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

故园风雨后/欲望庄园/旧地重游

6.7 / 11,098人    Argentina:133分鐘 | USA:133分鐘

導演: 茱莉安賈洛
編劇: 安德魯戴維斯 傑瑞米布魯克
演員: 馬修古迪 艾瑪湯普遜 邁可坎邦 班維蕭 海莉艾特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長生殿主

2015-05-27 05:02:29

一樣故園,兩樣風雨——評兩版《故園風雨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花了半個月時間,看完了1981年格蘭納達電視公司給英國ITV拍攝的11集迷你劇《故園風雨後》,然後又花了半天時間,看完了27年之後美國米拉麥克斯公司和英國BBC合拍的電影版《故園風雨後》。總體感受,如果用食物來打比方,看前者如品佳釀,不捨一口飲盡;觀後者卻如同吃了一塊糖果色的馬卡龍,初看色澤誘人,初嘗滋味甜蜜,但回味膩得讓你不想再吃第二遍。這似乎也是從前的歐美古裝年代劇和今天的歐美古裝年代劇的區別所在,當05版《傲慢與偏見》中凱拉.奈特莉那張無甚古典氣質的臉在馬車后座上衝著彭伯裡的美景呵呵傻樂的時候,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品味95版電視劇中珍妮弗.艾莉那含蓄慧黠的眼神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凱拉.奈特莉是英國人,而珍妮弗.艾莉是美國人。
先說說兩部片子的選角吧。
英劇一向是有帥哥無美女的,而且老英劇裡邊不乏中生代演員老黃瓜刷綠漆扮演年輕人的情況,這一點81版也沒能倖免。但是1981年版《故園風雨後》的選角,從人物氣質上說,簡直可以用精準來形容。
傑里米.艾恩斯,這位後來的奧斯卡影帝,彼時年方三十三歲,卻恰到好處地演出了查爾斯年少時的溫煦純真,也恰到好處地演繹了查爾斯中年時的落寞孤獨。安東尼.安德魯斯,他的塞巴斯蒂安把貴族氣和陰柔氣完美結合,但卻絲毫不給人發膩的「娘炮」之感,可愛和可惡之間的界限,他拿捏得非常準確。黛安娜.奎克的茱莉亞,高貴,叛逆,像一座有著冰冷外殼的活火山,貴族小姐的冷冽氣質和內心的脆弱如此矛盾又如此合理地結合在她扮演的角色身上,除了她,我覺得不會有第二個人把這個角色演得如此精彩。賽門.瓊斯扮演的大哥布萊德,行為舉止完全是一位古板到家的英國紳士,但眼神裡卻透著一種奇怪的光,恰如片中其他人物所說:「古板而怪癖」。克萊爾.布魯姆扮演馬奇梅因侯爵夫人,她把這個看似溫和親切實則專橫冷淡的角色詮釋得非常到位,全劇中她沒有一次大發雷霆,說話永遠輕聲細語,卻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寒涼之感。勞倫斯.奧利弗扮演馬奇梅因侯爵,出場戲份不多而表演極為精確,最重要的是舉手投足里那股子揮之不去的貴族氣,一般人根本學不來。簡.埃舍爾扮演查爾斯的妻子西莉亞,光看那張臉,你就能把虛榮、淺薄、勢利這幾個詞刻進腦子裡。這些演員里既有當時的明星又有表演經驗豐富的實力派,他們的合作分外默契,不搶戲,不飆戲,但是這樣的合作呈現出來的表演分外動人。
而08版電影呢,看得出片子在演員的年輕化和顏值上開始下功夫了,而且重要的配角用的不是炙手可熱的英國明星就是英劇裡邊的熟面孔。很可惜,這樣一群我本來都很熟悉的演員,演出來的戲卻說不出地彆扭。就好像一道薈萃了山珍海味的拼盤,吃起來卻還不如一隻普通的鹹鴨蛋美味。
