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李鐵白

2015-05-17 17:22:05

問題就這麼個問題,情況就這麼個情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導演是著名話劇導演,演員是著名話劇演員,故事框架簡單直白,十二個人討論一個人的生死。演員都是老戲骨,演技不成問題,代入感十分強烈,話劇般的臨場感,演員很好的抓住了每一個人物的內心變化,通過很細節的動作一點一點的表達著人物的內心,每個人在成為背景之後,都有自己的事可做,真實到感受不到攝影機的存在,雖然一個鏡頭只能容納一個或幾個人,但你能感受到所有十二個人的存在,當焦點在八號身上時,身邊的七號和九號都有十分自然的反應,不搶戲也不突兀,自然和諧,都是應有的表現與反應,據理力爭時語言的拳拳到肉,表情的細緻到位,啞口無言的無力退縮,沒人是主角,只有重點。每個人都在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爭取屬於自己的那份權利,瞬間會感覺到原來話語權如此重要,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發聲原來重要到如此程度,深切體會到語言的力量。由於整部電影場景只是一個老室內體育場,所以不大的空間使得整部電影的氣氛和情緒十分緊湊,再加上台詞的精煉和流暢,使得整個故事高潮迭起,張弛有度不急不慢的緩緩道來。

 

電影的開場和結尾用簡單的鏡頭和語言點出故事的起因結果,時長之短幾乎讓你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彷彿還沒開始就開始了,還沒結束就結束了,讓人有種始料未及的感覺,難說好壞,但很明顯告訴了觀眾,過程才是重點,起因和結果沒人在乎,就像一開始的11:1結果就早已確定了,所以這種突出重點的三段式敘事結構,使得電影在故事性上較為完整,同時前短後快,讓觀眾在一開始還沒怎麼明白發生了什麼,就到了中間,快速的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而結尾當觀眾還沉浸在血脈噴張的激烈辯論中時,還在為三號所神傷時,故事悄無聲息的結束在夕陽下眾人的離場,如此措不及防,反而讓觀眾陷入意猶未盡的回味當中,那種唇齒留香的綿長感,在腦海中迴蕩餘音裊裊,繞樑三日。電影主要場景只有一個老舊的室內體育場,一張長桌,十二把椅子,而且每把椅子不一樣,或許象徵每個人的性格或是內心故事之類的,由於本片是導演的處女作,所以對於電影畫面的把控略顯無力,很多鏡頭結構少了些火候,考慮不到位,美感不足,敘事性不夠強,太過依賴演員台詞比如沒有利用好那個高高立著的電扇,從哪個角度或許會拍出不一樣的畫面,而且如果從頭頂的大燈俯瞰或許會比直接俯瞰要更有整體的孤獨與渺小的感覺,一張桌子,十二個人,與空曠的體育場形成強烈反差,那種集體孤獨感不言自明,舞台感也更加濃重。鏡頭在人物之間的運動十分流暢,快速並伴有輕微的晃動鏡頭切換凸顯出爭辯時氣氛的緊張感,話劇的臨場感顯露無疑,少量的特寫也弱化了主角的概念,突出十二個人這一整體性,不至於在各說各的同時脫離主題。電影在氣氛的烘托上也十分自然,異常悶熱的下午,讓前半段的火藥味濃重,使得眾人之間的關係愈發激烈,從爭吵最終演化為肢體衝突,而暴雨和閃電使得整個氣氛的逼迫感達到極點,隨之而來的及時雨讓燥熱去了幾分,桌上的氣氛也急轉直下自此緩和下來,大家開始慢慢坐下來認真聊,唯一不足的是過份光亮的閃電稍顯不自然,一秒鐘回到話劇閃光燈,不過還好,只是一秒鐘,瑕不掩瑜。

 

