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行者小夢

2015-05-26 00:59:33

從《十二公民》看中國社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之前沒有看過十二怒漢,所以無從比較。但就這一部電影來說,還是十分精彩的。掐頭去尾,這就是一個小劇場話劇,將十二個不同階級背景的人安排到一個場景中,就法律與正義展開的跨階級視角辯論。首先,8號陪審員的數字很有意思,8,在撞球中8號球,即黑球,是最終決定成敗的一枚,電影中,故事的開展也由8號陪審員的不同意見為契機,劇情的開展也是在他的不斷辯證中推動,最後陪審結束,他亮出自己的身份,算是一個法制者角色與電影主題的呼應,也解釋了他為何能夠有理有據死磕到底。當然,最後一幕是不是為了響應廣電總局暫且不論。劇情的主要衝突就是8號陪審員與3號陪審員之間的意見不和,中間穿插了其他十位陪審自身的背景與時代烙印。從每個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經歷中,又反映了當今中國的幾個切實問題:

1)為了孩子。這幾乎是每個陪審員從一開始就在強調的事,也是劇情得以開展的一個重要基礎。為了孩子,這是當代爸媽們最清晰的心靈寫照,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組織構成,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父為子綱再再正常不過,可是當代社會,特別是一孩政策下的子女,成為了爸爸媽媽唯一的希望,就像3號陪審員所怒吼的那樣,如今已是「子為父綱」,特別是城市中的獨生子女,或者說劇中強調的「富二代」,更是家裡的皇帝公主。為了孩子,這個思想在中國社會具有普遍性,雖然並不必然帶來子女的驕縱,卻也值得用來理解一些社會現象。

2)本地居民與外來者。這個劇情設置上用了北京人與河南人的老梗。本地居民與外來者的故事不僅僅存於北京,世界上所有的大都市都在經歷相似的情節。排斥、嫌棄,構建一個明顯區別於自己的他者的形象,都是大都市保護本土資源形象的必然產物。當然,這個故事中另外一個側面,外來者的發聲,他們對於城市構建奉獻的汗與淚,往往被主流媒體刻意忽略了。電影裡用一個萌的出水的小胖具體化了河南人的形象,稱謂中的他者有了血肉,會反駁,一直拚搏,還萌萌的很可愛,也算是提供了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吧。

3)社會階層矛盾。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嚴肅好正經有沒有,寫下它我忍不住哈哈了一番,但的確,電影中的衝突也是不同社會階層以及由此決定的他們視域之間的矛盾。8號陪審的檢察官,3號陪審的計程車司機,兩人在論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前者有理有據在講事實擺道理,而後者則不願意去回應所謂證據,他的觀點只是基於個人經驗的粗淺判斷,而且還認死理,認得理直氣壯。這背後是兩個社會階層教育程度和視野的差異,也反映了「對事」、「對人」兩種不同的思考邏輯。當然,最後韓童生的獨白實在是觸動人心,我也忍不住為之動容……

4)誰說乾爹不能是真愛呢?這個問題說來說去還是回到第三個問題上,當然電影裡具體的情形我們不去討論,請問,新時代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愛上一個才識、社會經驗超越自己的大叔何罪之有。中國社會向上流動、屌絲逆襲的故事實在太多了,但故事終究是故事,現實卻是這樣的故事永遠只是少數,沒有上一代人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打下來的積累,純純的屌絲想要逆襲真的是極少數個人意志的勝利了。所以很常見的,是一個國人要到三、四十歲才能成為社會砥柱,才能積累相當的資本。當然,現實中只為錢財的所謂「愛情」我並不欣賞。

5)國人的辦事哲學。電影的起點是8號陪審員提出來「無罪」,這時其他陪審員的群像很有意思,特別是以3號陪審員為首的「哥幾個」,他們不理解為何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耽誤大家的時間」,為啥不能「早了事早回家」呢,哈哈。這種敷衍的行事作風實在很有體制特色,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像徵性的「達成一致」以迴避問題本身。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是12號陪審員,牆頭草的典型,自己本身沒啥看法,哪個觀點佔了上風就立馬倒過去,可見群體觀點對個人意見的影響力。

來說說電影,雖然說以上幾個點留給我比較深的印象,電影本身的挖掘力度並不深刻,只是簡單的羅列出來,缺乏了一點震撼力。12個演員,小空間飈群戲,表演本身很有張力,演員們的演技也無可挑剔,尤其是3號韓童生,一個底層計程車司機形象十分立體。台詞很話劇化,彼此語言的配合沒什麼漏洞,音效也不多餘,當第一聲音樂響起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之前只有彼此說話的聲音(漏看了前十分鐘),沒有背景音,竟也不乾澀。

最後的最後,借萌萌小胖的一句話點個題吧,中國幸虧沒這種制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