馬修.古迪演查爾斯,我覺得他演這個角色沒問題,發揮得也很好,但是寫殘了的劇本把這個角色生生弄成了一個渣男,這個後邊吐槽劇情的時候會提到。本.威士肖扮演塞巴斯蒂安,當然原著和81版中查爾斯和小塞君從頭曖昧到尾的朦朧情愫已經被08版的編劇坐實成同性戀了,但是同性戀跟娘炮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你一天到晚「嬌怯怯柳腰扶難起」地搔首弄姿是鬧哪樣啊喂!還有塞巴斯蒂安首先是一個貴族,說好的貴公子氣質呢,同樣是小男孩兒撒嬌,賈寶玉撒嬌跟秦鍾撒嬌能是一回事兒嗎?小本的塞巴斯蒂安變成了一個神經質愛耍脾氣的鄰家男孩兒,但是可愛?我覺得比安東尼君差遠了。最可怕的來了,海莉.阿特維爾扮演茱莉亞,此女士估計前腳從《公爵夫人》劇組剛出來就接拍《故園風雨後》了,滿身的小三狐狸精氣息,角色身上該有的高貴冷艷估計都被她丟到爪哇國去了。愛德.斯多帕德扮演大哥布萊德,他是BBC2010版《樓上樓下》的男主,我只能說,他也許夠嚴肅,但是真的跟怪癖沾不上邊啊,就算化妝師給他弄了個油乎乎的中分頭和一撇小鬍子還是沒用,標籤化的形象設計一旦跟演員表演脫節,只能越看越違和。艾瑪.湯普森的馬奇梅因侯爵夫人,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個穿上了錦衣華服的,勢利刻薄的中產階級太太,骨子裡的貴族氣息靠硬擠是擠不出來的,硬擠能擠出來的那是抬頭紋。至於麥可.岡本老先生扮演的馬奇梅因侯爵,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個穿著鮮艷的奇裝異服的老暴發戶,順帶說一句,你身為《哈利.波特》系列中第二任鄧布利多校長,先在《高斯福德莊園》里對哈利的媽媽上下其手,又在《故園風雨後》里娶了占卜課教師特里勞妮當太太,這樣真的好嗎?至於安娜.瑪德麗扮演的西莉亞,從頭到尾沒說超過十五句台詞,性格塑造基本無從談起。
相對於選角問題,影片的劇本似乎更值得吐槽。影片中所有最不能忍的缺陷,都是劇本寫殘導致的。而寫殘這個劇本的不是別人,恰恰是1995版《傲慢與偏見》的編劇,安德魯.戴維斯。跟他給《故園風雨後》動刀比起來,朱利安.費羅斯在《唐頓莊園》系列中撒的狗血根本不算什麼,至少人家糟改的不是名著。
在我看來,這個劇本有三大不能忍。
第一不能忍,惡俗的三角戀。
原著中查爾斯是先跟塞巴斯蒂安曖昧,後來去摩洛哥勸歸塞巴斯蒂安未果,感情上絕望,才依從世俗娶妻生子。後來發現妻子出軌,婚姻失意,在郵輪上遇見茱莉亞,才有了他跟茱莉亞的一段感情。他為了茱莉亞,跟原來的妻子離婚,放棄了兩個孩子的撫養權,原因電視劇版里沒說,但是我猜想是因為茱莉亞之前遭遇過生下死胎的打擊,她希望能和所愛的人生一個只屬於他們倆的孩子。而電影裡呢?好像把塞巴斯蒂安和查爾斯的感情坐實成同性戀還不夠意思似的,又讓茱莉亞在威尼斯之行里插了一槓子,於是查爾斯在作品開頭單純善良的形象就這麼被破壞了,他前腳跟一個男人接吻,後腳又吻上了他的妹妹!查爾斯,你感到戴維斯先生對你深深的惡意了嗎?
第二不能忍,刻意擴大「階級差異」,製造人為的階級衝突。
影片中查爾斯第一次跟塞巴斯蒂安全家吃晚飯,馬奇梅因侯爵夫人問他住在倫敦哪裡,查爾斯回答「帕丁頓」,馬奇梅因夫人立刻接了一句,「這麼說你住在帕丁頓火車站?」查爾斯再窮也是中產階級子弟,而馬奇梅因侯爵夫人是老貴族出身,貴族對僕人都是有禮貌的,何況對查爾斯?說這種刻薄話,是非常沒有教養的表現。別拿《傲慢與偏見》裡的咖苔琳夫人來說事兒,你看看簡.斯汀對她這個人物是什麼態度,當時有教養的階層對她就是什麼態度。還有查爾斯穿著法蘭絨西服參加晚宴什麼的,我只能說,編劇,你把中產階級和中產農夫搞混了吧!
