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巷陌

2015-05-05 07:11:31

他說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雖然《唸唸》海報上是緊緊相擁的梁洛施和張孝全,但這卻並非一個愛情故事。而事關親情:三個漸要步入中年的青年各自在幻想中和上一輩和解的故事。整個電影的步調真的好慢,幾個時空來回切換,穿插夢境和幻想,三個主角三條線在並行,失落與獲得交錯著,最終在結尾匯合。張艾嘉這一次變得善良又溫情。
      
   原是衝著張孝全去看電影的,張孝全幾乎就是我對00年後台灣電影的全部記憶。但其實想一想,柯宇綸才有一張台灣人的臉。他是導演柯一正的兒子,八歲開始就在爸爸的電影裡演張艾嘉的小孩。在那些最有名的台灣電影裡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一一》里他演一個剛剛休假的阿兵哥,在餐廳想要調戲婷婷的鄰居。《色戒》里他演那群青年學生里唯一有性經驗的男生,所以獲得王佳芝的第一次。他好像總是演那些苦著臉,怯懦著,說話帶一點台語腔的小人物,不太討喜卻讓令人印象深刻。最奇怪的是,多少年過去了,他好像永遠都是少年的模樣,看不出來年紀。他就他身處的新世紀的台灣電影,雖然偶有佳作,但大多數時候都很觀眾寥寥,但他始終堅持在演。
    《唸唸》里我最喜歡的角色正是柯宇綸演的哥哥育男。育男是個循規蹈矩的導遊,一邊熱愛著家鄉綠島,一邊卻因為工作住在台東。他信教、禮貌、友善、生活規律。就像邱牧師說的一看就是鄉下孩子。但他的心結是母親拋下自己只帶了妹妹離開綠島。他既想念著母親和妹妹,卻又不能原諒自己是被拋棄的那一個。颱風來襲的夜晚,他被困台北,心繫患病的父親卻無法反鄉被困在台北一家奇異的酒吧。
台北,是媽媽的城市,白天他試圖通過教會尋找母親和妹妹未果,夜晚他深陷在過份真實的夢境裡,和母親進行了一場對話。他回到幼年的家裡,質問卻又肯定地對媽媽說:「你愛妹妹多一點。」而媽媽終於有了辯解的機會。他聽到媽媽誇獎誇獎兒子的剪紙天賦。他聽見她輕輕哼唱《台北的天空》,他看見她好像要為兒子做完一生的衣服。他說我不是大學生,我30歲了。不知道是他在夢境才終於找到媽媽也愛著自己的證據,還是年紀漸長他終於選擇釋懷那些未得到的而,在記憶里開始翻找自己重新擁有的。總之風停雨歇,三十歲的育男永遠失去了父親,卻好像又找回了母親。
      李心潔演的母親真是非常典型的張艾嘉電影裡人物。她是小島上少數受過洗的信女,雖然嫁給了一個平庸的餐館小老闆,但仍然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想往。後來她大概和一個關在綠島上的有才華的政治犯沈重產生感情,並帶著女兒遠赴台北,做沈重的外室,仍是經營麵館為生。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賣麵,對於媽媽來說可能是擁有了台北的天空。但對於女兒育美而言,則要適應身份的改變。在台北生活的小女孩育美是孤獨且缺乏安全感的,繪畫是她唯一的出口。張艾嘉說育美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女孩,但她又找了香港女仔梁洛施來演,大概是看重現在的梁洛施有一種沉靜的美感。導演安排育美通過圍觀一場真實的生產來解開對母親之死的心結,說服了育美卻沒有說服作為觀影者的我。
    而張孝全演的阿翔要與之和解的與其說出海未歸的父親,不如說是童年時代那個渴望父親認同的自己。阿翔是一個拳擊手,他罹患眼疾而被迫退出比賽,但即便沒有眼睛的毛病,他也不是一個多優秀的拳擊手,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天賦欠缺,儘管他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拳擊,但也再難在拳擊上有什麼前途。電影原是要造夢,但張孝全演的阿翔卻只有夢碎。我特別喜歡有一場戲,阿翔和教練起了爭執一拳擊碎了展示櫃的玻璃,他騎了機車離開,過了一會兒又返回,一點點將地上的玻璃掃起來,拿到室外用報紙包起來,丟到垃圾桶。生活也是這樣,玻璃心碎了,可以哭鬧、撒氣但無法就此停頓,總是要清醒過後,自己收拾自己的殘局。他在兒時送別父親的港口裡,和想像中的父親對打,他一直和自己較勁想要證明白己,最終也藉由想像中的父親而終於釋然。
     所以其實隔幾天再回頭想,《唸唸》其實也是一個蠻殘忍的故事,代際之間的原諒與理解即便在電影裡也只能藉由魔幻的夢境和刻意的巧合來成全。現實生活中那些鬱鬱沉悶的年輕人,可能一生也無法和父母真的和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