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5-05-25 08:40:42

一點兒小事


一點兒小事

1,那個男生很壞

大三的時候,社團里大家男男女女在一起玩,有天聚會,聽到一個女生在講學院裡的風聞。主人公是一位博士學生學長,女生A繪聲繪色的說了這個學長如何如何人品差,如何如何追一個女生,大庭廣眾表白失敗,在背後講這個女生的壞話等等,總之聽起來這個學長就是一個感情失敗,性格齷齪追不到女生惱羞成怒流氓無恥等等等。

之後又有一次和我女神B出去吃飯,女神抱怨說,某某某真是渣男,理由是某某某和她發生了爭執,對她態度不好,和她遇到的其他男生不一樣。

再後來,我自己遇到的一件事兒。有一次大群里大家聊天兒。有人發了群里很受歡迎的女生C一張頭像照片,很normal的那種,然後女生自己不樂意了,發的人也就撤了,當然我跟風也forward了一張,本來這事兒似乎過去了。

之後有一天,有個校友女研究生D和俺聊天玩兒,她要俺的照片,俺發了過去嘻嘻哈哈挺開心兒,最後她羞答答發了自個兒照片過來,注意,是遠景,還是側臉的normal照片,俺覺得她沒誠意,手閒了一把,轉發群內求認領。。一分鐘沉默後。對方火了。。說侵犯隱私。還拿C來說事,說早看出來俺劣跡斑斑,當初就有亂髮C照片為證,不尊重女生,瞬間宣判我有罪guilt。眾女鼓掌。

昨天,還是此群,大俺快十年的學姐E,在群里紅包大撕逼里代俺發過一個包。管俺要歸還紅包錢的時候,我說學姐你咋把我朋友圈拉黑了,E說:「當年C事件的瞬間就把你拉黑了」,黑線。接著,「你還紅包錢就給你解禁」。我說:「俺討厭被要挾也沒有從人家朋友圈扒圖的習慣」 。(攤手)接著,發了個表情:(表情揮手)。

學姐遂在大群里述說我惡行等等,有C事件為證(女人都有扒祖墳的習慣?跪了),從人家朋友圈扒圖亂髮,等等劣跡,(直推婦女公敵)。俺回復「俺從不從妹子朋友圈扒圖,無社交障礙」(憋住沒提「從來都是妹子發圖過來」)。

2, 我說的是真的

妹子F說,現在什麼都靠不住,只有獨立自強,找到靈魂伴侶才能幸福。眾女鼓掌。

妹子G說,追她的男生都好討厭,都不是真心的,每天發簡訊問候早晚安好煩人,不能給他們好臉,為什麼男生都那麼死皮賴臉,自己還是願意等真愛的。眾女鼓掌。

女生H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是要發到群里說男生多麼多麼壞,自己真的好命苦老是遇到渣男,眾女發(表情擁抱+會好的+麼麼噠)。

女生I(單身)在小群里抱怨前男友總是過來噓寒問暖,好噁心怎麼不去死。眾女附和「真是渣男,真該離他遠一點」。

3, 誰在有罪推定?

三字經說的好,「人之初,性本善」。然而自秦帝國始,大搞苛政與大肆集權的大秦帝國激發了法家不放過一個有罪之人的想法,並且一直到現在為止,這個觀念都已然深人人心。

有罪推定是長期傳統,有利於天朝的穩定。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排除威脅核心政權勢力的有效方法古有罪臣的「數族連誅」,近有「寧可錯殺三千,不放過一個」。習總曾經論述確立依法治國的方針時也坦言我國自古以來長期沒有法治傳統。分析問題時假定無罪從來都不是我們的傳統。細小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比如每個被逼婚的同學都知道自己被逼婚時已然成為了上一輩人眼中的怪物,不結婚要嘛是生理問題,要嘛是混得太差,注意,此時做推測時,沒有一個人會往好處去考慮這件事情的內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外交政策上,傳統薰陶我們成為了民族主義者。強盛時,盲目自大,與鄰為壑,歷史上看,大凡帝國昌盛時期都有成為周邊小國的宗主國的衝動和行為。往小說,天朝內部山頭林立,拉幫結派,從來都只有主子們之間的利益之爭,奴才們的個人選項從來都不可能中立,對於奴才(非貴族),沒有主子的狀態是無法存活的。這種傳統,無處不閃耀著「非我族類,必有壞心」的預設。

4, 大陸有可能真正接納自然法精神嗎?

