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土土土

2015-05-17 17:44:40

來,讓我們公平公正地談談《十二公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五月是國產片綻放的一個月,在朋友圈《速7》刷屏,全公司都去看《復2》的情況下,我就成了一個看《闖入者》跟《十二公民》的不合時宜的人。不是裝逼,是真的喜歡,看介紹就想看。

總結一下,《闖入者》給我的感覺是不合理的合理性,而《十二公民》卻是合理的不合理性。十一個人,在對一件幾乎被媒體官方定論的案情討論中,逐漸改變觀點,案情結論也發生大逆轉。往大點說,其實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合理的事情都有其存在的不合理性,用8號先生的話說就是這件事太百分百了,這事上沒有百分百的事情,所有這件事很奇怪。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想到辯證法,嗯,都是背過馬列的孩紙。。。

拋開劇情的哲理性不談,再來談談電影的現實性。這十二個人中幾個個鮮明的角色,在討論案情的時候都慢慢展開了自己的故事,惹人動容。小販兒的慇勤讓我們看到小人物的生存不易,大爺的回憶與沒有存在感讓我們唏噓不已,計程車司機與兒子的戰爭與釋懷讓我們反思個人的親情關係,被冤入獄的人的控訴讓我們憤慨,所以呢?這一切對案情有什麼幫助?對案情沒有幫助,不代表對劇情沒有幫助。從這十二個人一走出模擬法庭,他們就為我們呈現了當下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家一邊抱怨著一邊忍受著,這是標準的中國式生存法則。把這十二個的故事單獨寫一個新聞,個個都是部落格熱門話題。北京土著歧視外地人,大款跟女大學生,學校警衛考高校,小商販賄賂學校領導,等等。總有人拿自己看過《十二怒漢》,所以拒絕看《十二公民》,然後再balabala的,我總會想起《1984》中的一句話,大概說人只看自己看得懂的書。其實,我想說的是,1957年的美國電影有它要反映的社會現實,這個題材明顯是思想內容大過藝術形式的電影,《十二公民》的思想內容更適合當下,它們其實是兩部完全不一樣的電影。

但是,我們怎麼能繞過藝術形式不談呢?我是一個視覺系的愛故事的人,《十二公民》在視覺上有點恨巧妙的是打光。光在劇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劇情或者是人性溫情的一面展露的時候,光是溫柔的橘色,當劇情發展激烈,人物陷入交鋒中,光就變的冷冰冰得黑暗。第一次注意到,是第一次投票時,八號先生說那我退出,你們投票,只要有一個人無罪,那我們就繼續討論。當時的光就是溫柔的橘色,因為最後一張是無罪,畫面特別溫馨。當然最溫馨的還是最後計程車司機終於趴在桌子上投了無罪,說文藝點,這光簡直是人道之光。所謂人道,最重要的是人本,當人逐漸意識到人這個群體的偉大性,積極參與為人類變的更好而努力的時候,才是我們談論人道主義的時候。還有最後12個人出來與家屬見面的時候,那個光溫柔得,像童話。對,是不真實。導演彷彿也在暗示著什麼。額,原諒我是個陰謀論者。

那再來談談故事吧。這次從藝術形式上講,電影敘事我不熟,但是文學敘事我熟啊~反正都是敘事,藝術上是有相通性的。《十二公民》在敘事上其實採用的是故事套故事的手法,這種手法自古有之,勝在引人入勝,打破平鋪直敘的枯燥,讓敘事更加靈活多變。而且《十二公民》的改編很聰敏,法學院的英美補考模擬法庭,一方面可以重現原作的那12個人的爭論,另一方面又可以接地氣地繞過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的法庭形式。而且還是補考,這個情景設定太棒了,順便諷刺下目前大學那種得過且過的不嚴謹補考。

誇了這麼多,既然公平公正,那就得說說以話劇的形式拍電影,這樣真的好嗎?印象最深的是12個人重現犯罪現場,我以為螢幕旁邊會有當時犯罪現場畫面的重現,結果沒有,而是用話劇常用的聲音重現。。。我佩服聲音也能造成的緊張侷促效果,但是這是電影,不是話劇,不用那麼精簡吧?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在誇演技,看人藝的演員飆戲的確很過癮,但是還是跟上個問題一樣,這是電影,不是話劇,我總認為電影跟話劇的表演方法是不一樣的。話劇受空間限制,演員必須誇張才能傳遞情緒,所以會顯得比較鬧。但是電影就不同,我覺得演員完全可以不那麼誇張,說白點,我覺得幾個主要演員有點過了。我更喜歡的是,《闖入者》裡老人跟男孩之間不動聲色的對手戲,特別是做夢那段,額,扯遠了。。。

但是,瑕不掩瑜,這是部好作品,可惜拍片太少,想給我爸媽買張票發現老家電影院根本沒有,難道只能讓我年近半百的父母看阿里巴巴什麼的嗎?難道老家的同齡人就只能看超級英雄打打殺殺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