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小汪姑娘

2015-05-11 07:08:33

拋開翻拍之見談談本土呈現


在整個中國電影度過了草長鶯飛、喧囂塵上的四月青春季之後,熟了的果子們在初夏慢慢要凸顯。

「戲劇電影」四個字,便讓人對其備受期待,尤其嫁接在成功的故事原型基礎之上,鑒於並沒有看過《十二怒漢》所以無法進行有效對比,單就本土化之後的呈現我們來做簡單探討。

有好故事才是王道。本影片再次印證了這句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對壘不下的情況下,我們的確是不應該對有內容、右藝術的影片進行票房苛求,比如近期《闖入者》,但明顯12公民突破了這個侷限,這也正是為什麼要打齣戲劇電影的旗號,中國電影在誕生之初一直是稱為戲劇電影的,因此,用最基礎的定義來對其進行界定反而避免了很多進院線和被觀賞的約束。

在本部影片當中,導演進行了完全本土化的呈現,除了地基和框架是已有的,每個細節的血肉都進行了精細的填充。一個不到40歲的話劇導演,為中國電影市場刷入新的色彩,成為羅馬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拿下最高獎的中國影片,雖沒有柏林熊之類的那麼高讚譽,至少,也是一碑式的存在。

由於到達影院屁股落座,影片已經過去了三分鐘,基本上一開始就是從陪審團家長們各就各位開始。所以當故事開始陳述以何冰的「我們就是討論討論」開始,影片基調便已確認:我們是有內容的創作。

對於很多人提到的,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那這部影片借鑑呈現的意義何在。產生這種想法的人兒們,也許你們忘記了電影的初衷是有藝術的創作,正如科幻片並沒有實際本土化的對接,但正因為其寓於其中的炫技和主題才讓其得以具有普適性,因此,本部影片在確定了內容和框架之後,如何演化成具有本土化的普適性,就需要寓於其中的血肉,而這些血肉和主題,便在接下來論證交鋒和情感衝突中看似被不經意實則精心設的人物眾生相。

12個人,身份標籤皆不同,和事佬好好先生數學老師、性格鮮明脾氣直接北京計程車司機、儒雅富商及所謂「乾女兒「、看似冷漠的混混、市井化的小賣部老闆、勵志的警衛、沒有話語權的年邁老人、外地人本地人掛嘴邊的房東、看似理性實則略有冷漠的醫生、賣保險的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當房東身份開始進行具有帶入感的敘說,到年邁老人的井噴,眾生相在此徐徐鋪開,且,讓觀眾一直有一個期待和猜測,這種思想和言語的交鋒到最後的情感爆發和落腳點到底在誰身上。不得不說,小販的人物形象塑造已然是驚喜,除去老戲骨韓童生和何冰的頂樑柱戲份,增彩和突出的當屬小販。在他們的每一次情感陳述中,都是一種個人帶入的鮮明表現。爭吵過程中的不斷插話、內訌、和事佬凡此種種都讓人瞬間聯想,某次項目例會、某個活動策划過程中,不一而足的人物表象,堪稱典範。每個發聲者,意欲實現自我意志的表述和加之於他人,都是以一種自我情感和情境的帶入作為基點,這也正是為何徐昂在表述創作初衷時講到意圖為中國司法體系與公民之間搭建發聲和溝通平台,而這顯然是很難實現。

能有發言權和被重視權,已經是目前浮躁社交人事中眾多民眾所要實現的一種基本權利,這也就是在網際網路社交時代,朋友圈刷存在感、部落格上抖機靈等等行為背後的隱喻意義。存在感代表話語權,話語權增強存在感,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表面上是在決定他人生死,漸漸的卻是在自我代入和映射表述。

美中不足,主持人的存在讓人很莫名其妙,且情感爆發來得莫名其妙,衝動、易怒,尤其有幾個前後景深虛實對比鏡頭讓人很不解,還以為最後的爆發G點在他身上,是一個什麼有故事的男青年。結果......
還是戲骨韓童生、北京計程車來了淋漓盡致的爆破點。

至於影片最終,跳脫戲劇和舞台,回到社會大環境,需要一個情感昇華之後的大平和和大和諧。正如經典音樂在嗨到至高點後,必然需要一段平緩的結尾。小販和總是追逐他的警衛似乎冰釋前嫌,得不到兒子諒解的計程車司機,也有一個憨厚的少年在外等著他,,,似乎,你看,在我們爭論之後,總算有了一些亮色和提升。檢察官為什麼最後要回去撿個證呢,這真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勉強把它界定為這是對每個人物身份的呈現,畢竟,作為論證開始時唯一的而又扳倒全局的那個1,他的身份撲朔迷離,頭上的那道疤,是為了隱喻目前不夠嚴絲合縫而又公正全面的司法體系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