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5-05-16 02:05:11

先懷疑,再和解


學生時代看《十二怒漢》之前,讀過大篇溢美之詞,看完倒有點不過如此的感覺,好是好,但似乎沒那麼神。這次抱著「翻拍能有多厲害,中國又沒陪審團」的心態,《十二公民》讓我大大吃了一驚。論品質,像看完一部精彩的動作片一樣酷爽,而回味有限,大致是四星,之所以給足滿分,就像片裡的諸位「陪審員」一開始那樣,是體驗超出了預期,把感性經歷當做了判定標準。此外還有種新鮮感,英美劇的法庭戲看多了,而一群中國人為了這個唇槍舌戰,的確是首見,算是一種沒有特效的電影奇觀吧。

劇作的本土化並不是簡單的照搬,這也可以理解,國情不同,但主創挑戰而非模擬經典的努力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案件的大量細節和話劇式的故事格局,不少微妙之處都做了改頭換面,連整個故事前提,也成為一群家長的齊聚,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交集。有影評指出,這樣的身份設定是硬傷,因為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長很難聚到一塊,不如改成學生自行拉來親戚熟人更妥當,說的固然在理,但如此一來就失去了上述共性,很多以情動人的「在座各位的孩子……」(請無視乾爹)就無從發揮。多位陪審員反覆強調,他們是為了孩子,才來這麼一場假戲真做的討論,若不是家長,這個最強的動機支撐就垮了。

前幾年在天涯看到一個貼,說是不要再自稱老百姓了,我們是國家的公民,要享有公民權利云云,但公民到底需要承擔何種責任,帖子裡吵成一團也沒說出個所以然。《十二公民》強調了公民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向我們示範公民的重要義務之一,就是積極、客觀地參與公共事務,並且不因個人的情感左右妨礙客觀判斷,這也是西方陪審團制度賴以維繫的前提。當然,這場示範最終仍要落足到主旋律上來,由一位最終揭曉是檢察官的成員來挑頭和維持,並且在片尾打出冤案昭雪的字幕,表明偉光正的法律工作者和沒有陪審團的中國法律足夠主持公道,不過這並無損於影片的示範價值,而且主旋律的私貨也夾的毫不拙劣,頗有點正能量效應。

大概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有個很強烈的感覺,這片在普及合理懷疑的法理之外,還有一層使命,就是促進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解。每位陪審員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人群,而人人心裡都藏著疙瘩,一開始禮讓三分,一團和氣,故事節奏也較緩,等到討論關鍵證據,頓時觀念碰撞激烈,處處針尖對麥芒。這群人包含了巨富、中產、公務員和底層混混等,社會階層跨度大,價值觀分歧明顯,社交交集小,平日裡做酒肉朋友互相傾訴的機會幾乎為零,難得的機會齊聚一堂,開誠佈公,交流三觀,抹平偏見,消除心魔。影片採用了一種客觀的立場,個人記憶可能對履行公民責任感有所助益,如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也可能構成阻撓,例如那父子不合的出租司機。他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個人原因,做出有罪與否的判斷,但最終都回歸了理性。植入大量社會時代話題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對「乾爹」、富二代的仇視,對外地打工者的歧視,最終都被理性壓倒,委婉地對大眾的有色眼鏡做出批判。按照普法路線,故事應該定格在司機舉起的手就結束,而影片又加了一段人人互助互愛的五講四美宣傳片,也是對和解主題的體現。

拋開那些強調法理、揭示社會面貌的部份,這也是一部相當好看引人的商業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戲就讓人昏昏欲睡,而《十二公民》能從頭至尾使人保持興奮。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花大錢看3D大片更值。只要你不是太懶得動腦,這裡頭獲得的智力愉悅,一點也不比那些懸疑經典差。只是現如今,大部份觀眾已經習慣了只為巨星和巨額投資買票,該片的商業前景註定無法樂觀。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在這個時代,一部翻拍經典又受制諸多的中國電影,能拍成這樣已是殊為不易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