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愁小多

2015-05-25 05:37:09

如果每一個公民都是陸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片子看了有段時間,因為懷著對話劇界這些國寶級老演員完美演繹與劇本內涵敬意,前前後後思考很多天之後才碼了這篇文字,感覺是上半年看得最讚的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美劇《十二怒漢》,看似致敬,說的卻完全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眾所周知,中國司法體系與西方完全不同,沒有陪審團制度,對疑罪從無的原則的推行與貫徹也非常的不徹底。我承認我一開始片場的時候還帶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一個虛擬法庭在中國無法達到很好的表達。然而看後卻發現的探討的角度與其說是陪審團制度不如說是對這十一個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國人的一次疑罪從無原則、以及公民司法意識的科普;而從實質上說就是借了一個西方陪審的殼,表達的還是對中國社會現象某一個層面的思考:
 
公民是誰?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個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個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
8號陪審員的一個異議引來一群人的圍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兒」道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有評論謂之中國版的人物怎麼看上去如此猥瑣?稍有不對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鬧市,整個過程顯得雜亂而無序,哄哄的完全不是該有的討論模式。
然何冰的一個採訪回答很是精準:「你不覺得我們的談話就是這樣的嗎?我一開始有過部落格微信,但後來我自己又把它刪掉了。你發現沒,現在中國人不在一起不太好好說話,就一個問題很難心平氣和的談20句以上,很快就變成人身攻擊了,髒話連篇。所以這個電影在中國是很有意義的,就有話好好說。」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有話好好說?
公民意識的淡薄是其一,深層次的是中國人的「話語權」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缺失過,而這種缺失造成的現像是當「話語權」再次拋給你的時候你不會說話了,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傾聽別人的說話。片子中的人物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有的長期被漠視;有的一直被偏見和仇視;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則底線。一張桌子十二個中國人,展現的確是中國社會的眾生相。

可以說本片產生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一開場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殺親身父親」除了8號所有人都認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這個案件本身的兩個證人的證詞以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固有的一種思維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尋釁滋事」、「跋扈」、「不學無術」等標籤。在這一固有的思維模式下正如8號陪審員吐槽的一樣,連虛擬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師都已經在心裡認定了自己的當事人是有罪的。那麼誰還來還原一個事實真相?
在影片中對其它社會偏見也通過各個層面呈現出來:比如人們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4號房地產商控訴人們一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認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優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權利;再比如10號陪審團的那個假設「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全車都是教授、大學生,只有一個人是外地的打工者,發生了偷竊事件,很多人會毫不懷疑地認為小偷是那個沒文化的外地人。」
我不由想起,此前吳鎮宇兒子費曼受傷事件鬧得轟轟烈烈,網友們先是組團噴陸毅、後又圍攻曹格,在完全沒弄錢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以各種猜測與道德捆綁表明立場,發洩與暴力充斥。
不禁想問我們對於人最起碼的尊重在哪裡?
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的底線又在哪裡?
如果中國司法真的有一天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意識我們拿什麼去維持一個客觀公正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一個生命的生殺大權?
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台詞就是: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裡,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一個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麼一言殺人就真的成為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利的同時也要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的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警言慎行從自己做起。
 
 

請不要讓陸剛這樣的人感到孤獨

陸剛在放棄投票背對桌子時那個深沉的表情我至今難忘,小時候看《柯南》記住了一句名言: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面對法律、面對生命本應該是所有人保有的態度,卻讓8號陪審員的背影那麼孤獨?
而更為諷刺的是,這個看似「無聊」的執著與固執的人真實身份是一個檢察官。「你一旦決定他有罪,他在你心裡就死了。」中國社會對於無罪推定原則是很淡薄的,這只是一次模擬一場遊戲有什麼關係?這好像已經成為了社會大眾的一個常態,而追尋真相的較真然而成為了「刺頭」。檢察官=刺頭,還不夠諷刺嗎?有些人對陪審團制度中8號的檢察官身份吐槽,而我卻把這當作是一次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變相對話:
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是法官、檢察官、警察的責任嗎?本片其實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8號這樣從事法律工作職業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會有那個法律知識和對真相求真的勇氣敢於對其他11個人提出質疑。那麼,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這其中某一個或者某一些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如果你關注過一點點社會資訊就會發現,近年來很多舊案被重審。而呼格吉勒圖冤殺案,張輝、張高平叔侄姦殺冤案等案件的重審,平反。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一次司法界的自我審視與變革。中國司法體系構建由三方面組成:警察局→檢察院→法院。過去對於案件審理只重結果,講就三方配合動不動就令軍令狀說XX天之內破案。這種高調而可笑的喊話卻在當時成為一種常態,這種觀念上的錯誤直接導致了檢察院就好像成為一個蓋章工具。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司法制度與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時事,而政府資訊公開也越來越普遍。那麼,我們每個公民是不是該好好提升下自身的法律意識與素質,在享受司法所帶來的權利的同時,也旅行責任和義務更理智、客觀的監督司法公平、維護司法正義。
8號陪審員身嘶力竭的問話猶言在耳:你們為什麼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學來讀書?你們的態度或許就是將來他們面對法律的態度。
我曾經聽過一個大四法學系朋友的怨念:她說大一進學校的時候抱著一腔熱血,當老師問:你們為什麼學法律?幾乎所有的同學都齊聲高喊:為了公平、為了正義。可是四年過去了,自己越來越對這個職業產生懷疑。在聽到某位教授說自己如何炫耀幫助一富豪XXX緩刑的案例時感到憤怒;在看見業界同行某些醜陋行為和沉默時候的憤慨;然而最為懊惱的是自己的無能為力,感覺自己被現實壓得有點喘不過氣。
何冰在一段採訪中這樣說:「大家好好坐這兒聊都是無限接近,都不可能真正公平。公平、公正這事兒是人的一個呼喚、一個期望,就不存在這東西。但人活著必須得奔這兒去吧。」
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制度,因為製造制度的是人。所以無論是那一種制度一旦脫離了追求公平、公正的民與心,冤假錯案都會在一念之間產生。然而,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尋找光明。正如影片最後,警衛與小攤販的和解,3號陪審員終於面對了錯誤舉起了手,最終所有人都摒除了偏見將這個案件判定無罪。這部電影正在用一種視角給我展示了一種希望,正如這個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暗,就算知道這樣的追求是無休無止的,我們依然要選擇勿忘初心。
而在維護法律公平公正的道路上,請不要讓陸剛這樣的有責任和正義感的人感到孤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