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野狐先生

2015-05-15 05:28:23

從「舊」女友到「新」女友:沒有流動起來的「酷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酷兒來說,情慾的探索和體驗,可以是沒有始點也沒有終點的永遠未完成狀態。因此也許可以認為,自由的情慾表達是沒有一個功成名就的「解放」狀態的,因為它沒有本質,沒有「唯一真相」,也沒有一個高潮式的終點。


這部電影的好處在於把情慾元素儘可能多地擺了出來,然而,它僅僅是「多元」,卻並沒有流動。影片傳達出來的並不是一個「體驗」情慾的過程,而依然是一個本質主義的、發現真相的、「由壓抑到解放」的故事。


這裡並不是說這種勵志型故事不可以。我想,情慾的多元可以兩種途徑來展現,一種是側重表達碎片化且流動的私人感受(從內向外看),一種是側重在它相對完整和固定的公共政治性狀態(從外向內看)。如果要展現前者,影片就需要展現私人的情慾張力(在每一個狀態中的「不同」糾結,並且這種糾結無法徹底完成;甚至於,不同糾結之間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而如果影片要表現後者,就必需要展現出為何壓抑的政治/社會原因。(前者意味著不存在一個唯一真實的自我,因此「自我」永不可能完全表達;後者意味著存在一個唯一真實的自我,而之所以「暫時」沒有完全表達的原因是社會政治環境——因此,逐步破除掉這些外在壓抑,這個自我就可以被完全表達。)
可影片二者都沒有做到。我認為影片的失敗在於其貪多求全又樣樣不全。我猜測導演是否想對兩方面進行調和並綜合表現,而這個調和似乎失敗了,變成了一部扭扭捏捏、不倫不類的,彷彿文藝片和商業片都想霸佔、又都沒霸佔好的四不像。


片名「新女友」,顯然一語雙關既指男主也指女主,他們互為「新女友」。(對於戴維,克萊爾是他的新女友;對於克萊爾,維吉尼亞是她的新女友。二人的舊女友都是羅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他們需要互為新女友?


男主戴維的情慾展現在「私」與「公」兩個狀態之間的改變(或者說是由流動到固定,由碎片到整體的轉變),並非以羅拉的死亡為轉折點,而是以克萊爾的發現為轉折點。似乎可以認為,男主在單獨相處、和羅拉相處、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候,他極具個人化的性向性別都不成為一個「問題」;換言之,他可以安然享受「模糊的自我」而沒有把自身情慾「社會化」「政治化」「標籤化」的必要——也就是說,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壓力,但這個壓力不成為他不能享受自我的緣由。而被克萊爾發現之後,他依次開始了:有出櫃壓力→初步出櫃的驚喜→出櫃挫敗→出櫃成功 的具有明顯方向性的變化過程。為什麼戴維之前不需要為自身情慾定性,而之後就必需要為自身情慾定性?唯一的解釋是,因為克萊爾不是羅拉——羅拉安於私的狀態,而克萊爾不安於私的狀態。如果影片要在政治正確的公共領域和無所謂政治正確與否的私人領域均衡表現了話,戴維和舊女友羅拉的狀態就應當和戴維與新女友克萊爾的狀態一樣自由、完整、快樂——起碼也要同等份量。可影片顯然不是如此。因為戴維情慾的社會化並不是被迫的,而是自願的,他的驚喜、他的憤怒、他的痛苦與最終的成功,都使得戴維在「舊」女友面前是否有過完全」自願「」主動「"美好」「真誠」的狀態打上了問號,而呈現給觀眾一種似乎只有政治化了的、定型了的性別性向才更有價值的傾向。(因為對於他於舊女友前的狀態敘述完全通過自述,只是孤證。那就有兩種可能:一是確實如此;二是他那時還沒發現「真相」,所以那時以為的快樂其實不夠快樂。而後文的發展完全只印證了第二種可能。)這似乎使人認為,戴維的性向和性別其實是有一個唯一「真相」的(這個真相就是他是個女人o(╯□╰)o),)而這個真相只有在「新女友」時期才開始踏上尋求之路。
再重申一遍,這樣講故事不是不可以,我本人也不是酷兒理論的狂熱粉絲;但如果要這樣,前面幾乎一半時間試圖走向酷兒導向的戴維+羅拉故事就顯得冗廢而拖沓。


