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7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戰台烽

2015-05-17 07:37:48

十三億人向十二人看齊


  在一個法制並不健全,網路卻四通八達的國家,公民往往更願意通過自己的臆想,來為案件嫌疑人進行宣判,有時候是單槍匹馬,有時候是全民進攻,就如近日別車的大巴女司機遭暴打一事,當女司機的開房記錄和大姨媽日期都被赤裸裸的公佈於眾之後,各種臆想女司機犯罪動機,比如說著急開房諸如此類的言論鋪天蓋地,當然,後來又有消息說,打女司機的一方,背景深厚,是交通局工作人員,能出現這麼多針對大巴女司機的各種黑材料,雖然是施暴者身份卻能讓自己在這場全民輿論海嘯中全身而退,絕非偶然,於是乎,又一幫民眾,開始深挖這一邊……
  每個人似乎都並不知道,自己是在操著輿論衛道士的心,幹著網路陪審員的事,其實,我們的眾多網民,已經組建成了一個強大的陪審團,只是這個陪審團,一沒有組織,二無判定權利,但從輿論影響的角度看,力量卻是巨大。說到這件事,就很有必要普及下有關歐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對於從小生長中國這個大陸法系國家的觀眾而言,其實是很陌生的,當然,很多美劇迷對此已經瞭然於胸。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雖然我們覺得「陪審團」、「陪審員」距離大眾很遙遠,其實,我們每個公民內心,都有一顆不安份的「陪審員」之心,但他們並不懂得,做一名合格的陪審員,應該是怎樣的思維脈絡和判定方式,應該怎樣才能擺脫「人云亦云」的定向模式,開始學會獨立思考,客觀解析,才是當下最需要的常識性培訓,在這個網路暴民層出不窮的時代,《十二公民》來得及時。
  如《十二公民》所示,十二名社會各階層公民對案件進行舉手錶決,嫌疑人是否有罪,只有當陪審團全部成員——十二人全部確認方可通過決議,如果有任何一人有異議,都無法判定嫌疑人有罪。因此,《十二公民》的劇情,也就緊緊圍繞對案件的討論展開。中國版《十二公民》在羅馬電影節摘得最高大獎「馬可·奧列留」獎,算是讓華語電影揚眉吐氣了一次。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經典之作,美國版的《十二怒漢》,之後又有俄羅斯版和日本版的相繼面世,都對劇本進行了大幅度的本土化改造,今次的華語版《十二公民》,同樣極接本土地氣,十二名來自社會各行業的陪審員,從角色設定到演員選擇,處處都體現著導演徐昂的匠心獨具之處。
  作為一名兼具商業頭腦與文藝氣質的話劇導演,徐昂的《喜劇的憂傷》,曾被英國《泰晤士報》劇評稱該劇為「當今世界上最高級的喜劇」,也創下了國內話劇的最高票房,而他在這部大螢幕處女作中,用光影為觀眾帶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辯論,將電影與話劇藝術相結合,帶來了非同一般的觀感:一群戲骨,上演一場決定一個人生死的大辯論,數次的舉手錶決,屢次的現場衝突,氣氛時而凝重,時而壓抑,時而爆發,很難相信在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可以延伸出如此多的可能性出來,故事的張力,劇情的懸疑度,角色的人格魅力,影片節奏感的恰到好處,
  《十二公民》已經超越了電影的娛樂範疇,轉而走向了對國人的法制精神層面的救贖,當片中那場模擬西方陪審團的12個人,開始就一樁富二代弒父案進行表決時,他們已然作為全民的代表,擁有了生殺大權。十二個人,十二個出身和職業完全不同的公民,對事物的看法,莫過於兩種,其一是從眾心理,就是典型的人云亦云,其實這種狀況在影片中首次投票時,可以看得到端倪,大家在未了解太多關於案情的細節時,已經潛移默化的將內心厭惡的那個角色押上了斷頭台,其實當下的網民同樣如此,先入為主的觀念根深蒂固,有那麼幾種社會角色,比如煤老闆、地產商、富二代、城管等等,更容易被主觀性的惡魔化,就如片中的富二代,其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拋開成見,才能撥雲見日。如何在社會輿論的狂風驟雨里保持冷靜而不失理性的判斷,《十二公民》給了觀眾一個深深的反思。
《十二公民》的最後懸念,並不太適合劇透,但在大門打開,每個人走出這個房間的時候,太陽很好,每個人內心感覺會更好,因為他們不僅解決了一個棘手的案件,也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這是一次正義的呼噢,更是一次對自我的救贖,就如觀影后的觀眾,同樣會感覺到週身的輕鬆,開過太多渾渾噩噩頭暈腦脹的會,這一次的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十二公民》之議,不啻為一次心靈的洗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