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Child 44

号孩子/第个孩子(台)/叛国追凶(港)

6.4 / 75,749人    137分鐘

導演: 丹尼爾艾斯皮諾沙
編劇: Richard Price Tom Rob Smith
演員: 湯姆哈迪 歐蜜瑞佩斯 喬爾金納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榜上有名貓

2015-05-09 02:17:59

一部歐洲人演繹假裝在蘇聯的日系懸疑推理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其實我挺佩服香港人的商業頭腦,每次引進外語片大都能搞出吸引眼球的「花式」片名,這部也是好案例叫作:《叛國追兇》。就是因這片名讓我產生興趣,還特意遷就行程買票觀影。如果直譯為原版的《44號孩子》呢?若沒看簡介或者原著的人還有可能誤會是兒童片。

儘管《44號孩子》的名稱忠於原著,其含義也是觀影后才能明了,那麼第44個孩子又意味著什麼?從影片中給出的線索:劇情交代已經死了43個孩子,警方都判為「意外事故」或「草率結案」,可是只要細心匯總,死因異常顯然犯罪手法如出一轍,但真兇至今逍遙法外,死去孩子們是被忽視的性命,直到第44個孩子的屍體曝光後,警方態度仍未改變,因為政府立場始終不承認完美社會有兇殺案,這才引發了男主角Leo對國家權力的信仰動搖。
Leo由忠誠轉到懷疑,是對孩子的重視和彰顯人性。孩子在蘇聯社會中是希望與未來,影片也反覆出現非案情的孩子情節,例如開場的小Leo被大人們肯定與栽培,效力國安時拯救了兩位女孩,結尾又呼應收養等。

在看簡介時,也留意到短評有抱怨提到:故事執行緒多又急、沒有深入等弊病,這點有同感但表示可以理解。像影片在開頭引出幾個情節,然後急轉下一幕,在我看來,鋪墊主要為展現兩點∶1、專橫時代的黑暗;2、人物關係的牽連,也影響了其後人性抉擇。
簡單機遇塑造了Leo這樣的「戰爭英雄」(想起《父輩的旗幟》),蘇聯平民能知曉並敬仰他;然而戰後生活又見輕而易舉地把清白之人判定有罪,總之身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叛國罪」像一把枷鎖牢固人民要安份自保,一片白色恐怖氣氛中喘息活著。
再是關於對生命的態度,對家人安危的決斷。Leo在執行國家「任務」過程仍然保持清醒的人性,他沒有私自對嫌疑犯實行死刑,與反派Vasili處決平民形成對比。Leo會對犧牲妻子Raisa一命換三命的選擇猶豫,但聽到兩命換三命頓時決斷放棄。又當Vasili威脅Alexe時,一家近十口,對Alexe而言,出賣朋友Leo兩命是理智也很難爭論。

關於追兇主線,Leo要一邊迴避權力阻撓一邊收集線索,過程中全靠Nesterov將軍的默許否則Leo寸步難行。Nesterov將軍是個會迴避麻煩又不失人性的好人,因為他們家也有小孩,所以最後Leo替Nesterov將軍辯護保了他全家。火車軌道作為重要場景與犯罪現場多次出現在螢幕,只是我對車廂上打斷鬥毆不太滿意,為什麼Raisa是個女漢子戰鬥異常強。最後Leo想到用值班名冊篩選疑犯是一個聰明的方法,故事終於將主角和兇手連上了。

這部影片的類型可以歸到懸疑、犯罪,但看完之後覺得還視作一部發生在蘇聯史達林時期的推理片,像我經常看的松本清張的昭和年代推理日劇差不多吧,用簡單懸案造骨架,內裡講述人性善惡外加動盪社會背景。

當然這是由西方國家拍攝的蘇聯背景電影,內容多少帶黑我也不好衡量,但看著一班蘇聯人滿口流利的英文,倒是看得有點醉意的。
(2015.05.07 HK UA MegaBox)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