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utumn

2015-05-19 00:55:12

十二公民:標籤化的社會


     有影評人說,《十二公民》是今年上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我沒有看過王小帥的《闖入者》,不敢下這樣的論斷,但它的確是我最近,或者說近幾年看到的最好的國產電影。
     電影改編於1957年的經典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某大學法學院期末考試安排了一場學生家長的模擬法庭,12個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聚在一起充當陪審員,圍繞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富二代弒父」案展開激烈辯論,來決定被告的「生死」。12名陪審員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故事開篇,11人投票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只有一位陪審員投了無罪票。在互相說服的過程中,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說實話,《十二怒漢》被翻拍過多次,珠玉在前,並不好翻拍,更何況中國並沒有陪審團制度。但《十二公民》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翻拍,換個角度說,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的是個微縮的中國社會:人人都浮躁,人人都在忙,忙著賺錢,忙著填滿慾望;人人都在抱怨,抱怨外地人,抱怨環境,抱怨有錢人,抱怨一切;每個人都不幸福,每個人都有創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病。
    如果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貢獻在於指出了我們社會上的一種標籤化,人人都被異化,成為一個個符號、標籤、數字,而不再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整個電影,除了八號先生最後的工作證上出現了名字,其他人都沒有名字,全是符號、數字、標籤:1號先生,富二代,河南人,小警衛,乾爹……我們都失去了自己,將靈魂賣給了金錢與魔鬼。
    符號與標籤反映出來的則是我們對人簡單粗暴的劃分:富二代都是無責任心、嬌生慣養、任性無教養的;搞房地產的都是為富不仁,拉關係走門路的資本家;河南人就是低素質的代名詞;乾爹就是一個曖昧的詞語……正是在這種標籤化的引導下,對於富二代弒父案,不管是網路、電視等大眾傳媒,還是來參加虛擬法庭的家長們,都在心中認定富二代就是有罪的。甚至是法學院的學生,即便是富二代的辯護律師也是在做有罪辯護,而不是無罪辯護,在他們的心目中,所謂富二代就是這樣的人,就是能幹出這樣的事情,這個標籤就牢牢地貼在他們的額頭上,就是他們的紅字。它與個體究竟是怎樣的人無關,只與身份標籤有關。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中一個本地寓公對於外地人,尤其是河南人喋喋不休的辱罵,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在外地人身上。面臨父子問題的計程車司機不停地強調父子人倫,父為子綱的觀點,而不去考慮案件中父親的醜惡。在這些爭論中,個體都失去了意義,反映出來的是大家對於某一標籤下的群體的觀點。好,你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那麼這個群體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如此而已。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尤其是大眾傳媒在其中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
    馬克思說機器取代人力,每個人不再是主導者,而成為機器大生產中的一環,失去了全面發展的機會,就會被異化。其實,何止是機器,人們正在實現著自我異化。每個人的出身、職業、教育程度、婚姻、財富等等所有的一切綜合成了,或者出突出的一點成為了他們的符號標籤。你不再是你,提起你的時候,你只是這個標籤下的一員,沒有人去關心你的情感、思想、體驗等等。這既是一個不斷異化的問題,又是一個不斷同化的問題。不管人的異化還是同化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獨立、自主、多元、民主、包容,這些才是一個合理社會應該具有的形容詞。
    所以,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時代,但即使這樣,電影還是給了一個相對光明的結局。每個人的傷痕都在這場辯論中被撕裂開來,即使心中的傷痕無法抹平,但是發洩出來也是一種解脫,也才有解決的可能。
    當然,電影中涉及了我們這個社會當下許多問題,比如冤假錯案,比如不法商販,比如空巢老人,比如文革遺留下來的人性問題,比如父母教育問題,比如民主法制問題,十二個人組成的虛擬法庭其實是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思想、態度的反映,一個多小時的電影盡力呈現的其實是整個中國社會。
    最後說說演員的表演,有人說表演的話劇痕跡太重,但面對大螢幕的特寫,面部表情的細微呈現,我被感動了。作為男一,何冰的表演無可挑剔,但是韓童生的表演更讓人驚嘆,因為你不會想到表演這個詞,覺得他就是自己身邊那種小市民。
    電影當然會有問題,比如說,正義凜然的8號先生最後被證實是我國優秀的檢察官,我更希望他是一名普通大學教師,當然,也許是現在大學教師的形像已經不再高大,甚至於有點變異,已經無力來承擔這種正面引導,絲絲推理的引導角色。當這種民主、法治、理性精神植根於普通民眾,而不僅僅是司法人員,我們才更能看到希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