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與黑暗的故事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爱与黑暗的故事/ATaleofLoveandDarkness

6 / 2,689人    95分鐘

導演: 娜塔莉波曼
編劇: Amos Oz 娜塔莉波曼
演員: 娜塔莉波曼 Makram Khoury Shira Haas Gilad Kahan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查爾斯F

2015-05-17 02:39:47

愛與黑暗的故事 電影日報坎城影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基調憂鬱而細膩的電影主角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的母親,她的不食人間煙火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兒子。而《愛與黑暗的故事》本身就像這位女主角一樣,可愛,神秘,卻又有些疏離,彷彿曇花一樣脆弱易逝。本片改編自阿莫斯·奧茲的回憶錄,講述他在以色列的童年生活與母親每況愈下的悲傷境遇,這對於首執導筒的波特曼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她的努力其實算不上很成功。實際上,全片都瀰漫著這種過度沉迷於自我的憂鬱氣息,以致於本來基調就很沉痛的電影有些太過悲慘了。

  作為本次坎城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影片,《愛與黑暗的故事》有兩大賣點:一是波特曼的藝術野心,她不僅自編自導還親自擔任主演;另一則是奧茲原著本身就出名。由於對白都是希伯來語,本片在美國發行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阻力,畢竟北美罕見外語片票房大賣。關鍵要看波特曼這部低調的激情之作能否保住自己的一份市場,並在視訊點播和家庭影院平台方面有所作為了。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手法,一切都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奧茲對童年的追憶;而《愛與黑暗的故事》真正的故事從1945年開始,那時他還是個年僅10歲的懵懂少年(Amir Tessler飾演),家庭美滿,住在耶路撒冷,並有母親法尼亞(娜塔莉·波特曼飾演)和手不釋卷的父親阿里耶(Gilad Kahana飾演)的陪伴。在最初,電影像是一部以色列建國時期的個人史,因為主角的父母都全情投入地為以色列獨立而奮鬥,特別是母親法尼亞,從小就迫於波蘭反猶太的壓力而舉家背井離鄉。但隨後,焦點慢慢地轉移到法尼亞身上,她變得越來越離群與憂鬱,而這也成為電影的重點。

  藉助攝影師Slawomir Idziak,電影採用懷舊和私密的視角,這符合波特曼一貫的風格。不過這個人品味也是把雙刃劍,她精心打磨每個角色的表演,並且讓故事有如男高音一般微妙細膩。但過度的壓抑與收斂,彷彿給電影套上了一個精美的琥珀囚籠;波特曼的改編是如此謹慎,以致於故事從頭到尾都那麼死板和壓抑。

  可以說,影片展示的是一種流動的美,它影響著這個普通以色列家庭中的每個人,儘管他們只是碰巧撞上歷史的洪流,有幸見證了以色列最為最動盪不安的一段歷史。即便如此,波特曼對於以色列建國的部份總有些敷衍了事,她以一個家庭的視角,忠實地描述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但卻缺少置身於大時代的緊急與迫切。

  有趣的是,影片的下半部份卻轉換視角,將重點放在法尼亞的逐漸衰老和頹喪上。她第一次出場時是個生機勃勃的年輕女性,給兒子講許多傳說故事和格言,由此打開了他進入文學與詩歌的大門(在現實中,作者也也確實是受母親的影響才成為了作家)。但她對以色列獨立的激動與興奮是短暫的,隨後就深深陷入無法言明的抑鬱中。一直以來她夢寐以求的宗教自由,最終只給她留下了難以磨滅、更深的空洞。

  這或許是波特曼最為溫情與悲傷的表演之一,但同時卻也驚人地膚淺。必須肯定,法尼亞就像一個謎,讓人難以捉摸,即便是深愛她的丈夫也理解不了她;然而,大段大段地描述她如何變得孤僻與疏遠,並不能真正表現出這背後令人心碎的悲傷。於是我們再一次看到,這部作品雖然細膩,卻還存在的缺陷:波特曼太愛這本書和書中的每個人物了,所以她反而不能挖掘得足夠深,真正賦予人物靈魂。

翻譯:CharlesFRen

校對:lab,阿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