眾過往的認識是李嘉誠的兒媳,從本片表現來看(國語好像她本人聲音,算是體驗語言能力),她仍擁有未來;張艾嘉給她了極多的不同角度的特寫,雖然她的顏不算驚艷,但絕對是經看耐看;看著她的臉孔我一直想起其它一些影人,尤其是鷹鉤鼻,最初讓我想起鄭希怡,但鼻尖昂起,像歐美女星,翻來覆去我想到最像的是赫本,其實她的身材、體形、氣質都相當符合國內對文藝女青年的標準,如果要捧國內哪個女演員為文藝女神,我覺得她是極具潛力的候選。
       看《唸唸》前李心潔對我而言只是只聞其名的女演員,看來實在是孤陋寡聞;本片她的妝容樸素,總在幽暗燈光下,面容甚至有點黝黑,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她眼裡的神采,看完本片讓她一躍達到我心中不亞於林嘉欣的高度(本世紀國內最好一撮女演員,其餘還有章子怡、周迅);上次看完一部片就能完全認同且敬佩的是《浮雲》裡的高峰秀子(原本原節子在我心目中是毋庸置疑的日映黃金時期頭號大女優,但網上很多人更喜歡高峰秀子讓我不解,知道看了其代表作《浮雲》);李心潔在本作還只算女配,看來以前真是太有眼無珠了,她的明亮眼神是俞飛鴻外話語女演員中少見的。
       看完本片更大收穫是對3位來頭不小的主創更感興趣,希望看回她們以前的作品,特別是張艾嘉,這樣也能對她這部新作有更系統的評價。

家庭題材展望
       我還是頗為喜歡家庭題材電影的,本片一些地方讓我依稀看到日本同類電影的影子,當然差距也是明顯的(可對比目前日本該領域名導是枝裕和的作品),其實日本在該領域可謂世界領先(維姆文德斯狂迷小津拍出了歐洲家庭題材最溫馨純情的《德州巴黎》)。世界各地的文化風俗各不相同,但家庭關係和矛盾卻是大同小異,所以國內繼續有人拍這題材還是很有需要的,楊德昌的《一一》是國內乃至亞洲該類型的龍頭之作,但他英年早逝後國內同類作品則沒了競爭力,許鞍華如果專注於這領域或許會有所成(《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算是國內家庭題材佳作),但她偶爾野心膨脹去拍大格局作品而拿捏不起又浪費了時間,所以國內同類題材的首選還是一直堅持這方面創作的張艾嘉。
戲外花絮
       進場時開始了幾十秒,不過能不能理解關鍵還是看個人的閱歷和悟性。本片果然是因為偏文藝的風格,除我之外只有一對看起來跟文藝青年扯不上邊的大齡情侶,我的遲到不知有沒破壞了他們的原計劃呢(從後來他們的行為來看似乎是想在裡面親熱一下);他們看到我進場表露出略帶輕蔑的竊喜,似乎是認為這是需要一定感情經歷才能看懂的愛情片,但慶幸張姐還是延續了以往的傳統——隔代人的情感羈絆(結尾字幕亮起導演大名時他們甚至不知是其作品)。
        
        好像扯了不少,但與本作不相幹的很多,就當是不吐不快吧。

[注1]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大師級導演,其作品雖是文藝片但可觀性極強,特別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有獨到見解。
[注2]阿里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墨西哥導演,以多線敘事的風格獨樹一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