第三不能忍,也是最大的不能忍,醜化批判對象,解構崇高,在原著情節里夾帶「私貨」。
似乎現在的英國影視作品,都是不諷刺挖苦下貴族階層的虛偽淺薄勢利自私不舒服斯基。於是查爾斯拿兩幅畫換得了茱莉亞的自由身,茱莉亞上一句還在嘲諷查爾斯,「我以為我至少值三幅畫」,後一句就指責他只怕還惦記上了布賴茲赫德莊園的家產。於是兩人之間因宗教產生的裂痕,幪上了一層TVB才會有的狗血。安德魯.戴維斯先生,您大概是《塞爾福里奇先生》寫順手了,覺得世界上人與人的關係無非是金錢和權力的交易吧?真對不住您,在赤裸裸的金錢和權力之上,還有同樣赤誠的思想、哲學和人性,這點,寫權錢交易已經走火入魔的您,大概是理解不了了。很遺憾,《故園風雨後》這部作品探討的,正是宗教和哲學、文化與人性的碰撞。不是所有人都像您曾經筆下的班納特太太,只惦記著女婿的年金有幾千英鎊的。
原著中對天主教這種宗教的反思和批判固然存在,但斷然不是像安德魯先生在影片中表現的這樣。影片中用兩個人物的台詞給天主教貼上了「虛偽」二字的標籤,馬奇梅因侯爵的情婦卡拉說,我們義大利人總是盡情做事,之後再去神前告解;而茱莉亞的丈夫雷克斯說得更直接,天主教徒是這麼一群人,他們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只要之後去告解就行了。標籤化的還有跟天主教有關的神職人員的形象,影片中出現的兩個神父,桑格拉斯和莫凱,都是一副丑角形象。用這樣的醜角去執行馬奇梅因侯爵的臨終懺悔這樣看起來聖潔崇高的任務,是的,誰都看得出是諷刺。但神父代表宗教代表上帝的福音啊,會信仰這樣沒有說服力的人,茱莉亞和塞巴斯蒂安以及科迪莉亞這幾個角色不都成了傻瓜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把天主教神父寫成小丑,就跟我們的抗日神劇把日本鬼子都寫成弱智一樣啊。這些角色看起來優雅,崇高,但是他們不幸,為什麼?因為他們信仰的宗教。就好像《紅樓夢》中的女性角色,那麼美麗高貴,最後都逃不了毀滅的命運。一種壞的制度是會把美麗和崇高都毀滅的,包括它的信仰者。這樣的批判,才是有力的批判。很遺憾,戴維斯先生似乎只顧迎合當代觀眾口味,卻忘記尊重當代觀眾的智商了。
08版電影的畫面真的很美,配樂真的很贊,但我實在難以把它歸到成功作品的行列。儘管它跟81版電視劇同在約克郡的霍華德莊園取景,但一樣的故園,「風雨」卻是兩樣。原著中濃濃的懷舊情結,到了電影中變成了色塊深淺的光影遊戲,和華而不實的年代服裝場景秀。而81版,在完全沒有電腦調色技術的情況下,單憑對自然光的把控和對人物衣飾、場景色彩的控制,把風雨前後的布賴茲赫德莊園拍得如此動人,著實令人稱道。
有人說,應該先看08版電影,再看81版的電視劇,我倒覺得應該倒過來,先看電視劇,再看電影。第一印象總是最關鍵的,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吃過一塊甜美的馬卡龍之後再去每天品一杯陳年佳釀,大多數的人,不過是淺嘗輒止。
7.7和9.1,分別是電影和電視劇版《故園風雨後》在豆瓣上的評分。我的評價僅供參考,想吃馬卡龍還是喝陳年佳釀,諸位自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