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小溪

2015-05-10 01:52:14

相信命運,而又不停質疑它。


唸唸具備了我喜歡的很多元素,主題﹣關於追憶過往及自我覺醒,故事元素﹣島、海、回憶,氣質相投的主角,美麗的海報和劇照,還有拍了《心動》的張艾嘉。之於我,這簡直是一部不得不看的電影。
回溯生活中的其他事,我也常常靠這樣的直覺來判斷一樣東西屬不屬於我。衣服剪裁簡單、正好是我要的顏色、還有一顆星星的裝飾,立馬就能上升到「不得不買」的行列。
用一種矯情的方式來說,即是命運註定了它在那裡等我,我理應迎上去擁抱它。

而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也是如此。
育美擁有過人的畫畫天賦,於是她的命運自然是成為畫家…阿翔因為父親愛上拳擊,冥冥之中他就成長為了拳擊手…育美和阿翔兩人之間問題重重,卻還是能包容彼此在浮潛的人潮中吻下去。
他們遇上的磨難,更多來自於過往﹣父母。他們通過在回憶中掙扎、尋找答案,或者直接同外化的父母對話,打開心理上解不開的鎖,才終於敞開心扉,去面對現世。
以及最後的最後,失散多年仍有著相似人生軌跡的兄妹倆,還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刻熱淚盈眶地重逢,這時兩人都已經完成了對過往的寬恕和自我進化,他們重逢的時刻,可以說是最適合、最完美的時候。
他們的一切,好像都是命定的。張艾嘉試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子有緣有安排,試圖用看似殘酷實質上還是很美好的故事來給我們描繪一幅美麗願景,告訴我們──磨難終會找到出口,你愛的人始終都會回到你身邊。
但他們究竟為自己的命運做了什麼?
我看不到。
我感覺很恐懼,這樣一個痛苦的故事,理應讓我在電影院裡大哭一場得到勇氣,實際上的效果卻是讓我反思自己和這電影里一樣的世界觀是不是錯了。
為什麼要等著命運來引導一切的走向?是不是最後哥哥不碰掉書本他們就不會再重逢?他們有為重逢努力什麼嗎?nothing.
阿翔有為找尋父親努力過什麼嗎?nothing.
這種故事,還真是讓人覺得「差了點什麼」。
放在眼下的,是抓住過、努力了才叫是命運,還是任憑它來、隨我喜好才是命運呢?

拋開對主題的個人思考,回到電影本身。
唸唸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源自演員和臺詞。除了李心潔,其他演員都表現得相當一般,包括所有的配角、群演,演得不自然,拉得張孝全也表現得很一般。主角梁洛施就更沒演出來各種層次,典型的不說話時氣質上佳,一開口就意蘊全無了。
但開口說話後的洩氣其實又是和臺詞有很大關聯的。張艾嘉女士喜歡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講完,有潛臺詞文本的內容非常少,相反被多罐雞湯和抒情童話充斥著。她也是跟過楊德昌的人,稍微對比一下,就知道:「同樣是文藝腔同樣是喜歡把哲理講出來的做法」,為什麼楊德昌就講得人心服口服,張艾嘉就講得人心裡膈應呢?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楊德昌講得東西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哲學含義和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更牛逼更發人警醒),而張不斷絮絮叨叨地卻更多是她自己的小情緒──一整部都這樣說話,搞的人不像人,神也不像神的,看完了也沒從他們的話語中得到多大啟發。

最好看的部份是回憶的零碎穿插技巧和超現實的幾個段落。為了這個,我下次還是會願意再看一次張艾嘉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