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lala

2015-05-15 05:48:27

道德的懸置


       這是一部反映現代中國的電影,無論是從題材:中國一直以來存在的拐賣兒童的問題,以及又問題帶入的中國家庭結構問題。還是選取的拍攝地點:經濟高速發展深圳四處可見的城中村、建築基地、廉價旅館。還有選取的人物:中國不說菁英,說有錢人、窮人,外地人、權力機構,這些人在當代的中國都是有代表性的,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是近年來大部份新聞涉及的對象,只是每個新聞中人不同而已。這是只能在中國發生的電影,編劇導演對這片土地的經歷與記憶本身鍛造了他們對於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的深邃的情感。往高里說也是一個電影人對這個他身處其中的社會的責任感與良心。《親愛的》是鋪網式的,包含了各個階層、社會中各個有代表性的邊緣的群體,影片中有一幕是萬里尋子會的集體活動,在吃飯,一個詐騙電話過來,一桌人對那個電話的反映。他們失去了孩子本身是屬於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當他們遇上非法詐騙的另一批邊緣人物時,可以隨時置換他們的身份,在這場戲中明顯感覺到社會中的網狀結構,視角變得開闊,呈現剖面圖,這個時刻讓我感覺到了史詩性。
       這是一部拍拐賣的影片,但是影片更關鍵的後半部份都是在關注於拐賣後的生活。如今許多中國的電影都是關注一個接一個的事件,構造出來的人物很薄,甚至有些在整部影片中有孤立感。《親愛的》從事件關注到人,關注到他們的生活以及未來,正視了中國人的情感真空與道德困境。影片在討論人的複雜性,其實也就是從多視角在討論人性,並且給了劇中每一個人人物同情,這是一種中國思維。
    正是每個人都有被同情的點,整部影片似乎看不到醜惡。影片上映之後許多人的評價是這是一部煽情的電影,我認為這部影片對陳可辛來說並不算是煽情片,相反很多地方他努力處理的冷靜,比如黃渤在車站找小孩的戲、鵬鵬被抱走的戲,但是看完電影之後,還是在擔心,觀眾會不會滿足與煽情與感動。編劇說他在完成這個劇本時一直在看《一次別離》。都是探討人的複雜性的、都是反映社會的兩部電影。《一次別離》無論是劇本還是呈現出來的電影都冷靜克制,不會讓你刻意的去進入影片中某個人的情感思維方向,觀眾心中的天平只有輕微的晃動。而在《親愛的》之中,前半部份觀眾心中道德天平完全向著郝蕾與黃渤飾演的丟孩子夫婦這邊,後來趙薇出場,在一場搶孩子的長追逐戲中,天平重心開始動搖,在派出所那場戲之後天平基本持平,後來的戲就是觀眾在天平兩頭的搖擺。米蘭昆德拉在評價拉伯雷作品的時候用了一句話「一處道德審判被懸置的疆域」。《一次別離》也「懸置」了道德,比如在老人自己出門買報紙這場戲中,看完全片之後知道這裡是所有事件的起因。小女孩好奇氧氣裝置,把本在睡覺的老人吵醒、小女孩面對她提不動的垃圾弄到過道衣服上、保姆給她女兒換衣服時沒有注意到老人、因為擔心老人安全而自己被車撞。起因是追溯不完的,可以追溯到離婚更可以追溯到老人本身,就這場戲而言起因就是小女孩吵醒老人,但是我發現從這個動作開始,你是沒法用道德去審判別人的。整部影片道德都是「懸置」的,最後這個衝突也是通過宗教來化解的,這是我覺得影片意味深長的地方。《親愛的》整部影片抓住觀眾的點就是道德傾向,用道德傾向來使觀眾進人人物,「對立」的兩方都進入,然後再讓觀眾在勢均力敵之中搖擺、思考,這能起到效果、足夠聰明,也可能更貼近中國的觀眾。影片是在道德之中講故事,沒有把道德二字拎起來,包括我認為應該做到這一點的影片後半部份。所以整部影片都容易動用情感,前半部份在利用觀眾的道德判斷下的情感,影片後半部份勁給的夠,但是沒昇華上去。
       然後是導演的功力上,用一個表達同一主題的對比場景就能說清。《一次別離》和《親愛的》都有描述對於孩子童年的消逝。《一次別離》中的處理是在影片最後兩個女孩的兩秒鐘的對視。情緒上的冷靜和電影語言、劇本上的乾淨。在《親愛的》中,童年的消逝表現實在鵬鵬與妹妹在福利院的對話,我覺得沒必要那麼優柔寡斷又說的那麼清楚。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