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紀

2015-05-15 22:48:34

政府應包場,請全體中國人看電影《十二公民》



你丫閉嘴,聽我說---如果有人這樣對你說,你會不會很想站起來揍他?
如果有個人,正在發表愚蠢的觀點,喋喋不休,企圖推翻放任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你會不會無名火起,很想站起來指著他說:你丫閉嘴,聽我說。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伏爾泰這句名言在我看來,簡直構成了普世價值(公平、正義、自由)的基石。因為「真理越辯越明,「只有允許所有人都發表意見,社會才會進步。但在中國這種長期缺少論辯的民間基礎、老百姓普遍缺乏邏輯思維的國家,要講清楚一件事情是如此的困難。尤其是對公眾事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又帶著各自不同的身份與情緒,最後討論往往會變成人身攻擊,或者追索論辯的動機,導致局面混亂,最後不了了之。比如《十二公民》裡,十二個模擬陪審團成員在討論一樁似乎證據確鑿的兇殺案。該不該給殺死生父的男孩定罪?他們一開始是這樣討論的:
因為那人是富二代,所以肯定殺人了。富二代都品性不好—計程車司機;
因為兇手的生父是外地人,外地人素質低,當然只能教出殺人犯—京城本地包租公;
因為隔壁老頭說他看到兇手殺人了,老頭為什麼要撒謊呢—醫生;
他有罪沒罪我不管,我煩了,隨便吧,就認為他沒罪—小賣部老闆;
都說他殺了人,那他就是殺了人唄—大學警衛;
……
東拉西扯,似是而非,基本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尤為可怕的是韓童生飾演的司機為首的幾個人,扯著嗓子,直著脖子,瞪著眼睛,胡攪蠻纏,肆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口水噴到十二個人裡唯一持反對意見的何冰臉上,分分鐘要撲過去打他。他們根本不認真聽何冰的分析,而是秉持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態,以如下理由攻擊他:
大家都說他有罪,就你說他沒罪,你在秀品味;
你腦子被門夾過了;
你就想讓我們在這裡耗著;
你一定有別的險惡用意……
整部電影,好看就好看在,何冰這樣一個理智、冷靜、克制的人,是如何用他縝密的邏輯分析,逐一推翻那些看似鐵板定釘的人證、物證,駁得這些暴跳如雷的人啞口無言,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案件本身,而非其他,完美的印證了「真理越辯越明」這樣的真理。
我為什麼力推《十二公民》這部電影呢?因為它是很好的例子,來證明《羅伯特議事規則》對於真理是多麼重要。1876年,美國人亨利•馬丁•羅伯特寫了一本厚厚的開會規則《羅伯特議事規則》,用於美國國會開會。其實也就是對話時的根本原則,主要如下。
平衡:保護各種人和人群的權利;
對領袖權力的制約:集體的全體成員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出領袖,並將一部份權力交給領袖。但同時,集體必須保留一部份權力,使自己仍舊能夠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務,避免領袖的權力過大,避免領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集體的頭上;
多數原則:多數人的意志將成為總體的意志。
辯論原則:所有決定必須是在經過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辯論協商之後才能做出。每個人都有權利通過辯論說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這個意志變成總體的意志。
集體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護集體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和平衡集體成員的權利,然後,依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行事。
