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GRETTA

2015-05-04 19:46:52

電影《唸唸》情緒片段堆積,故事薄弱是硬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不是張艾嘉的影迷,對於她的認知停留在她話語間的那份淡然,她表面看起來柔軟,話不多,和媒體的關係也一直相敬如賓,她不會透露過多的線索給人大做文章,她清楚問話的人有多少心機,試圖從她口中得到子彈的人,常常無功而返。

我想是她做人的口碑極好,所以,恐怕《唸唸》的問題就出在了這裡。

就目前為止,我都無法認可《唸唸》是一部文藝片,毫不客氣的講,它有些碎碎念了。導演個人意識主宰一部電影,我個人的身份很難跳脫出來,想要替她辯解,又覺得辯解反而是更進一步的傷害。因爲,當劇本最初成型的時候,經過幾百遍的修改,每一個投入的人都筋疲力盡。我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走到今天這個局面。

我常說寫劇本不難,可改劇本是一個經歷他殺自殺然後復活再被殺,再自殺的過程。我們總擔心故事還不夠好,我們總擔心解釋的還不夠多,因此,我們要加入更多的畫面劇情情節,人物介紹關係,來解釋自己的劇本。最後發現陷入一個輪迴,就是,你辨不清真相了,你開始不確定這是不是個好故事。

有人說看不懂就是文藝片,有人說口碑不好票房差說明就是文藝片,我想說《唸唸》實在看的懂,就是看的太懂了,或者說,它真的生怕別人看不懂,不停的在解釋,我坐著看首映,開場半小時後,我開始坐不住了,心理默念,出問題了,這電影出了大問題。

整部電影的中心其實是想說童年陰影帶給我們的創傷,一直影響到成年後,我們的情緒上的變化,對世界,對愛人,對做事的態度上的影響。梁洛施、張孝全、柯宇綸,三個年輕人的情緒上,回憶裡,都有著共同的被拋棄,被欺騙的陰影。於是,直接影響他們成人後的處理事物的態度。那是我常說的「童年陰影,伴隨一生」。

而母親的角色,被導演刻畫成了夢幻的、不食人間煙火般的,不存在的神級別的人物。我想過渡詩畫了,甚至在講故事給孩子們聽的時候,這種把觀眾完全排除在外的設計,另我始終無法有被電影的代入感,而我想恰恰沒有被代入感,就是最大的失敗。「童年陰影」,它本該最能引起共鳴。

我並沒有在電影故事裡,直接看到,不過,幸運的是,張艾嘉是個好演員,這是真的,她在演員情緒的把握上一定有著她特別的導戲方式,演員的情緒處理非常的到位,我是通過演員的演技感受到的一種寒冷,這一點,我承認,短時間內,在某一個情緒片段里,我感受到了這種身受的童年陰影。

我母親在我童年裡的記憶,是個永遠牢騷滿腹的女人,下雨天,如果不打傘,走在幽暗的小道里,頭上一個老式路燈的在我的頭頂勾勒出慘澹的光,每當這樣的情景出現時,我會不自覺的打冷顫,而且,不管當時處在三十度高溫的天氣,還是十度。

這就是我說的童年陰影,因為,小時候被母親帶去她單位浴室洗澡,小孩子麼,總是不會自己洗的太乾淨,洗澡的時候,通常玩泡泡,東看西看,母親則一定要絲瓜巾用力把你整個人搓的紅彤彤的,直到她認為的乾淨才會罷手。於是,伴隨的打罵,用毛巾打你的頭,把你狠狠的按在淋浴的蓮蓬頭下面,不管公共浴室的水是不是太燙,就這樣澆下來。我那時,很害怕洗澡,因為只要洗澡,就是又疼又燙,而抵不住母親的罵聲不斷。那時候太陽下山了,浴室裡總是有一盞帶著霧氣的鐵皮燈,順著那燈罩的邊緣,滴滴答答,淌下來的水珠是冰的,那是聚集在浴室上方的蒸汽凝結成的水珠。偶爾滴在身上,冰涼。

於是,這種陰影,伴隨到現在,身體都會做出最自然的反映,打顫。「童年陰影,伴隨一生」

然而,我不能僅僅通過對於這段情緒的拍攝,而讓你體會我,感同身受。而是,電影,它首先要滿足它的敘事,它的因果關係。是,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替導演解釋,這是意識流,意識流片段堆積,但是,我的第一部片子也是意識流,它導致我至今無法原諒自己的這種意識流毛病。因為我努力用各種片段來解釋我的意識,於是,就成了最大的錯誤。我過於自信了,我過於相信意識流是電影的一種呈現方式,而忽略的故事性的延續。

梁洛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演員,她的眼睛裡有戲,她在表達焦慮的時候那場撕薯片的戲的那一段,我真想站起來拍手,這個是給她的也是給張艾嘉的,真的,這部電影裡,可以值得稱讚的真的是這些情緒上細節的拿捏和處理,足見導演導戲的功力。

張艾嘉在放映後說,她希望看到一種和解。跟父母的和解,跟自己的和解。我個人覺得,其實就她說的故事來說,略微有點扯淡。咱不能給自己定義一個文藝的調調和中心思想,去扣上自己的電影一個意義。

我覺得可惜,遠比她的《少女小漁》,這次她跑的真是有點遠。《唸唸》像一部實驗性電影,更像一個學生作品,這可能和她說劇本本來是一個日本男生寫的一篇散文式的劇本有關,然後,她想努力把它完成成一個故事,結果就變成了現在這樣極度在解釋,極度用力,極度去完成故事。故事不像故事,散文不像散文,舞台劇不像舞台劇,寫實電影又不怎麼寫實,整個都亂了分寸。

目前還不知這部電影會不會公映,我忍了兩天,沒想寫評論,擔心,寫了影響它的票房,但,又覺得可能我覺得學電影的人,倒是可以當反面教材去看看,因為這部電影犯的錯,我們都曾,或以後可能會犯。而表演系的人可以去看看情緒性片段的處理方式,演技上是真真值得一學。

你問我普通觀眾要不要去看,怎麼說呢,如果你平時都在看商業大片,基本看些不需要動腦子的電影,我倒是建議你去看看,因為,還挺磨練人的耐性的,看完《唸唸》,你應該以後可以看些文藝片,不會覺得枯燥難懂了。偶爾嘗試一下實驗電影,沒什麼壞處。

如果是平時喜歡看文藝片的呢,那就自己考慮了,我想它也不算特別差的電影,唯一出錯的是故事硬傷,看的時候多擔待,想想人家從劇本創作到現在,也是不容易,帶點寬容吧。畢竟,張艾嘉也是那個曾經用《少女小漁》打動過你的導演,就原諒她的暫時出軌吧!

另外,我想她所以這部電影出了錯,應該責怪她身邊那些人,是啊,我也不忍心去指責她,因為畢竟她的人,她的態度,我是認可她的,可咱們談劇本別不敢諫言,早在最初,如果有人能中肯的放下交情,指出劇本本身的硬傷,也不至於到現在,恰恰是她的好人緣,竟然沒有人真誠的指出,我想對她的下一部電影才是最大的傷害。誰不是跌跌滾滾的活下去的。

觀影后的問答環節,沒有人指出電影的傷,我看著媒體的攝影機,也決定閉嘴,畢竟,我不是來砸場子的,又沒有花錢買票,實在不能說點不是的話。

但願,在電影放映過後,一切都明朗化。

(MAGRETTA 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