很多人抱怨中國人總是在開啟互害的模式,抱怨空氣污染,貪腐,人情冷漠,簡直就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這樣的抱怨尤為嚴重。其背後隱含的盲目自信,即「我說的,見的,以為的都是真的」,以及「不相信邏輯,相信親信(親戚)」,等等心理現象都還殘存著大量的儒家精神(外象),法家精神(核心)以及專制社會生產低下遺留下來的「飢餓記憶」(短缺心理)等,合力促成了我們看到的,並且看不懂的所謂「人人抱怨,人人加害,人人受害的」怪圈。

從這個角度,毛推行「文化大革命」,「砸碎孔家店」從一個角度講,恐怕也是看到了人心更深層面的東西,但是,過於急切和理想化的推進,終會導致了運動的失敗,失控。

「十二公民」的公映,一定程度推定了社會法治精神的確立,從思想上啟蒙了尚未接觸自然法精神的人民。數月前,反腐推進點式打擊,政法委大領導倒台,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法官終身負責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往大說,法治的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石在中國慢慢顯出雛形。


附:無罪推定原則的產生和歷史意義

作者:杜敏哲 楊琳琳 發佈時間:2010-04-26 16:24:48 列印 字號: 大 | 中 | 小

  在人類法制史上,無罪推定原則的提出是針對中世紀封建專制法律制度的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的,早在17至18世紀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中,產生了一個「自然法學派」,該學派主張「人類在自然狀態中,一切入都是平等和自由的,都享有自然權利;這種平等和自由,是由自然法所調劑和保護的。為了使人類過度到文明狀態,人們之間訂立了一種契約,不管這種契約是人們自願訂立或被強迫訂立的,但都要服從一定的政治權威。在訂立契約中,人們可以要求控制一些保障自由平等和財產的規定,因而就產生了國家與各種法律,這種國家和法律建立在所謂人類理性之上」。

  以盧梭、洛克、格勞秀斯等人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對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影響極大。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貝卡里亞的政治主張,他以保障基本人權為宗旨。提出了「無罪推定」法律思想,1764年7月16日他把《論犯罪與刑罰》一書手稿送義大利某一在里窩那的奧貝爾特出版社出版。貝卡里亞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被後世稱為無罪推定的思想理論原則,他在該書的第12節《刑訊》中抨擊殘酷踐踏基本人權的刑訊逼供和有罪推定的論述中,提出了無罪推定的理論框架:「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如果犯罪不是肯定的,就不應折磨一個無辜者,因為,在法律看來,他的罪行並沒有得到證實」。

  貝卡里亞「無罪推定」思想由理論上升為法律原則之後,人們在刑事訴訟領域研究這一原則,將無罪推定原則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只有法院並依照法定的訴訟程序,才能判定某人有罪,既定罪權歸法院。二是證明犯罪的責任由控方承擔,通常是由警察和檢察機關承擔,個人既貝卡里亞所說的「任何人」都沒有證明白己無罪的義務,因為根據天賦人權的理論,人的基本權利是與生俱來的,是生來就無罪的,是無須證明的,國家要把他推向罪犯的地位,就必須提出有罪的證據,否則「任何人」的無罪法律地位不變,就不能轉化為罪犯。三是「罪疑無從」,證明有罪的證據必須達到充分的程度,即達到使法院確信某人有罪的程度,否則仍然不能使「任何人」成為罪犯,這就是被後來人歸納為罪疑從無規則。四是被告人有沉默權。即不能強迫任何人作出對自己不利的供述。一般認為前三項規則是無罪推定的最基本的含義。

  整個18世紀,在資產階級革命風浪的席捲下,他的這一思想理論被帶到了整個歐美國家,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這個思想理論原則先是被歐美一些國家以不同的表達方式載入憲法或憲法性文件,或者規定在刑事法律之中。隨著西方法律文化的傳播,逐步被歐美以外的一些國家所融入,使「無罪推定」的思想理論原則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共識,並在法律上被許多國家乃至國際組織的國際性文件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加以規定,儘管表達的方式或文字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和內涵一樣的

  在18世紀末,他的《論犯罪與刑罰》一書的各種版本不下60餘種,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無庸置疑,「無罪推定」較之封建專制下的「有罪推定」和通過刑訊拷問逼供迫使受訊人自證其罪,無疑是在刑事訴訟領域中的一項徹底的歷史進步,這在人類法制文明史上無疑是一個巨大變革,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