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5-05-19 11:13:33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更應補上開會這一課


網路時代,虛擬社會解放了所有人的手指頭,我們可以及時互動表情達意,也必要遭受話語暴力、人肉搜索帶來的威脅和困擾。現實世界,我們匆匆忙忙,少了些把酒言歡、秉燭促膝的情境和詩意,已然完成「技術性地棲居」。西方人擅長辯論,尤其在議會裡、法庭上;中國人精於說話,說話是一門無處不在的學問。很多中國人迷失在精密的計算和慾望的打量之中,漸漸地有話不能好好說,地圖炮、口水黨和鍵盤俠等等,橫行於賽博空間。舌可以吐蓮花,禍也能從口出。著名戲劇人徐昂編劇並導演的《十二公民》,更值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國人補上如何開會這一課,尤其是網路空間造就、升級了人類的精神互動範圍。在目前時代,人們獲得資訊的能力提高迅速,然而資訊往往非常不完備且角度有問題,無論是匿名發言還是實名討論,做出言論傳播非常簡單,這就更需要客觀、冷靜、中立的在公共空間表達,《十二公民》提供的是極端個案,即當你擁有了判決他人罪與非罪、生死的權力之時,你如何使用自己的權力。

《十二怒漢》的合理性在於西方的陪審團制度,而中國的法律體系並非如此,《十二公民》很巧妙地設立「英美法模擬課程」。《十二公民》的出現,恰逢其時,在中共十八大四中全會發出依法治國的綱領性訴求之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需要中國公民學會如何在法律框架內活動。無論是個人的社交、團體的工作、還是政黨的組織活動,都需要開會,開會看似簡單,實則是人類文明最為複雜的妥協程序。先做好程序,才有可能實現正義,實質正義的前提在於程序正義的細節里。當這個故事已經從美國、俄國到中國,顯然徐昂的話劇電影版本意圖不再是戲劇本身,不再是論法的精神,故事裡的衝突都是為了體現中國人的國民性,這當然是歷史上源遠流長的母題性題材,近代化以來的李鴻章、孫中山、魯迅、毛澤東等等,一再開出藥方或提出期望。「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每個人都可以當做座右銘或者漂亮話說出,實踐起來卻是難上加難。拋開階級、貧富、知識、性別、宗教、長幼等等不論,在《十二公民》裡還有一些絕對不違法但是嚴重損傷交流成功率的成見,英美的陪審團成員的選擇是複雜又各方相互妥協的結果,而本片中近似於強扭的瓜,在擔任「陪審員」之時多數並未進入角色,並且以年齡、籍貫、身體強弱、知識經驗、口語表達等產生事實上的霸權,彼此不忿、叫罵,甚至試圖毆打,充斥著裁決過程,通過這個小社會,我們便會清楚的明白真正的社會裡有著無數有形無形的欺凌和剝奪。如何平等的交流、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橫亘在中國人面前的難題,希望觀眾看完本片有所思考,如何在開會時更合理的表達訴求。

福柯在論述空間時曾說:「當今這個紀元也許將首先是空間的紀元。我們處在一個同時性的時代:一個並置的時代,一個遠與近的時代,一個比肩的時代和瀰散的時代。我相信,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候:我們所經驗的世界與其說是在時間之中發展的漫長生活,不如說是一個用自身經緯聯結諸點和交叉點的網路。」《十二公民》中的空間,不僅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還是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符碼的社會現實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十二個人,十二種人生,十二種人生狀態與精神面貌。不管是何冰飾演的具有雙重身份的「八號陪審員」,還是小賣部商販、警衛、「運動」後改造的老人等,都具有階層的符號。他們這十二人臨時組成的陪審團,就是一個社會現實面貌的展現,就像寫一篇現代生活啟示錄一樣。徐昂在這個空間的書寫中,貫穿了其個人對於各個階層人物心理的分析與探究,並以犀利、生活的方式表達出強烈的人文關懷。本片入圍了羅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該電影節最高獎項「馬可·奧雷利奧」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