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黃鑫亮

2015-05-12 16:59:31

《十二公民》:一邊是情火,一邊是法海


文/黃鑫亮

 

一間廢棄的體育館,一張圓桌,十二個身份階層不等的男人,他們能幹什麼,他們用牙齒作為最後的武裝,舌頭是極刑之前的緩衝墊,身體作為遊標卡尺,這是一場西法的陪審團制度下激辯的「拿來主義」,即使拿來的理由顯得有些牽強,作為政法學校的學生家長為了補考的兒女而加入了這一場陪審,間或出現的閃電將正義的光輝閃現十二個人心裡,體育館屋頂漏的一滴滴水讓真相滲透出來直到水滴石穿。

 

《十二公民》開門見山快節奏的重現了這一場「富二代弒父案」,著重表達了三個目擊證人的目睹過程,樓下的獨居大爺、遠處城鐵最後一節車廂的乘客和對樓的近視眼女住客,這也是媒體報導的重點,而十二位陪審團辯護的過程也都是通過三個目擊證人的言語和背景來剖析,每一個陪審團成員都能從自身的職業和經歷找到與此案的粘結點,他們就像是一隻只昆蟲,被這張「弒父案」的大網黏住,他們攻擊防衛,卻錯誤的將目標鎖定為彼此,織網的蜘蛛吐出的解開網路的密碼就是每一隻昆蟲都達成共識。

 

初步表決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判定富二代有罪顯然是佔了明顯的上風,首先陪審團成員渴望達成一致,因為如此的結果就意味著他們的兒女能夠補考及格,而被抓來的小賣部老闆也能早點回去開店;其次被社會裹挾的「仇富」情緒以及媒體報導之下富二代的「劣跡斑斑」,促使他們先入為主的做出判定富二代有罪的結論,陪審團的大多數都沒有過體系的普法教育,他們也更善於用人情甚至是道德來作為唯一的判罰準繩。唯一的異數是陪審團里竟然坐著一位隱藏身份的檢察官,他的身份到最後跑回去拿檢察官證才揭曉,前期他只是更多的將自己放置到普通人的法律平均水平,他最初表示無罪的理由是拿出機率論,當所有人都認定百分之百的事情他就認為有些蹊蹺,畢竟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情。

 

接著他從樓下大爺奔跑速度與實際不符、城鐵運行的速度產生的噪音不能使大爺聽清楚樓上的說話、現場留下的刀捅的方向,附之以陪審團大伯對於近視眼女住客晚上睡覺不戴眼睛不能看清幾十米外的兇手長相,理性的分析讓其他陪審團成員不斷改判,直到計程車司機哭著舉起手集體轉向為無罪,這不是懸念叢生的偵探片,這是一部有著十二個主演平行的互飆演技的有著實驗性質的華語電影(即使是改編自經典《十二怒漢》),導入了接地氣的中國小市民,小市民與大公民之間的情法碰撞,固然我們沒有陪審團制度,但這同樣是一次意識層面的法制教育課,走的是一條與法制節目相反的路。

 

檢察官分享自己對於案情的見解,不時有公民忍不住自己的市民身份而跳將出來,他們說的大多與案情無關,即使相關也與案情非常牽強,他們的爭吵往往落腳於人與人的尊重,先梳理一下十一位陪審團成員之所以產生矛盾的階層差異(檢察官隱藏了身份除外):第一階層:房地產商;第二階層:數學教授、北京包租公、急診室醫生、政法研究生;第三階層:保險銷售員、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北京計程車司機、被冤枉坐過牢的男人;第四階層:小賣部老闆和學校警衛,階層劃分的依據是他們能從社會上攫取到的資源和自身佔有的權錢,由案件生發出去的他們彼此的矛盾既有跨階層的也有同階層的,比如其他三個階層對於房地產商與女大學生談戀愛的「傍大款」成見、第二階層的北京包租公和第四階層的河南警衛的地域偏見、第四階層內部的小賣部老闆賣東西被警衛攆著,然而矛盾之外每一個階層的公民又要通過其他階層的公民來互補,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大小通吃,房地產商為了女朋友補考及格也打通不了老師的關係,北京包租公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民工,急診室醫生看到病人全身插著管子的無助、被冤枉的男人出獄之後的旁人異樣目光、計程車司機與熱愛搖滾的孩子幾年未見、小賣部老闆為了討好老師不得不點頭哈腰、學校警衛兩次考政法大學都失利,從十二位演員的戲份和台詞來看,數學教授的台詞偏輕,只是算了一道城鐵通過速度的計算題,角色定位過於弱化,政法研究生的身份像是一個主持人,不過他也是參與投票其中的,他的個性有點著急,而他的投票改變又缺乏說服力,讓一個僅此於檢察官的法律涵養的公民表現得猶如透明人,這是較為遺憾的地方。

 

十二公民的階層分佈呈現橄欖型,電影也是頭輕腳輕中間重的橄欖型,結尾用了一個一鏡到底的表現方法,達成共識的公民們與他們的孩子以及彼此之間一派和諧,警衛扶起了騎著電動車摔倒的小賣部老闆,女大學生上了房地產商的車,各位紛紛祝願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開頭和結尾的設置我們能夠理解,這是為了這場普法教育能讓更多人看到的損益,從陪審團達成無罪的共識,再到一個月之後的真兇被抓的驗證,「寧可錯放一個壞人,也不能錯抓一個好人」、「錯判一個無罪之人要比讓兇手逍遙法外的傷害大無數倍」等論法的精神得到了不教條的影像傳播。然而不同階層沒有觸及法律底線的矛盾是不可能通過十二公民投票時的一瓶水、眾人的勸架和洗手間冷水潑臉程序式的消弭於無形。

 

之所以此案能通過陪審團來投票是因為踩到了社會的法律底線,同時也突破了道德的底線,更多的時候海灘上燃起的情火是法海的浪潮怎麼都不可能企及和達到的,西方的法海無法企及的火焰會通過宗教的滅火器來撲滅,而中國的大多數公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原本較為固定的活動半徑是通過宗族祠堂的長者和家訓作為依據,而今人口的自由流動早已破裂了以往的家族界限,每一個人都能自由的選擇棲息於何方產生的父子之間、城鄉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有資本的商人和工人、弱勢群體上升通道狹窄的隔閡要通過什麼能自發的和解,靠的只能是循環不息的潮汐能,社會之中的潮汐能即是內心的道德律。正如康德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