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弗里茨維爾

2015-05-11 04:21:30

呢喃成詩,於無聲處聽驚雷


    我喜歡這樣的電影,因為簡單不貪心。
    《心動》是講如何對待愛的變化,接納變化中的自己。而《唸唸》同樣是這樣一個主題:我們無法選擇生活的開始,我們始終背負著過去在生活,我們堅強的活下去直至不堪重負,但最後時間與經歷會讓我們與自己握手言和,與過去的自己坦然相處。

【自我和解】
     唸唸——murmur of the Hearts,這個名字取的非常好,因為整部片子的時空處理方法就是「私語化」的。育男、育美、阿翔每個人都在與自己對話。
     唸唸是從家庭出發的,每個人的人生開始於家庭,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根本的。
     育男記憶中媽媽在成長中的缺席,讓他始終執著於「媽媽是否不愛我」的疑問,而關於媽媽愛的記憶全部隱藏。後來零碎的記憶被重新喚起,在夢中育男終於理解了母親。其實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已成為符號化的存在,真正不放過的育男的是自己的執念。人曾經的耿耿於懷,總會在未來的某一日經歷相似的事情之後釋然,理解曾經的情形,而完成了與過去,與自我的和解。
     育美同樣是如此,母親帶著她「逃離」綠島之時的記憶讓她對海,對媽媽給她講述的美人魚故事有著強烈的不信任與牴觸。在她的畫裡,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如同自己作畫,把顏料高高捧起,重重的摔在紙上,疼痛又迷茫。母親因難產撒手人寰,被拋棄的感覺讓育美陷入絕望。得知自己懷孕,觸動了關於母親難產死亡的記憶,將不願回想的過去置於育美眼前。而這一切的峰迴路轉同樣是由於育美理解了母親。育美在車禍中救下了待產的女人,接生的經歷讓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人生的無常與艱難,於是她理解母親,也感動了自己,放過了自己。
      對育美的男友阿翔來說,父親在成長中的缺席是造成他心中執念的源泉。阿翔打拳是由於父親的偶然提及,父親出海失事後,打拳成為了阿翔逃避事實的方式。此後,阿翔迷失在自己執念里,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但父親註定缺席,他被困在這個無窮迴圈中。人生太多偶然,有些神秘體驗根本就不需要預兆。阿翔在偶然的一次垂釣中遇見了「父親」,在這次白日夢中他與父親進行了一番較量,得到「父親肯定」之後,阿翔釋然。張艾嘉導演的生活觀在這裡是高潮,生活充滿偶然,當人陷入極端之後,當心靈再也無法承受某種壓力之後,總會有「神蹟」給予我們一個宣洩的渠道:無聲之間,驚雷遍地起,心中恍然通透開闊。

【詩意的水】
      張艾嘉導演對空鏡的使用讓整部影片詩化。詩是克制與宣洩的統一。《唸唸》的克制在於它不渲染台詞與行為,宣洩是關於大海的空鏡頭的大量使用。
      每一次人物情緒的宣洩或者爆發的臨界點,張艾嘉導演都會接上海洋的鏡頭,海是澎湃與包容的統一,如情緒宣洩般瞬間力量強大 ,但瞬間又平和下去。這裡的詩意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這種表意蒙太奇的使用手法充滿詩意,其次是張艾嘉導演對人的情緒的觀點充滿詩意,她認為,人的情緒充滿力量,但是在爆發的同時就會消失殆盡。人自身有包容與理解的能力。這種關於人的觀點,是充滿善意與愛的。而每一次詩意的使用都會讓我熱淚盈眶。
      水,不管是雨水,還是海水,在影片裡都大量使用。在張艾嘉的影片裡,台灣、綠島的夏季都是濕漉漉的,而每個人也濕漉漉的,水中瀰散的是人的感情,酸愁略帶無奈。但是水的流淌會把一切的不堪帶走,當水蒸發空中,當陽光再現,生活也就迎來了轉機。

【詩意的巧合】
     《唸唸》中安排了無數的擦肩而過,安排了無數的巧合。的確,我和你,也許素不相識,也許我們失散多年,但其實我們並不曾完全斷絕聯繫,也許我們常常會遇到相同的人,去過相同的地方,也許就這樣過了很多很多年,我們始終不曾得見。但是我們以一種微妙的關係聯繫著,總有一天會在相同的空間,相同的時間裡相遇。張艾嘉導演試圖告訴我們:一切的相遇不是久別重逢,而是無數次錯過累積成的可能。
      唸唸不忘,必有回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