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科學怪人:屠魔大戰--I, Frankenstein

屠魔战士/我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屠魔大战(台)

5.1 / 83,904人    92分鐘

導演: 史都華比提
編劇: 史都華比提
演員: 伊芳史漢基 比爾奈伊 傑寇特尼 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5-05-27 05:24:59

哥德怪物大亂鬥(科普全角色的設定起源)


文/夢見烏鴉

  配圖版可以移步這裡:http://www.douban.com/note/501147996/

   哥德電影一直以來是好萊塢特效電影中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線,從早期《吸血鬼諾斯費拉杜》開始,西方奇幻文學作品中的大名鼎鼎角色在大螢幕上總會煥發著自己光彩,並且在孤僻疏離,陰沉的氣質和異國色彩的背景中不斷變換著自己身位,從恐怖片到愛情片再到添油加醋的魔幻片。《屠魔戰士》稱得上是一部典型的哥德式魔幻片。

    電影拍得實則不怎麼樣,跟《基督再臨》差不多,電影視覺效果不錯,有成為《范海辛》的潛質。但最後自己玩砸了,這種片子劇情差無所謂,但沒有邏輯就不對了。以上就是對電影的評價,本文不評述這部電影,只是了解一下電影的設定背景。對於西方觀眾來說,這些耳熟能詳的角色互相PK相當符合其胃口,畢竟他們都是出現與自身文化的產物,就像我們這邊白娘子和孫悟空打了起來的感覺一樣。而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些角色大多比較陌生,只是代表了一個螢幕角色而已,並沒有那種文化情結。
  
   因此需要簡單了解一下片中這三方勢力的背景和設定,他們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的了解該片。
   
  

一、科學怪人
   艾倫·艾克哈特飾演的角色叫做亞當,這個名字是電影原創的,原本這個用八具屍體縫合的傢伙沒有名字,只是被稱為怪物,來自於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很多人容易把怪物叫做弗蘭肯斯坦,這其實是後期演化的結果,弗蘭肯斯坦是製造怪物的科學家,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為這本小說名聲太大了,後期Frankenstein成為一個專有名詞,指「最終毀了它的創造者的東西」。電影中的描述還算正確,弗蘭肯斯坦追蹤怪物到了北極,受盡折磨後病逝,原著中怪物自焚而死,電影中開闢了一條群P的新路線。

  而我們在這裡將這個怪物叫做中譯版的另一個名字「科學怪人」,也是大多數作品對其的稱呼。

1、技術恐懼的起源
   《弗蘭肯斯坦》可以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了,英國悍婦瑪麗·雪萊其實也挺重口味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利用死人器官拼湊出一個怪物,用電流啟動,可以看作是「生化機器人」的雛形。這部作品的問世也給機器人在早期科幻作品中的命運定了個調子:越像人的機器人,越危險,其結局越悲催(可以參考機器人「恐怖谷」概念日本現代仿真機器人教父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像真實人類,但又不是完美擬合時,作為觀察者的人類會產生厭惡反應。可想而知如哆啦a夢、阿拉蕾、霹靂五號這些可愛型機器人為什麼不像人了吧)

   聯繫其該書完成正值工業革命時期,乃至後期人類在生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憂慮,科學怪人誕生之初就把「科技恐懼」的調子定下了。故事悲劇性的結局預示了作者對這種行為的憂慮,當然該書主要還是從宗教,即人類是否可以替代上帝創造生命的角度出發(也是人工智慧方向的起源之一)。該書號召人類應該在自然介面前應該保持一種敬畏,不能無限制地追求對自然的認識和征服。

2、善良的軀殼
   其實原著中科學怪人本性是非常善良的,而且天生就掌握了學雷鋒的技能,無奈由於出身過於詭異,而且醜的一逼,被社會視為怪物,當作巨大的威脅,處處碰壁。最終導致卻發展為一個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魔鬼。該作品在1931年被第一次搬上大螢幕,波利斯·卡洛夫飾演的科學怪人形象名垂青史。