所有這些原則,都在踐行著」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而在影片中,這十二個人的陪審團,正是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原則被動的執行了一遍: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雖然經常被無禮的打斷;對話在半失控狀態中,漸漸走向有序,真相也在這其中慢慢浮出水面;雖然何冰的領袖人格魅力及推理能力折服了眾人,但他仍需要一輪輪的投票去爭取認同。十二個人逐一倒戈,局面大逆轉,最後只剩下司機負隅頑抗。
本片改編自美國1957年的《十二怒漢》,故事幾乎沒大改動,但是對接了現代中國鮮活的語境,讓人覺得很親切。尤其是司機這個角色,我認為是本片本土化得最成功的。許多底層老百姓,因為一輩子沒有得到過尊重,便也不懂得尊重別人。他們全盤學習了上層最壞的一面:勢利,虛榮,信奉暴力卻又欺軟怕硬,一有機會就要當迷你獨裁者。但即使是這樣混蛋的一個人,也在公正的對話環境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全部的抵抗在瞬間坍塌。本片雲集了何冰、韓童生、李光復等人藝、國話的演技派,同台飈戲好看至極。但韓童生的戲最精彩,最後那一幕幾乎是他的獨角戲,層次掌握得極好:司機先是仍嘴硬,堅持認為那男孩是殺人兇手。他帶著真理在握悲壯的孤獨,悲憤的冷笑著,負氣的將鑰匙扔在桌面上,表示要跟大家死扛到底,「我就住這兒了。「衝到長條椅子上躺下以示決心。但幾秒鐘之後,他又起身衝到眾人面前,絕望的質問:」你們到底怎麼啦?為什麼要護著那個兇手呢?「接著他崩潰了,咆哮著說起了和兒子的衝突。歇斯底里中我們明白了,因為他曾動手打過兒子,導致兒子離家出走,六年沒有音訊。這對於秉持」百善孝為先「的司機來說,整個世界都垮了。帶著對兒子的憤恨,司機先入為主的認為,不尊重生父的男孩既然經常和生父吵架,還揚言要殺了生父,那麼他殺死生父這件事是一定會發生的。加上人證物證俱在,男孩必是兇手無疑,必須槍斃。
司機老淚縱橫,泣不成聲,一副帶著心靈重創卻仍不得不為生活奔波操勞的可憐的老父親模樣,然而一陣寒意卻從我的心底升起。他不顧人證物證都站不住腳的事實,非要置一個無辜的年輕人於死地,只為發洩情緒。這,算不算人間最大的惡呢?
如果他是法官,無辜者死定了;
如果他是老師,他不喜歡的學生死定了;
如果他是拆遷隊長,你就是在他面前自焚,也無效。因為他有可能當天心情不好,或者不喜歡你,認定你是刁民;
如果沒有公平的發聲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死定了。因為任何一個人在某個層面上來講,都有可能是少數人。
 本片在我來看來,講兩個層面的思考:議事規則以及對真理的敬畏。議事規則在前,因為沒有它,真理無從談起。而真理又非堅不可摧,你認為放任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很有可能只是階段真理。比如說,猴子們認為,身為猴子就應該蹲在樹上吃桃,談什麼直立行走啊;一千年前的人認為,女人而不裹小腳簡直不配為人;中世紀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毋庸置疑。正是由於前人篳路藍縷,不停發聲,才有了今天的科學昌明,社會進步。而10億人只有一種聲音、只聽一個人說話的文革是什麼下場,不用再贅述了吧?!
  雖然本片逼格如此之高,但作為有品味又挑剔的觀眾,它並不是折服我的第一原因。讓我奮筆疾書的,是它的故事太好看了:針尖對麥芒的觀點對抗,邏輯推演層層遞進,封閉的空間裡擠壓出極強的戲劇壓力,節奏張馳有度,歡樂、悲傷、感慨、憤怒的情緒被引導著如過山車般曲折跌宕,十二個人物個個出彩。整個觀影過程酣暢淋漓,點映的影院裡不時可以聽到觀眾大笑的聲音。它已被我評為2015年度所有人都應該看的電影(包括美國大片在內)--不,還應該同時把1957年美國版看一遍。但同時,我仍擔心它的票房。君不見復聯的排片超過90%,在這樣單調、大一統如文革的院線排片局面下,下週就上檔的《十二公民》到底命運如何呢?如果你是愛思考、不滿足於視效轟炸的觀眾,當你看到這篇影評時,不妨棄復聯而選擇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