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5-05-27 05:13:58

有話好好說


      話劇導演出身的徐昂拍了低成本小製作的《十二公民》,在去年羅馬電影節拔得頭籌,獲得最佳影片,很大程度拜1957年那部被IMDb列為影史第七名的《十二怒漢》光環所賜。翻拍經典,在東西方待遇迥異,有趣的是往往在大師屹立的西方,致敬片戲仿片既受尊敬又有市場,而在東方,一不小心就會落得個狗尾續貂、不自量力的罵名,恰好應了片名《十二公民》就有十二種心態,一枚稜鏡在同一片陽光下折射出不同的光,源於每束光不同的波長。《十二公民》用徐昂的說法是,為什麼12個中國人坐一塊不能好好說話,這是部揭開遮羞布的戲,相比成型的國民性,襁褓中的公民性正嗷嗷待哺。

     一個普通公民的看、聽、明、辯,是影片著墨最多的,因此,對《十二怒漢》只是模仿不是照搬。徐昂並沒想拍一部法律戲,他清楚大陸系和海洋系的法律制度差別,明白在陪審團制度缺位下,對存疑和無罪推理的不同。如果說被譽為最偉大的法律片《十二怒漢》講的是法理精神,,那麼《十二公民》就是借殼上市,透過富二代弒父有罪推理這一話題,演的是當下的公民性,想喚醒的是通識和道理。

    雄辯與詭辯的典故並不少見,也許國人的語言過於圓融和博大精深,語言太極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學至今未開設辯論課,該有的邏輯學也排課不足。面對像雪花飄散而至的資訊和媒體,被動地接受二手的聲音和視訊,街頭巷尾的面紅耳赤的口水戰無處不在。《十二公民》將這些照單全收,以法學院學生模擬庭審為引子,請來人藝台柱子何冰、話癆片大咖韓童生等一眾話劇演員,在798的廢舊廠房裡拍了這部國人議事的濃縮版。一場辯論貫穿全片,也算填補了國產電影的空白。

    話癆片在國產電影裡是罕見的,唇槍舌戰單一場景的集體話嘮就更稀罕,情節推動完全依賴台詞的交鋒和角力,對編劇功力是極大考驗,好在徐昂曾有最賣座話劇《喜劇的憂傷》的班底自不必說。流暢的觀影體驗其實更多來自觀眾本身,每個人都在消費經歷、印證感覺,這種司空見慣的對話場面,想必任何一個觀眾都會聯繫到昨天開的會,今天部落格上的留言。隨便點一個群聊記錄,就會發現,即便是各自毫無利益衝突,沿著一個主題的有序表達,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觀眾找到了和生活的連接,本片濃濃的話劇腔帶來的齣戲感,也可忽略不計了。

    更多說話的空間和聽眾,伴隨著更多無效的交流,圍繞在我們身邊。

   《十二公民》裡每個人都代表一個類型,傳遞著角色應有的觀點和經驗,這一招足以讓觀眾對號入座。其中最具代表的兩個角色,8號的客觀理性,2號的主觀盲從,被何冰和韓童生使出了話劇舞台的身段,算是比較用力的演出。他們明白,這兩類人處在觀念隔膜和溝通障礙中。何冰以1對11地堅持無罪,在現實是極少數的,他首先亮出了疑罪從無的立場和吹毛求疵的理由,說出公平公正、愛惜生命、尊重權利的願望。儘管大家都明白,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是虛擬的,只有他當真地請各位聊聊,明顯是導演附體,牽動十一位亮出他們的觀點。在堅持有罪的大多數中,韓童生最為純粹直接,集中了最普遍的邏輯特點,人云亦云,缺乏質疑,維護道統,武斷地將心理缺失轉嫁到他人身上,獲得心理補償。十一位公民都為自己的道德立場做註解,僅憑主觀臆斷和媒體傾向,輕易地給一個孩子判死刑,只有何冰執著於計算地鐵通過的速度、老人邁步的時間,同樣被導演執著的還有無記名投票這種保護個體意願的形式。

   如何自由而有秩序地表達,《羅伯特議事規則》談到的平衡與制約,多數原則與辯論原則,也被編進影片的情節里,在2012年的調查顯示,僅有7%的受訪者知道這個規則。這部影片,可以成為該規則在中國的現狀調研片。從對人不對事的攻擊扭轉為對事不對人的思辨,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開啟民智,喚醒視野的理性支點,恐怕是本片的真正用意。


---------------------------------------------------------------------------------------------
                     
               個人原創影評公眾號 愛看
               微信號:aikanai
               電影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看見了生活,也看見了自己。
               原創電影評論,獨立電影推薦。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屬於你的笑點、淚點和心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