  片中被稱為亞當的科學怪人最終有了靈魂,大概是對科學怪人其身份認知理想化寄託,就像很多人工智慧電影中機器人有了靈魂一樣。

   影史上,關於科學怪人的電影很多,其中就包括羅伯特·德尼羅的《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卷福主演、來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導演丹尼·博伊爾執導的舞台劇《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另外推薦一下日本恐怖漫畫之王伊藤潤二的同名漫畫。


二、石像鬼
   
   電影裡的石像鬼大家都熟悉,最起碼從當年的動畫片《夜行神龍》中就能get到這種怪物,在一些RPG遊戲中也不乏他們的身影。可以變成飛龍,變成石頭後可以回血,而且魔免。

1、滴水嘴獸的傳說
   石像鬼真正的名字叫做滴水嘴獸,英文名gargoyle,來源於法語gargouille,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翼魔」、「喉妖」。說起這種怪物,還有一段傳說。

   翼魔早年間棲息在塞納河畔的一個洞穴里,傳說里長得不是這樣,而是跟海龜差不多,細長的脖子,灰綠色的甲冑,眼睛如月光石一般夜晚能都發出閃爍的光芒。公元520年,翼魔出現在了諾曼第大區首府魯昂一帶,口吐大水禍害四方(一說口吐烈火)。當時的魯昂主教聖羅馬努斯闖入洞穴,身邊只帶了一名死刑犯當做幫手。在死刑犯的幫助下聖羅馬努斯用十字架聖印馴服了怪獸,把它帶回魯昂,翼魔被施以火刑,骨灰被灑進了塞納河,但它的頭和脖子沒有被燒掉,而是被裝在新建的教堂上,為了紀念那名幫助主教而獲釋的死刑犯,後來用來嚇退惡靈避邪,所以成了石像鬼。

   隨著後世的演化,石像鬼逐漸脫離了原來的龜形,變成了如今這份獅子頭、飛龍體的樣子,惡魔般的形象更加深刻,以致於到了現在還有傳說石像鬼體內藏著惡靈。

  就像我國房簷上的螭吻(龍生九子之一)那樣,石像鬼的作用也是噴水,並且有的地方還有被用來噴洗神聖的器皿。美國奇幻作家皮爾斯·安東尼在《魔法王國仙斯》中描述到,站在石像鬼水柱下的戰士可以無敵,也是祈福一說。但石像鬼沒有我們螭吻那樣高貴的出身,首先它的起源是惡魔,而且是被征服的惡魔。因此石像鬼在西方奇幻文學中的地位很低,全部都是雜兵級別,就像《屠魔戰士》中是天使在人間的守衛一樣,除了女王之外,其餘小兵都沒有機會跟天使交流。


2、區域守衛
   因此這種雜兵級的石像鬼在人間的作用有二,除了能噴水之外,另外就是用它月光石一般的眼睛,當做守衛。

   在兩部著名奇幻文學中,石像鬼都有過出場,托爾金的《魔戒》中,石像鬼被雕刻在魔多西境的蜘蛛隘口前方,三個頭分別衝著大門前後和門前的大路,在石像鬼身邊形成了一道看不見的結界,任何人無法通過,只有意志堅定,可以凌駕於凝視者邪念之上的人才可以通過。我忘了電影裡有沒有出場,但原著里有,最終被拿著魔戒和精靈玻璃瓶的霍比特人給破了。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哈利·波特》,石像鬼在霍格沃茨中的一面牆上,只有唸出正確的咒語,石像鬼會讓開一條路,其身後是通往鄧布利多寢室的一道階梯,這裡石像鬼是校長的保鏢。

  由此可以看出,石像鬼不分善惡,只是為了守護一片區域,屬於依照命令辦事的小弟。在現實中教堂上的石像鬼也被賦予不同的概念,有的認為他們是邪惡的象徵,用來警告人們世界末日將近,有的則被認為是聖物,是天使在凡間的代表。

  石像鬼在影視作品和遊戲中屢見不鮮,但幾乎都是配角,以主角身份出場的除了本片和《夜行神龍》之外,還有一部《妖夜傳說》,三個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翻版了日本傳說《雪女》。講一個屌絲在大半夜看見活的石像鬼,為了活命像它發誓,永不把這件事說出去,後來他娶妻生子,有一天不小心把遭遇石像鬼的事說給妻子聽,結果妻子變成了一隻石像鬼,孩子們也都是小妖怪,妻子帶著孩子都飛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屌絲永遠是屌絲。

