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就是一瘋子

2015-05-11 03:42:30

水土不服的中國版《十二怒漢》


看了《十二公民》的點映,然後和大家說說我的想法。

本片改編自《十二怒漢》,但在電影放映之初並沒有一個說明(我總覺得應該說一下,不然總歸覺得是抄襲,雖然改變不等於抄襲)。

影片的背景與《十二怒漢》不同,1957年的十二怒漢的背景是一件發生在法庭之上的兇殺案,而在此片中,由於中國的司法並無陪審團制度,所以才有了影片中將故事設置在學校中的安排。儘管這個安排中規中矩,但由於缺少了法庭這個背景,讓整場爭論顯得缺乏公信力。畢竟,誰會因為一場家長會,變得歇斯底里呢。

本片遵照了原片的情節,以八號陪審員的質疑開始,不斷地推翻物證與人證,但在這個過程中,本片較1957年版的《十二怒漢》差了一大截。

首先,原片中的八號陪審員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然更多的人參與對於合理性質疑的討論與思考中,而其中諸多的線索與思考則是通過一個又一個覺得無罪的人提出的,這種安排不僅是為了保證戲劇人物的重度,更多的是想表達一種良知與法律的散播與影響。這遠比此片中,靠一個人不停地說服每一個人要來得更加有深意。

第二、原片中並沒有刻意交代每個陪審員的身份及故事,更多的是通過一些細節的東西來展現。但在此片中,導演卻很刻意的讓人物符號化,無論從服裝還是語言,觀眾都能一眼判斷這個人所代表的一類人。可能導演認為這樣有助於觀眾對於人物的理解,個人認為這樣的觀點更適用於戲劇,而作為電影,人物一旦符號化,就會缺失一種自然,換句話說,符號化的人物不能當做人來看,我不是罵人,而是符號化的東西會帶入一種距離感。

第三、此片中幾乎每個人都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考研警衛、蒙冤大哥、文革少年、房東大叔、校園商販等等,儘管這些故事有助於觀眾理解劇情,但從個人角度來說,實在覺得有些突兀,就好像為了讓你知道摔倒是件很疼的事,於是我就故意摔在地上,還要讓你感受到,真的很疼。於是,演員從符號化走向了做作,加之一種家長陪考的背景,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其中,韓童生最後的自述人生是很多人覺得稱道的,但是我還是覺得,每個人的故事都是自己向別人講述,這樣的人物缺少了一種屬於角色本身的一種推敲性。說白了,就是我已經不用思考你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你自己都告訴我了。(但不得不說一句,從演員的角度說,韓童生還是很不錯的。)

第四,我覺得中國電影應該做一些這樣的嘗試,哪怕我們去借鑑一些曾經的優秀外國電影,並將之本土化。但,從1957年到今天,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結果拍出來的東西除了變成了彩色,除了鏡頭可以實現景深改變,除了告訴觀眾燈管是可以調色的以外,在觀影過程中看不到一絲的創新。有人說,這是像經典致敬,但我想,既然叫經典,就是很難超越,你還按著原來人家的思路和表現形式去拍,那你想得到什麼呢。就像有人說過,第一個把女人形容成鮮花的人是個天才,第二個把女人形容成鮮花的人是個庸才,至於第三個,大家自己去查吧。所以,我認為在畫面及情景的設置上,不妨做一些大膽的創新,或許那個時候,我就不會單純地把它和《十二怒漢》進行對比了吧。

最後,說幾點影片情節上的缺失,第一個是對於指紋這個線索的放棄,我覺得是很不應該的,因為指紋問題是回答少年返回兇案現場的一個回答。第二、本片把少年看電影變成了少年回家參加party,同樣都是沒有人可以證明,但是原片中把這條線歸結到了心理壓力,並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但此片中並沒有。第三、本片中的天氣變化有些詭異,室外光線的變化也缺乏一些誘因,總感覺說變就變了。原片中的雨一直到影片最後才停下來,其中寓意,相信不用我多說,但此片中對雨的把握僅僅是在某些個點上來實現。第四,在三號陪審與四號陪審的某段戲中,出現了配音沒對上的情況,說明剪輯時並不嚴謹,而後期校對又馬虎大意。

吐槽了半天,是因為實在覺得這是一部值得我說這麼久的片子,不然我為什麼不去說《何以》《左耳》。

儘管如上,我說了很多的(我認為的)不足,但是點映後我卻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我的朋友,因為我覺得儘管它有著諸多問題,但至少仍屬於誠意之作。劇情完整,演員賣力,有笑有淚。幾個人物的設定明顯是下過功夫的,一些細節的表現也很到位。

但最後說一句吧,有些時候,某些話不應該由導演代替觀眾來說,因為從導演口中說出來,有些假,從觀眾口中說出來,那才是真。(點透不說透)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