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娛樂幕後

2015-05-10 03:32:40

《唸唸》:62歲張艾嘉的一顆少女心


看完《唸唸》,筆者相信這是一個重度文藝患者的雕琢切磨之作,但沒想到是由張艾嘉執導筒。更確切的說,是沒想到這是張艾嘉62歲光景時作品。事實上,溯回再看《唸唸》,張艾嘉印跡處處可尋:醇厚細膩的文藝腔調、恣意又節制的表現方式、對女性情感的關注和表達……與《最愛》、《少年小魚》等張氏出品有一脈相承的核心和異曲同工的精妙。只是,《唸唸》中處處充滿「迷惑」,而這些迷惑,充分「暴露」了62歲張艾嘉的一顆少女心。

《唸唸》的故事很簡單,一位遠嫁綠島的女子,每晚說著自己改編的人魚童話給一對兒女聽,以此對抗單調孤寂的生活和毫無共同語言的丈夫。終於,她帶著小女兒離家,讓感情甚好的兄妹承受著分離,而她的突然離世,給一雙兒女留下難以釋懷的心結。兒子育男一直耿耿於懷母親的「偏心」,女兒育美則始終不能原諒母親「自私」的選擇和突然離別……因為親情缺失,即使長大成人,一對兄妹在心靈上依然飄零無著,尋覓著自童年以來就一直在尋覓的答案。與此同時,另一廂,育美自幼喪父的男友也在自我求解,求解如何回應父親的期待,求解如何去面對即將為人父的現實。

 關於家庭、關於父愛母愛的缺席,一個稀鬆平常的話題,被張艾嘉循環往復、「故作玄乎」,盤旋上升到」和解「的話題:現在與過去的和解,個體與他人的和解,自我與內心的和解。電影中有一個情節,育美在接受心理治療時,醫生問:「還不能原諒她?」,在醫生看來,「原諒」是個動作和結果。但無論是對育美兄妹還是阿翔來說:「原諒」都是真真切切、反反覆覆的逃避和掙扎。電影一大部份都在講三人的苦悶,情緒既飄忽又克制,略有些神經質。在歷經穿越時空的對話後,三人的心理得到了解脫,心性真正成熟了起來,故事也漸趨明朗。在常見的家庭離異/破裂的社會現象中,把握到「和解」這一主題,這是張艾嘉的柔軟和老辣;而如此」小題大做「,尤其是執著於某些答案的追尋,這裡面便藏具著年輕特有的性情和倔強。

美人魚是貫穿《唸唸》始終的意象,個人理解是代表了對未知世界的摸索。影片裡,育美的媽媽是最符合故事中美人魚特質的人物,或者,是媽媽是在美人魚身上故意有所寄託。但當媽媽像美人魚一樣遠離了美人魚宮,追尋到了自由,外面世界的「不確定」卻由兩兄妹來承擔著了。老實說,筆者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在影片中放入美人魚這麼陳舊的意象,可能因為它是孩子與媽媽的記憶和牽連,可能是它可以被賦予相較於傳統更深刻的含義。但是,美人魚耶,感覺還是一種少女似的夢幻與憧憬「作祟」。

影片中最令人驚艷的,是大段大段的空鏡頭:台北鬧市的天空、翻騰的海浪、海底緩緩上升的水泡、從海底仰拍的陽光……《唸唸》的故事,六分靠演繹和敘述,四分靠這些飽滿的空鏡頭,幾乎從每一段空鏡頭中你都能腦補出人物的內心語言。比如,明媚空曠的台北天空下,育美舉著雙手唱著歌,內心也是空洞與不安;比如,綠島海浪的清冷又狂躁,即使有兩個孩子的玩樂,你還是會覺得媽媽在一旁笑臉盈盈中似有隱秘。用留白的鏡頭填補著欲說還休的複雜情緒,還把鏡頭拍得夢幻而唯美,《唸唸》如此手法,想必會收穫大量年輕女性觀眾的擁躉。

最後想說,雖然不知高厚地品評著《唸唸》中張艾嘉有一顆少女心,但此少女心並非」為賦新詞強說愁「,筆者相信這是張艾嘉在醇熟的人生歷練中的有意為之:用更年輕更夢幻的方式,去表達人生中的某些無奈,探索如何去真誠面對和接受。張艾嘉在電影中對女性情感的表達,曾讓不同年齡段觀眾在電影中看見自己,而今,《唸唸》要闡釋年輕人的家庭困惑和衝突,62歲的張艾嘉應該也是樂意以「少女」的年輕心態去揣摩、去傳達的吧。

來源 | 娛樂幕後(微信搜索yulemuhou添加)
作者 | 瓊子丁大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