三、西方惡魔學
   
  下面來說說電影中的反派,也是我最喜歡的環節,他們在片中被稱為惡魔,也是西方奇幻作品常出現的萬年反面角色。比爾·奈伊飾演的那名角色叫做納貝流士(Naberius)。當然外國名字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都差不多,但這些名字並不是隨便起的,都是有來頭的。比如傑·科特尼飾演的那名石像鬼戰士叫基甸Gideon,在《聖經》中是著名的猶太勇士,後來指代「強大的戰士」。

   同樣Naberius在西方惡魔學中也是有名有姓的一位。

1、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
   說道納貝流士,首先要提到一本叫做《所羅門之匙》的魔法書,是西方一本重要的惡魔學文獻,相傳是以色列國王所羅門所著(真實歷史情況其實跟所羅門王沒什麼關係),是一名優秀的惡魔召喚師。傳說所羅門王曾和惡魔之王貝利爾(Berial)訂立契約,得到了指揮所有地獄惡魔的力量,作為回報,他將在死後把自己的靈魂獻給貝利爾。據說在這些惡魔是七十二名地獄的王公貴族。他把魔神之名刻在七十二根柱子,並將召喚的咒文上都寫下來,稱為《所羅門之鑰》。

   書中稱他們為「所羅門之英靈」所羅門把他們封在瓶中,在有用的時候召喚來,驅使他們做事,為以色列帝國增添榮耀。但是,所羅門死了之後,巴比倫人入侵,他們看到封印惡魔的瓶子,以為是寶物,便打開瓶子,於是這些大惡魔就被放跑到人世之中。——後世稱這72個惡魔為——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

   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是西方奇幻作品中最常見的角色,比如他們當中位列第一的巴爾(Baal),玩過《暗黑破壞神2》都恐怕都認識這貨。第37位的鳳凰城 (Phenex),正是大名鼎鼎的不死鳥。

   電影中出現的納貝流士,在 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中位列第24位,形像是一個揮動翅膀的黑鶴,他擅長所有的藝術和科學,尤其精通修辭。正好與片中比爾·奈伊的形象定位非常符合。不過相對來說,納貝流士的名氣並不是很大,大概可以出於電影設定中,他的對手是雜兵級的石像鬼而考慮。不過當片中他變身的時候,納貝流士那個形象卻非常著名,羊頭人身,這是西方著名的惡魔形象,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形象,這個形象屬於地獄七魔王之一的阿撒茲勒(Azael)。
  
   因此電影中的納貝流士,用的其實就是Azael的形象和定位,從他可以召喚地獄軍團的設定上就能看出。

2、地獄七魔王
   地獄七魔王是一種後人編出來的定位,有的指路西法墮落之前地獄的七位統治者,有的指七大墮落天使,基本上是為了與火線追緝令相對,與「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這樣起源純正的惡魔學分類有著很大的差異,但二者其實可以聯繫起來。

   首先地獄七魔王,職能代表著火線追緝令,人選有好幾種,最常見的組合就是以下七位

路西法(Lucifer)——驕傲,撒旦之首,一般而言,撒旦就是路西法,但廣義上認為,地獄魔君都可以叫做撒旦

薩麥爾(Samael)——暴躁,種下智慧樹,與引誘亞當吃蘋果蛇的不是同一位

別西卜(Beelzubub)——饕餮,惡魔學裡認為他是地獄的最高統帥

阿撒茲勒(Azazel)——貪色,羊頭惡魔,撒旦最典型的形象

利維坦(Abadon)——嫉妒

貝利爾(Berial)——懶惰,最早被稱為撒旦的天使,與所羅門王簽訂契約的那位,也是所羅門王七十二柱魔神之一

瑪門(Mastema)——貪婪

  由此可以看出,《屠魔戰士》中的納貝流士其實等同於西方宗教神話中的撒旦,只不過換了個名字而已,而且其形象也是有據可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