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ando

2015-05-17 12:10:05

生存的藝術


    非類型片中的超級非主流,對於一個沒看過幾部的人來說,不好做過多的評判。不由想起之前看過的《狗鎮》,有回放,很過癮。而這部電影,在不斷照顧身邊人「為什麼這麼無聊?」的提問中,更多的思考來自於中國舞台劇的生存狀態。從某個角度而言,不理解導演的初衷,一個話劇導演,將一場話劇搬上大螢幕,不能覺得是對舞台的絲毫敬意。就像郭敬明把肥皂劇搬進電影院,《小時代》要的是錢,《十二公民》要的是名。

    自2010年智慧型手機普及以來,移動互聯時代誕生了一個新的關鍵詞叫「顛覆」。每一個時代的社會,所有人、事、物都在自由空間內發揮著它們的極致表現,就像一顆炸彈爆炸,擴張的威力、碎片的飛向、連鎖的反應……都是自由狀態下盡力的極致表現,這種現象化形態,暫且稱之為「極致社會」。市場是極致社會的一個代名詞,放眼望去,大部份產業市場均處於飽和狀態,唯有顛覆,才能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當下很多產業都在做顛覆性實驗,唯有藝術,沒有!把話劇搬上螢幕並不是顛覆,恰恰是一個行業垂死掙扎的一枚驚嘆號!舞台劇為什麼不能像電影一樣變成一種剛需,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市場潮流?劇場的建設,演員的成本等是阻礙舞台劇發展的主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沒有形成平台產業。開心麻花已在路上,但力量微弱,如果有一天,市場形成,平台產生,演員行業也將扭轉「出路難」的局面,徐昂也就自然沒有了拍攝《十二公民》的興趣。

    說回電影。《闖入者》跟《速7》要排片,《十二公民》與《復聯2》拼票房,讓人唏噓不已。恰逢週末,《復聯2》的排片占比實屬殘暴,但《十二公民》這類只適合一個人看的電影,依然固執地騙小姑娘來「欣賞」,也是種堪稱變態的精神暴力。

    我所理解的好電影之標準,必然是藝術性和觀賞性兼具的,不認為《光棍兒》是好電影,不認為《推拿》是好電影,同樣不認為《十二公民》很好看。畢竟電影是個多元化的大眾藝術,無論哪個國家,觀眾花錢進影院,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藝術價值,更不想受教育,這無關公民素養。很疑惑,一種大眾藝術中卻產生了「小眾藝術」的分類,本身就是反動的、違和的。藝術的生存取決於市場,讓藝術價值被大眾所接受,才是電影真正應該做的。當電影回歸藝術,當藝術成為市場,再不用尊奉《速激》《復聯》的無腦特效為市場擋箭,也不用拿《小時代》《左耳》的弱智青春任片方圈錢,更不用擔心《爸爸》《奔兄》的趁火打劫會腐蝕一個市場、噁心十三億雙眼睛。這一切實則取決於社會的發展水平,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制度的改革。影院裡,當身邊的姑娘幾乎全程在低頭玩手機,並無聊到跑出去透氣的時候,我壓力很大,《十二公民》壓力很大,中國電影壓力很大。

    《十二公民》是部主流的非主流電影,本片一大亮點在於對《十二怒漢》完美的中國化,十二個符號組成了一個主流社會,社會問題、生命拷問、人性反思都呈現其中,讓本片充滿了感情、生機與共鳴。該片於2014年10月26日奪得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 「馬可•奧列留」獎,成為該電影節首部摘取最高獎的中國電影。成功的改編無疑是電影節對影片的肯定和讚賞,讓案件化身線索,影片把另一重點放在了「十二公民之生存現狀」,將當下中國社會的眾生之相濃縮於100分鐘內,栩栩如生,亦屬不易。光線舒適的調配,雷電適逢的迎合,將劇情步步推向高潮,也將電影推向了極高的藝術價值。但荒誕的開篇似乎昭示了它的美中不足,單一場景的劇情無力談飽滿,鏡頭技法幾無出彩之處。

    給本片打了四星,三顆星給演員。從劇情觀賞性的角度看,低頭刷手機顯得義正辭嚴;從表演的角度看,生怕錯過每一句台詞。幾位人藝的老戲骨用精湛的演技和精彩的台詞硬生生地撐起了一台沒有戲的戲。除了主持人「無精打采」之外,其他人都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發揮到了極佳,是表演教學的一大典範。或許是對演員行業的情懷使然,當何冰第一次憤怒,當韓童生最後痛哭,心中屢次狂歡,但置於環境中卻顯得分外孤獨。


    一部全程尿點,又容不得半點尿意的電影。藝術,還可以更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