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雨人--Rain Man

雨人/手足情未了/手足情深

8 / 552,904人    133分鐘

導演: 巴瑞李文森
編劇: Barry Morrow 羅那貝斯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湯姆克魯斯 薇拉莉‧葛琳諾 Gerald R. Mole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塵埃眠於光年

2015-05-22 06:38:39

有效視域下的情感外化


      拍攝於1988年的美國電影《雨人》講述的是一位自閉症天才雷蒙(達斯汀•霍夫曼飾)與其兄弟查理(湯姆•克魯斯飾)之間一段充滿波折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作為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式慢熱抒情電影,《雨人》巧妙地捕捉到了商業與藝術雙重領域的平衡點,在多元化鏡頭語言的包裝下重塑了人類精神世界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這種有效視域下的情感外化,為電影藝術的重新崛起樹立了全新的業界標竿,同時也使得抽象隱秘的心靈世界得以在大螢幕上以一種泛視覺化的美學模式解構重述,從而引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以鏡頭的有效視域為先導,以情感的宣洩與外化為途徑,《雨人》將看似對立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新整合,打破了不同價值訴求之間的藝術壁壘,開創了以鏡頭語境還原價值情感的全新敘事模式,為好萊塢模式藝術電影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談及《雨人》在有效視域下的情感外化,我們有必要對所謂的電影有效視域作一簡要的闡釋。所謂的有效視域,顧名思義指的是電影鏡頭語言與視覺藝術效果的時效性與豐富性,以多元化與自由化為主要特徵,強調在具體視覺語境中的綜合運用,以情感的外化作為鏡像折射的媒介,為觀眾搭建起全新的審美藝術橋樑,從而實現影片情感體驗的價值外化。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雨人》在依託富有創造性的鏡頭語言表達情感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辨析度與穿透力,這種獨具特色的表達形式,在有效視域下為影片實現了最大程度的情感外化,其具體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來說,單一視域下的散點透視集中構成了《雨人》最主要的情感敘事模式,這種高效的運鏡方法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前部份。主人公查理得知去世的父親將自己的全部遺產留給了一位從未謀面的親生哥哥,在好奇心和社會責任的趨勢下,查理找到了這位叫做雷蒙的自閉症患者,並且發現自己的哥哥其實是一個數學天才,於是查理決定利用雷蒙異乎尋常的高超運算能為自己賺取錢財。在這一段落里,影片以高速延展的鏡頭運動展開敘事,以查理的單一視域作為切入點,主客觀鏡頭夾雜,為影片增加了厚重的情緒質感,查理由疑惑到憤怒,再到興奮的情感轉折在散點透視與空間截取的靈活轉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一般來說,顯性的情感宣洩需要客觀的空間視角加以理性的遏制與規範,從而避免主導情緒的失控造成對影片敘事領域的突破與侵犯。然而在《雨人》的前半段,我們欣喜地看到導演用恰如其分的散點透視消解掉了主人公在感情上的非理性因素,這種以人物事件為核心的拍攝邏輯與鏡頭導向,集中反映了在有效視域下如何合理的樹立高效的情感外化價值座標,查理與雷蒙的精神互信與和解透過多重視角的辨析完成了美學意義上的合理重構,觸發了影片的第一個敘事情感高潮。
      其次,雙重視域下的情感互證凸顯了影片的超常規審美範式與精神追求。《雨人》的中段部份,查理與雷蒙的衝突逐漸加劇,情感的表達也愈發直接與激烈,這種僵持的局面直至查理發現雷蒙曾在小時候救過自己一命才逐漸平息,影片亦隨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個段落里,雷蒙的心理寫照開始參與敘事和情感表達,且與查理的主觀心靈視角構成了影片的雙重有效視域,前半部份的情緒積累在這一段里得到了集中式的爆發,打破了之前的基本人物架構,突出了影片的多元化審美特徵。雷蒙視角與查理視角構成的影片雙重視域,隨著劇情的深入而逐步展開,是之前情緒積累與鋪墊的必然結果,這種超越常規的藝術創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先鋒意識,為情感的外化增添了合理化的宣洩途徑。
      最後,多元化視域敘事邏輯的建立與心靈互釋下的情感外化。在影片的最後一個段落里,查理與雷蒙開始真正走入彼此的內心世界,這種小心翼翼的觸碰與試探,最終觸發了全片多元化視域敘事邏輯的建立與完善,突出了影片鏡頭語言烘托下的強烈情感共鳴。多元化視域,強調的是獨立於主人公和主觀敘事建構之外的客觀表達形式,在《雨人》的後半段這種非凡的全新視域開始在劇情與結構之間遊走,拋開查理與雷蒙,籠罩在大螢幕之上的是一種全新的多元化情感流露方式,這種不著痕跡的表達最終為影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縱觀《雨人》全片,有效視域的高效利用促發了情感外化的深入開展,而主流情感對敘事的回歸亦強調了作為表現形式的鏡頭語言的美學重構,二者相互規範與促進,凸顯了《雨人》作為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優秀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