說完電影形式,我們回到故事本身,整部電影的靈魂。故事是改編自美版《十二怒漢》,是掏錢買過版權的,那些說抄襲的之類的可以散了。由於國內沒有陪審團制度,所以找了個模擬法庭的藉口就這麼開始了,雖然讓人覺得很雷,但想想確實沒有什麼更好地理由讓陪審團出現在中國大地上,但這一開頭也直接導致了後續故事發力不足,畢竟模擬陪審團和真正的陪審團差別不是一點半點的,後續情節發展不時會有種「反正是假的,這麼認真幹嘛」,少了原版那種真實掌握生殺大權的感覺,這一點或許是整個故事本土化中最讓人感到惋惜的一點,好在一個個較真的演員賣力的帶入,才使得「過家家」的感覺似有似無。不過這個開頭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很好地將「孩子」這一主題引入了故事中,「我們都是為了孩子」這一主旨很好的反映了當下社會父母「一切為了孩子」的態度,也是的三號最後那段關於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內心獨白順理成章,這也直接反映出當今社會現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和,三號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訴說著自己對於家庭的理解,「我是你爹,你就要聽我的」這種傳統孝道觀念,是每一個六七十年代父母所具有的,這也正是父子關係的關鍵,九零八零受到西方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影響,東西方的碰撞,落在了每一對父子的身上,於是問題與矛盾產生了,偏見也在整個社會中蔓延開來,父子的矛盾之激烈,讓每個人自然認為兒子殺父親的合理性,這種偏見是多麼的可怕,而我們每一個人卻毫無察覺,「我看見那個富二代,我就覺得刀子捅進來了啊,你們怎麼都覺不出來啊。」你覺出來了嗎,這是一個父親說的話,他寧願相信兒子會殺父,可見父子關係激化到何種程度,當父親的威嚴受到反抗,那種氣急敗壞讓人失去理智,傳統對父親要用「您」「恁」,要絕對的服從,而現實是年輕人對長輩的瞧不起和無禮,推不動自己的兒子,反被推倒,這對一個父親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長久以來的那種高高在上的父權受到撼動,使得父親在孩子面前僅剩的尊嚴也消磨殆盡,一個父親的價值彷彿在一夜之間蕩然無存,面對時間這種悄無聲息地的消磨,這種打擊是一個父親所無法承受的,於是憤怒開始化成肢體和言語的暴力,矛盾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弱,作為一個男人,這殘酷的現實是難以面對的,於是逃避成為了唯一的方法,所以努力在表面上做的很好,說話聲大,來引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同,成為了他們唯一能做的,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證明白己是個有價值的,但最終換來的只有對兒子無限的悔恨和一場歇斯底裡的失聲痛哭,三號和十號這兩個父親雖然偏見不同,但理由都是因為孩子,可見如今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喪失理智充滿偏見,如此的愛的深入愛的用力真讓人扼腕嘆息,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父親,但卻是無比的真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父親,雖然他們在我們心中永遠是那麼的高大,但怎奈歲月無情,他們也會老去,我們也要長大了。

 

這場爭辯,沒有什麼客觀可言,每個人都代表著自己,以及各自所屬的階層,但對於這個孩子的偏見一開始他們是高度的一致——「仇富」。從一開始這個孩子就被冠以「富二代」,即使他們之後想要單純拿它當一個孩子來對待,「富二代」這個字眼依舊掛在他們的嘴邊,這種習慣性的歧視背後是整個社會的慣性,當然這也是由於貧富差距的懸殊,導致其本身在社會中就處於較高的地位,有時仰望也是種歧視,所以這種歧視是無法避免的,於是就成為了一種自然一種習慣。而作為一個先富起來的中產階級的四號,對於他人對自己的財富看法異常敏感,於是在三號無意識的說到自己的財富是,他表現的明顯是過激了,如此理性理智的人也會為自己辯解到失態,可見他隱忍了多久,才會有一觸即發的憤怒,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社會結構的整體失衡使得多數人仰視少數人,這也是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八號這個故事另一個重心,他看上去是那麼的鶴立雞群僅僅是因為他更加認真些,這個如同黑色幽默的設置諷刺了時下這個瀰散著敷衍風氣的社會,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少數不隨波逐流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理智判斷每一件事,他們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沒有為什麼,就是想認真些,這些人就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菁英。

 

當然電影裡反映的社會問題還不少,什麼地域歧視,空巢老人,冤假錯案,等等,在這十二個人中你都能看到,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且有些故事的銜接會顯得略微有些生硬,總覺得他們是為了故事而講故事,但好在每一次都能拉回來,而且跑題什麼的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嗎,因為我們時常會進入自己的世界中,越走越遠直到被別人打斷,所以這個看上去的不足更使影片顯得真實。在觀看的時候會有種回到古希臘時期的公民參選辯論,這也是早期的公民,你會感受到原來這就是公民,那個我們最熟悉稱呼,原來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深切體會到不分地位、職業、年齡、貧富,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話語權,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

 

這是一部用非主流的方式講述主流價值觀的電影,中國法制化進程任重道遠,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只有一張桌子,只有十二個人,但你卻看到了整個社會,想起了電影宣傳的一句話「一個真相,十二人角力,十三億注目」,是啊,一部電影縮影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眾生相,說這就是一部國民級的電影一點也不為過,這是一部可以讓全社會思考的電影,或許他的票房不好,知名度不高,但他說得對。

 

                                                                        李鐵白

                                                                      2015.5.16
個人公眾帳號:litiebai007 歡迎討論交流
 

P.S:文風很沉悶,因為這是件嚴肅的事,看完估計心情不會好,跟我寫的不好也有關。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有的沒的個人感受和體會,因為內容很多,所以極力分出些層次,還好不算很亂,這是我寫的最艱難的一篇觀後感,因為電影很好,於是你就想把影評也寫好,所以什麼都想寫,但很容易就想很多很亂很雜,然後大腦就滯漲了,深切體會到那句話「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野心」,好無力。慢慢來吧,急不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