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因為愛你 Carol

卡罗尔/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

7.3 / 142,506人    118分鐘

導演: 陶德海恩斯
編劇: 菲莉絲奈吉
原著: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演員: 凱特布蘭琪 魯妮瑪拉 凱爾錢德勒 傑克拉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段子期

2015-05-20 21:22:32

《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將會秒殺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托德·海因斯將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描寫上世紀五十年代紐約同性之愛的小說《鹽的代價》拍攝成了一部異常美麗的電影,而凱特·布蘭切特則貢獻了她從影以來最好的表現。
   《卡羅爾》美麗動人、略具突破性,也許是你從沒見過最悲傷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完成度極高的電影,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上世紀中葉特有的傷感,它將愛理解為任何人的經歷中最具風險、但也是最必要的一場賭博。
   很難想像還有哪位導演能比托德·海因斯更準確地把握好這一題材,他是一個對描述女性情感傷痛最棒的記錄者——從《安然無恙》到《遠離天堂》和《幻世浮生》——並在這一部中繼續鞏固著他的大師地位。
   經過了長期構思之後,這部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52年小說改編的電影變得近乎完美。電影集合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切可用的設計,體現在片中最細微的細節中。
   演員們則用表演秒殺你:特別是凱特·布蘭切特,她超越了之前的自己,她的細膩演繹簡直是現象級的。
   小說《鹽的代價》起初由海史密斯匿名發表,隨後幾十年熱賣脫銷,最終成為關於女權和女同的經典之作。這次的電影版深受編劇菲麗絲·奈吉的鍾愛,自從12年前寫出第一稿劇本以來,她一直在努力爭取將其改編為電影。
   她和海因斯在敘事結構方面作出了完美的選擇,電影的開頭是接近故事結尾的一個簡短畫面:在極具藝術性的開場鏡頭中,愛德華·拉奇曼的鏡頭從紐約的一個下水道柵欄拉到卡羅爾(布蘭切特)和也許已經是女朋友的特芮絲(魯妮·瑪拉)喝茶的建築里。
 

「被每一個新的感覺弄得不知所措」: 《卡羅爾》中的魯妮·瑪拉和凱特·布蘭切特
   我們聽不到她們的對話內容,之後她們被一位笨拙的次要人物打斷了,他認出了特芮絲。到了最後,當我們回想她們的關係發展史時,再次想到這次相遇,你大概會想要殺了這傢伙:他闖入的這個時刻,恰是她們最親密、關鍵、感人的時刻,是對她們的巨大冒犯。
   「你真是個奇怪的女孩,總愛神遊!」這是她們的第一次午餐約會,卡羅爾,一位有錢的社交名媛、即將離婚的母親對特芮絲說了這話,特芮絲笑著低下了頭,害羞地將這一相當大膽的評論當成了對她的稱讚。
   她們在1952年聖誕節前夕相識於特芮絲工作的百貨公司玩具部,由於卡羅爾落下的一雙手套(很有可能是故意的)而保持聯繫。海因斯並沒有強調這一點——他想讓觀眾自己梳理出人物關係,自己體會需要和不需要的線索。
   不久,卡羅爾邀請特芮絲住到她紐約北部奢華的家中,但她絕望的丈夫(凱爾·錢德勒)卻不請自來。當夫婦倆在車道上大聲爭吵時,特芮絲將手伸向了留聲機。她將音量調大而不是調小,這也是線索之一。
   本片中很多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都在車裡——幾乎算一部公路電影,因為卡羅爾和特芮絲逃到西部去完善她們的關係,遠離那些窺探、反對的人。當她們穿過隧道離開曼哈頓時,拉奇曼完全施展了鏡頭的魔力,在她們調情時鏡頭拉近,配以一曲沉思的交響樂,色調反射在擋風玻璃上,讓觀眾對她們未來可能在一起的前景感到興奮。
   影片充滿了爵士味和詩意,非常精彩。引用特芮絲的同事、也是阻撓她們在一起的男性追求者丹尼(約翰·馬加羅)的話說,她們作為戀人的能量「是物理的,就像互相來回彈跳的彈球。」卡特·布爾維爾為這一段所作的配樂,柔情似水、高亢而充滿希望,其他地方的配樂則明顯致敬菲利普·格拉斯【譯註:曾為《時時刻刻》、《醜聞筆記》等電影配樂】,與這一段及整部電影的情緒完美契合。在她們相遇之前就在彈奏的頑固低音似乎在以悲傷威脅著這對戀人。
   奈吉的工作素材來自這本鼓舞她的小說,但也加入了一些她自己經過舞檯曆練的、很讚的雙關語:很多台詞都有雙關意思,引人深思。特芮絲告訴卡羅爾自己的愛好是攝影,拍的都是小鳥、大樹、窗戶。「我應該變得對人更感興趣些。」的確。
   特芮絲給人一種格格不入、不諳世事的感覺,就像還未沖印的底片。瑪拉作為一個略帶嚴肅的演員來演繹這個角色真是再合適不過了,無論是特芮絲嘴角的憂鬱、還是貓在角落裡、被每一個新的感覺弄得害怕、不知所措的樣子,她都完美地運用了自己的這一特質。
 

   海因斯讓憂愁變得美麗。他是愛德華·霍普【譯註:美國繪畫大師,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的粉絲也在情理之中。他的畫作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事實上,這是一部愛德華·霍普式的電影,正如《遠離天堂》是一部道格拉斯·塞克式的電影:想想那些晚餐、稜角分明的屋頂、坐在床邊孤獨絕望的人們。
   如果我們好好看看霍普1939年的畫作紐約 Movie中倚在牆邊那個心事重重的迷人女子,很容易會覺得這就是布蘭切特,在認識特芮絲13年前的卡羅爾;那個由於當時的同性戀禁忌和性別歧視,即將被迫在孩子的監護權和她想要在一起的人之間作出抉擇的她。
   布蘭切特忍住了增加角色戲劇性的誘惑——對她奧斯卡封后的《藍色茉莉》你卻不能這麼說——而她在演到那些讓人動感情的地方時,我們看到她是憔悴的、彷彿受盡了苦難,實在是出色。
   有一幕,她和錢德勒扮演的丈夫試圖在律師面前理論,赤裸裸地展示了她對生活的失望,這一幕如此真實、如此讓人筋疲力盡,簡直讓人崩潰。當我們繞了一圈再回到開頭喝茶的那一幕,聽到卡羅爾接下來的懇求,說出英語裡最強有力的三個詞之後,也就意味著斷絕了一切後路,而布蘭切特的表達方式的確是最為強有力的。
   這一幕就像這部電影一樣,是對準心口的制勝一擊。如果海因斯不能憑這部電影拿下金棕櫚獎,很難說他以後還能不能拿得到。

作者:Tim Robey
翻譯:@來自博愛星的笑笑喵
校對:@小花蕾94
來源:@桃桃淘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