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7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還叫雪盲

2015-05-18 05:30:55

《12公民》好不好的問題,就是angelababy算不算美女的問題


    可以想見,《十二公民》上映時免不了要面對很多口誅筆伐。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應該都是看過《十二怒漢》的。更文藝些的,甚至看過米哈爾科夫的《12怒漢:大審判》,和三谷幸喜版的《12個溫柔的日本人》。首先他們會認為,《十二怒漢》是經典,翻拍的永遠沒原創好;其次他們會覺得,後翻拍的永遠沒有先翻拍的翻拍得好,且國內版(應該/肯定)是最差的——這符合傳播學定律,也符合中國影情。更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就太傷害文藝觀眾們的存在感了。

    當然這兩個彼此矛盾的觀點都建立在,大家都忘了,原初版《十二怒漢》其實是翻拍自一出不太成功的話劇,的前提下。似乎在話劇界,重演經典劇目從來不是問題,誰看過達里奧-福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啊,還不是要看孟京輝版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在電影領域會變成一種羞答答的行為。

    可以讓廣大文藝觀眾放心的一點是,《十二公民》還真是幾個翻拍版本里最差的。這是一部從主創到主演都來自話劇團隊的電影,全片充斥著簡易的調度、氾濫的調色,某些剪輯甚至到了「不接戲」的地步。但拿它與呂美特、米哈爾科夫、三谷幸喜這種世界級影人的作品比,有點強人所難。換個角度考量,比如在莫名其妙、不知道:「去哪兒」、只知道:「奔跑吧」的華語電影圈,《十二公民》實在是部值得重點推薦的電影——哪怕它的光環,都是從原初版來的。

    這就好比,北京是個霧霾城市,我當然知道世上有更安全、更美好的城市,但我無法離開,必須生活在這裡。有一天狂風大作,天空呈現出柴靜藍、APEC藍或者兩會藍。媽逼!我當然知道這沒啥了不起,但我不能因此感覺幸福了一些嗎?

    五十八年前的《十二怒漢》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經典,在今天,它的社會學意義已經遠大過其文本意義。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碗人道主義雞湯;也可以作為民主國家司法制度的一次科普;甚至假裝圍觀一場「路西法效應」的實驗。可不管它怎麼好,國內觀眾都不會接受一部拍攝於1957的黑白片。管你是亨利-方達,還是簡-方達!所以,《十二公民》真正承擔的,就是一個把經典文本介紹給國內觀眾的作用。作為光環下的替代品,它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這次改編,簡單粗暴地理解為——Angelababy算不算美女?——她顯然是720°無瑕疵的大美女,至於其他,真那麼重要嗎?

    比對兩部出色的翻拍前作,米哈爾科夫加入了民族、宗教矛盾;三谷幸喜(編劇)對原初版進行了解構,並融入日劇的脫力系喜劇風格。兩款翻拍各有特色。相比《十二公民》改動最小,它的改編重點落在角色設定上。電影中的「陪審團」主要由家長構成,分屬社會三教九流:有的哥、有富二代、有河南人、有考研失敗者、有「吃瓦片」的北京房東、有躲警衛的小販、有包養大學生的乾爹、有醫生、有冤獄受害人、有文革遺孤……涵蓋了當今社會最敏感、最容易撕B的大部份話題。他們從互相歧視、對掐、辯論,到達成一致、最終宣判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以純民主方式實現和解的過程。它寄託著主創們非常幼稚美好(只發生在電影中)的期待,也稱得上還不錯的本土化處理。

    去除改編技巧,剩餘的考核指標就只有導演功力與演員表演了。正如前面所說,導演的掌控力非常「呵呵」,但它的演員皆來自人藝,所以是非常矯枉過正的話劇腔表演。

    《十二公民》真正雷人的是結尾:何冰飾演的八號陪審員,有意無意亮出證件——告訴觀眾:我是國家檢察官,這次散發著人道主義光芒的審判,是我主導的哦——但我們都明白,多數無聊細節的背後,都有波詭雲譎的角力。我們的腦海中,當然會有一部更好的《十二公民》,甚至更好的《辯護者》、更好的《殺人回憶》,我們沒看到它們,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拒絕所有不如它們的。從創作的角度說,在嘗試的,總比空感慨的高級。

    這其實已經不是在談電影了。我們從來不缺「義憤填膺空感慨」,他們都在網上;我們也見過很多「犬儒主義不作為」,他們都在街上。估計上網的人從來不上街,而上街的人從來不上網,不然這件事不會那麼複雜。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