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Sir

2015-05-17 04:15:25

曾經的《十二怒漢》、如今的《十二公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永遠理性的8號陪審員、這就是中國》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三日,在太平洋彼岸,美國,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的電影《十二怒漢》( 12 Angry Men)開始在美國的院線上映。
        這部電影因為場景的獨特性(整部電影的劇情只發生在一個陪審團休息室裡)和反映的社會問題(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的代表性而一時間成為當時美國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點話題……時至今日,這部殿堂級神作仍然在豆瓣電影上穩坐「豆瓣250」No.28,豆瓣評分9.3……
        巧合的是,在距離一九五七年五十七年後的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九日,羅馬電影節,導演徐昂帶來了他向《十二怒漢》致敬的作品:《十二公民》(12 Citizens)。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五日,在徐昂的《十二公民》 榮獲「羅馬電影節最高獎」後的六個月後,我們終於得以在中國大陸的影院裡看到這部作品。
        《十二公民》的劇情與呂美特的《十二怒漢》十分相似。唯一比較明顯的三處改動:
        其一是在徐昂的《十二公民》裡,涉嫌殺害父親的罪犯由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變成了一個20歲的「富二代」(這一點改動倒可以接受,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人們對在貧民窟長大的青少年的態度與當下中國我們對富二代的態度並無二異);
        其二則是在所謂的能執掌嫌疑人生死的12位陪審員的背景設置里,在電影《十二公民》裡,這一背景則被導演徐昂弱化成了一場模擬西方法庭的假像辯護……關於這一點改動,我想或許也是出於導演的無奈之舉。首先,中國的司法系統里就從來沒有西方的「陪審團」制度,嫌疑人的生殺大權說到底還是掌握在法官一人之手。其次,當下的電影審查制度也逼迫著導演只能通過利用「模擬法庭」這個擦邊球來詮釋自己對《十二怒漢》的致敬以及對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的隱約思考。
        其三,也是最耐人揣摩的一個改動,那就是對於片名的改動。呂美特《十二怒漢》的英文原名是《12 Angry Men》 ;徐昂 《十二公民》裡,官方給出的英文片名卻變成了《12 Citizens》。從Angry Men 變成Citizens,就好像從小生長在動物園的非洲雄獅之於生長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奔跑的獅子。而我們接下來分析劇情,也可以看出來對應這兩部電影的片名所呈現給我們的細微差別:
        呂美特鏡頭下的12個陪審員,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辯論中,並沒有片名中所陳述的那麼憤怒,或者可以說,在他們一個個憤怒的語氣中透露出來的,卻是關乎人性、關乎真相與懷疑、關乎社會與家庭道德的一聲聲抗議;
        而在徐昂鏡頭下的12位陪審員,在模擬的辯論環節,他們的憤怒,說到底,還是對自己所處環境與不公平命運的憤怒。12位陪審員中,無論是自尊心極強的河南警衛,還是那位校園裡賣水的小商販,他們的憤怒,對於警衛,來自於外省人對河南人的歧視;對於小商販,則來自於警衛的歧視……其他的幾位陪審員,除了8號陪審員,在開始辯論前其實早就已經認定了那位20歲的「富二代」是殺人犯,於他們而言,所謂的辯論環節根本無足輕重,他們也永遠不會聽到其他人關於案情的任何觀點。筆者不清楚導演徐昂是否是有意為之還是怎樣,但是片名中那醒目的「公民」二字卻好似那把荊軻刺秦王時暗藏在地圖裡的匕首,暗含殺機與憤怒。這種殺機與憤怒,有對當下司法系統的模糊映射,也有著導演本人對當下國人「自私」陋習的深惡痛覺。
        再來談電影的劇情。在徐昂的《十二公民》裡,與一九五七年的原作一致,也是保留了原作中「陪審團十一個人判定一個小孩殺父有罪,但是有一個人持「合理懷疑」的態度,在兩個小時之內,他要試圖說服其他十一個人」的劇情發展走向。但是大的劇情方向下,徐昂如果要拍攝一部東方版的《十二怒漢》,就必須在人物角色設計上來尋找突破點與創新點。令人欣慰的是,徐昂算是做到了。在《十二公民》裡,12位陪審員,無論是房地產商、小商販、警衛還是醫生、教授、保險推銷員,他們每一個人在陳述自己對案情的觀點時,都有意無意間讓我們從他們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到了他們的過去……
        那位河南口音的警衛,原來也曾是一位致力於考取中國政法大學的貧窮青年,做過快遞員,最後卻天意弄人,淪為警衛……
那位操著一口京片子、說話不饒人的,又有幾個人曾真心的聽他表達自己的觀點?
        那位6年前把自己的兒子打出家門的父親,又有誰曾關注過他為何一直堅持認為「富二代弒父案」中富二代有罪?
        當那位房地產商面對眾人的嘲諷時所發出的的無奈控訴,難道在當下的中國,有錢就意味著註定遭受眾人的白眼?愛上一個小自己十幾歲的大學生就肯定是包養?
        還有那位很少說話、後背紋身的青年,當他說出自己因為含冤入獄而今哪怕沉冤得雪,出獄後依然受人歧視的事即時,我們每個人是否應該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的良心,社會的良心?
        印象最深的,還是陪審團中坐在8號旁邊的9號老者,當他講述「富二代弒父案」中證人作偽證的動機時,那份陳詞分明是一位老人將心比心後最深情的感情流露了。作偽證的瘸腿老人,一生默默無聞,現如今,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讓他的名字出現在各大報紙的頭條上,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讓這位孤獨的老人上一回電視,所以他必須讓自己相信自己所說出的話。這無疑也代表著目前社會老齡化以後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總之,徐昂通過將《十二怒漢》中的12位來自美國的陪審員「本土化」,才鑄就了導演本人在14年羅馬電影節上的成功。
        法庭可以是模擬的,陪審團可以使模擬的,但是電影裡所映射出來的當下中國諸如「仇富」、「包養」、「貧富差距」、「地域歧視」、「人性自私」等社會問題,卻是貨真價實的。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詮釋本片,我想就應該是這句話了:「這就是中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