而至於克萊爾為什麼不能安於私的狀態?只能認為她與小說中的克萊爾不同,她的情慾可被定性、可被完成。——如上文所言,按照電影提供的思路,把克萊爾隱喻為戴維的社會化面向,把戴維隱喻為克萊爾的內在面向,這依然可以是一個好故事。然而,這個單線條的克萊爾的來龍去脈,導演卻並沒有解釋清楚。她為什麼一開始要壓抑對羅拉的感情?僅僅說成是「尚未覺醒」或因為有了丈夫顯然是不夠說服力的。(很顯然的對比是,羅拉接受了戴維的易裝癖好;而克萊爾的丈夫雖然懷疑過克萊爾與羅拉有「基情」卻並沒有顯示出激烈反對的徵兆,克萊爾卻並沒有坦率過。這意味著就影片所展現的社會狀態里,夫妻之間有接受真實彼此的可能性;那麼克萊爾的所謂「被壓抑」就失去了外在理由);但即使我們接受這個(腦補過的)解釋,那又為何在看到戴維易裝而被觸動而顯然已經覺醒之後依然繼續壓抑?(其壓抑之深,反應在她對戴維的憤怒與譴責上。——就像戴維所好奇的,為何克萊爾可以向丈夫透露戴維是gay,卻不願透露戴維是異裝癖?其丈夫卻並沒有怎麼care這些。)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影片並沒有呈現出一個【大眾喜好judge他人私生活】的社會氛圍。克萊爾頻頻說戴維有病是因為她自己覺得自己有病,她堅持說戴維是女人是因為她想要一個女友。可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影片幾乎沒有給出任何線索;甚至完全沒有給出羅拉的反應(假設她是因為羅拉的拒絕而壓抑的,還好歹算是一個原因;可整部電影羅拉的存在簡直猶如花瓶;如果把克萊爾刻板化,羅拉的形象就最好飽滿些;可既然羅拉被設定為不在場,那克萊爾就不要被描述成如此平面而沒有張力。)——唯一的線索是從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天主教的背景。但只用宗教背景來解釋實在有點牽強,不覺得嗎?好歹也起碼說下他們是宗教極右派禁止同性戀也好啊!!


我以為,影片的最大敗筆在於把女主人公的情慾解讀成一元的、單線條的,並進而把她的情慾刻板化。一個女人愛上了一個異裝癖的男人,但又落荒而逃,這可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體現了永不能到達的情慾張力,它完全可以是一個逼格很高很哲理的故事。可是導演把它表現成什麼了呢?通過對克萊爾和羅拉之間的曖昧情愫的大肆渲染,和之後羅拉的不在場卻猶如在場的不斷強調,尤其是兩場夢的隱喻,給出了一個定型的、僵硬的暗示:克萊爾是一個不能出櫃的les,她對這個異裝癖的迷戀不過是她對逝去戀人迷戀的折射,她在釋放了自身情慾(或者說合法化了同性戀情慾)之後獲得新生(以懷孕為象徵)。
(這裡並不指她一定要變成同性戀,而是說合法化自身情慾,或者說被社會認可完全之後,或者說獲得了一個合法性別形象身份之後,自身情慾由不穩定達到了一種穩定的狀態,至於這個穩定的狀態是否一定是同性戀則另當別論。)

浪費了一個好故事,我只能這麼說。

(簡言之,這本來可以是一個「新女友」的精彩故事,而電影卻只膚淺的表達了一個「我是女人」的故事。sigh)

——————————————————————



綜合來看,這裡的偽酷兒元素不過是個裝潢。拋去這些,整個故事不就是【我的閨蜜和我的男人上床了】的三角戀故事+【其實我只是還沒發現靈魂之愛】的劈腿有理、真愛至上的好萊塢愛情大片嗎!


另外,整個觀影效果實在略差。劇情太過predictable了。當我看到男主從旅館裡跑到馬路上時,心裡就疾呼「千萬不要被撞車啊」!!結果就真撞了。。然後「千萬不要成植物人啊」!結果就真昏迷不醒了。。。看到女主給他唱歌的時候就一萬個許願「千萬不要醒來啊!」結果就真他媽醒了而且一醒來就活蹦亂跳的了。。。簡直有在看天朝片的即視感………………

(其實即使影片表達的不夠深入,但把後小部份掐掉也不至於讓這個缺陷這麼明顯;退一步說,即使存在這個缺陷,如果把最後的結尾表達的魔幻一點或更開放式結局一點,也使得故事至少make sense——你相信唱一首歌就能把重症患者唱醒嗎!)

還有就是在我看來演員的表演實在沒有說服力。


本來還對這個導演挺感冒的。。這次真的好失望。很想知道它到底為什麼評分這麼高。。。。。


本片的亮點只有:覺得那首歌很好動聽、那個酒吧裡的t很帥、還有那個嬰兒的笑很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