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

6.3 / 15,834人    10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舒淇 張震 謝欣穎 妻夫木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華倫斯坦

2015-05-28 08:49:27

要生活,不要政治——《聶隱娘》歷史背景簡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文內容涉及影片劇透,但是《刺客聶隱娘》這部電影其實劇情比較簡單,並沒有太多懸疑和驚喜,只不過台詞比較含蓄、隱晦,對中唐藩鎮割據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不容易看懂,本文對影片的歷史背景做一簡單介紹,可能更有利於理解劇中人物的心境。

一、全國背景

        唐朝自唐玄宗後期爆發安史之亂,元氣大傷,經過八年苦戰,到唐玄宗孫子唐代宗的時候才勉強把叛亂「平定」。為什麼這個「平定」要帶引號呢,首先,安祿山的幾個部將,雖然名義上歸順了朝廷,但仍然擁有私大軍隊、私人地盤,稅賦不上交朝廷,人事任免基本自己說了算,實際還是獨立王國。這些叛軍殘餘佔領的地盤,就是所謂的河朔三鎮:盧龍(河北北部)、成德(河北中部)、魏博(河北南部),而《刺客聶隱娘》的故事,就發生在魏博鎮。其次,唐朝用來鎮壓安史叛軍的將軍們,在平叛勝利後,自己又成了新的軍閥,對朝廷命令陽奉陰違,屢屢發生兵變,後來也逐步蛻變藩鎮,其中最為惡劣的平盧(山東)、淮西(河南南部)等鎮,其蔑視朝廷之舉動,不遜於河朔三鎮。

       藩鎮割據,使唐朝皇帝變成了周天子,實際控制區只有長安周圍的一小塊。所以從唐代宗開始,歷任唐朝皇帝都力圖削平藩鎮,恢復中央集權。唐代宗的兒子唐德宗,對河朔三鎮進行「大討伐」,但以徹底失敗告終,不僅沒能消滅河朔三鎮,反而朝廷用來討伐叛軍的軍隊也紛紛叛變,最後唐德宗不得不下「罪己詔」,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承認各藩鎮的獨立地位。

       壯志未酬的唐德宗在鬱鬱寡歡中病死,兒子唐順宗身體也不好,即位一年就退位了。到了孫子唐憲宗這一代,倒是雄心勃勃,繼續要與藩鎮鬥爭到底。

       大抵這就是聶隱娘故事的時代背景。

二、魏博鎮背景

        魏博鎮的開創者是安祿山的大將田承嗣,此人老奸巨猾,活到70多歲,對朝廷命令基本不聽,但也不刻意觸怒朝廷,所以他在世時,魏博鎮的局勢還算穩定。

       田承嗣死的時候,幾個親兒子還年幼,也不太成器,所以田承嗣選了侄子田悅做繼承人。田悅足夠精明,聯合其他藩鎮共同對抗唐德宗的「大討伐」,取得勝利,保持了魏博鎮的獨立。

       田悅感激田承嗣把位子傳給自己,所以對田承嗣的兒子們也不錯,田承嗣之子田緒就被任命為禁衛軍總指揮。田悅平時對部下管的很嚴,但又比較小氣,捨不得賞賜,於是魏博的驕兵悍將都不幹了。有一次田悅赴宴歸來,田緒帶領幾十名死黨突然發動兵變,把田悅及其一家全部殺死。

       田緒殘暴好殺,在魏博鎮沒什麼威望。殺了田悅後,為了把位子坐穩,田緒主動向朝廷示好。唐德宗覺得這是個從內部份化瓦解魏博鎮的好機會,不僅承認田緒繼承魏博節度使之位,還把自己的妹妹嘉誠公主嫁給了田緒。

       嘉誠公主顯然是帶著政治任務來的,到了魏博之後就開始暗暗培植親朝廷勢力。田緒的幼子田季安,其生母出身卑賤,嘉誠公主就把田季安收為養子,刻意栽培,使其成為田緒的繼承人。

        不過田緒位子坐穩後,也逐步從依賴朝廷轉向防備朝廷。鄰居昭義鎮發生叛亂,大將元誼對抗朝廷失敗,帶領五千精兵和萬餘家眷投奔魏博。田緒大喜,不僅接納了元氏家族,還讓世子田季安娶了元誼的女兒,結成兒女親家。

        也許接納叛將表明田緒開始公開對抗朝廷,反正之後不久,田緒就不明不白的突然「暴死」了。至於死因,影片中懷疑是元氏家族下的手,但從田緒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來看,嘉誠公主等親朝廷派下手的可能性也很大。

       田緒死了,田季安即位,因年幼,大權落到了嘉誠公主手中,魏博鎮的政治風向倒向了朝廷。嘉誠公主任命田季安的堂叔田興為禁衛軍總指揮,田興在軍中素有威望,是嘉誠公主重點培養的親朝廷派。

       幾年後,嘉誠公主也死了,按照影片中的說法,是因為皇兄唐德宗、皇侄唐順宗不到一年相繼去世、傷心過度(可能也由於對朝廷削藩政策是否還能繼續執行悲觀所致)。這時候田季安也長大了,要自己當家作主,身邊又有個野心勃勃的妻子元氏,於是,魏博鎮風向又變了……

        就在朝廷新一輪討伐藩鎮行動轟轟烈烈展開、田季安游弋於朝廷與藩鎮之間力圖尋求平衡之時,聶隱娘學成武功,回到了故鄉魏博。

三、影片中的設定
 
        電影中的魏博鎮,大致有三派勢力:

       朝廷派:代表人物是節度使田季安的養母嘉誠公主(已去世,主要通過回憶展現),以及田季安的堂叔、現任禁衛軍總指揮田興。

       藩鎮派:圍繞在田季安周圍的少壯派將領。

       外來派:田季安之妻元氏及其家奴蔣士則。

      元氏家族是野心家,當年投靠魏博鎮,就一心想搞掉田氏家族取而代之,田緒的暴死就是其所為。田季安掌權後,元氏力圖控制田季安,壓制朝廷派,在必要的時候,也不惜殺掉田季安,直接控制魏博鎮。

       朝廷派則力圖把魏博鎮拉向朝廷一邊,嘉誠公主生前一直在努力培養魏博內部的親朝廷勢力,喜好儒學、待人寬厚、素有威望的田興是其最適合的人選。朝廷派手上也有暴力工具,嘉誠公主的孿生妹妹——道姑,就是殺手組織的頭頭;田興在軍中又有威望,如果田季安不聽話,朝廷派也可以通過暗殺或兵變搞定他。

       夾在兩派中間的田季安,年輕氣盛,但沒什麼政治經驗。他既不想歸順朝廷,又不想成為朝廷打擊的出頭鳥,他一方面盛情招待朝廷特使,一方面又與其他的藩鎮暗通款曲。他流放了功高震主的田興,自以為大權在握,卻不知幾派勢力的絞殺令正在向他步步逼近……

四、聶隱娘的故事

        聶隱娘的父親聶鋒是魏博老將,前任禁衛軍總指揮,現任都虞侯(執法官,班子三號人物,僅次於節度使、節度副使),還是田季安的堂姑父。從其經歷上看,是忠於田氏家族的,但其情感上,又偏向以嘉誠公主和田興為代表的朝廷派(其妻田氏,曾任嘉誠公主的秘書,也是田興的妹妹)。在魏博內部幾派的鬥爭中,聶鋒希望的,只是保護親人、朋友的安全,維護魏博的穩定。

       聶隱娘與田季安青梅竹馬,但十歲時被嘉誠公主的孿生妹妹——道姑劫走,培養成職業殺手,看中的恰恰是她與田氏家族的親戚關係。

       道姑灌輸給聶隱娘的是,因為藩鎮割據,使得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只有殺掉這些獨立的節度使,讓國家重新統一,天下才能太平,所謂「殺一獨夫賊子能救千百人」。

       聶隱娘被派去殺掉田季安,因為自嘉誠公主死後,田季安越來越遠離朝廷,已變成了「獨夫賊子」。但她卻下不了手,為什麼,因為田季安是她的表兄,兩人青梅竹馬,嘉誠公主還曾為兩人許親,與嘉誠公主、田季安有關的一切,都是聶隱娘童年美好的回憶。

       「大義」還是「親情」,當聶隱娘猶豫時,母親卻告訴她,殺了田季安,也救不了天下,只會使魏博更加混亂,最後還是百姓遭殃,聶氏家族及其親朋也難獨善其身。後面的一系列刺殺行動,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沒有什麼政治派系的聶隱娘之父聶鋒,差點就不明不白的被人活埋。

        一個強大到要逼迫聶隱娘,親手毀滅自己美好童年回憶的「大義」,最後居然被證明不過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說辭」,可以想像聶隱娘心中的悲涼。她回到魏博後,又去看了田季安最後一眼(在此過程中順手救了田季安的寵妾胡姬,因為這也是一個圈入政治漩渦的可憐人)。

       最終,聶隱娘選擇了護送磨鏡少年返鄉,北去新羅,所謂「英雄俠士盡歸隱」,武功再高,大概最後也只能走上這條武俠小說主人公共同的歸路。

五、其他人的故事

1、命運坎坷的嘉誠公主

       嘉誠公主姐妹出生時,吐蕃軍攻入長安,父皇倉惶出逃,姐妹倆被送入道觀收養。吐蕃撤軍後,嘉誠公主被接回,後出於政治目的遠嫁魏博,其妹則留在道觀學習武功,作為朝廷的殺人工具。

       嘉誠公主離開長安時,皇兄唐德宗親自送別,公主遣散所有侍從,只留下乳娘和一名老女帶來魏博,以示與魏博共存亡之決心。

       嘉誠公主教幼年聶隱娘古琴,說青鸞舞鏡的故事:「國王得一青鸞,三年不鳴,有人謂,鸞見同類則鳴,何不懸鏡照之,青鸞見影悲鳴,對鏡終宵舞鏡而死。」暗指自己從長安來到遙遠魏博的命運。

       皇兄唐德宗病死,皇侄唐順宗繼位一年後也病死,告哀使者來報,嘉誠公主悲痛欲絕,吐血而亡。

2、可憐又可悲的田季安
       田季安一激動就流鼻血,還容易發燒,作為武將之後,身體狀況似乎並不好,在魏博這個武人社會,難以服眾。

       議事廳會議,一干老將並不把年輕的節度使放在眼裡,反而對田興敬仰有加,田季安只能以大聲咆哮、流放田興體現自己的權威。

       田季安明令妻子元氏及其家奴蔣士則不得對流放的田興下手,田季安剛走,蔣士則就安排殺手伏擊田興。

       元氏家族對田興的兩次暗殺,田季安全然不知,聽到部下回報「田興已到臨清,聶鋒已回府裡」,便放心,足見其消息之閉塞。

       得知元氏是殺死父親的兇手,又欲謀殺寵妾胡姬,田季安只敢在元氏面前亂砍一通桌椅發洩,而元氏「並無懼色」。

       整個影片中,田季安能夠信得過、說說心裡話的,只有身邊的侍衛夏靖一人。

      影片的最後,當朝廷派、藩鎮派、其他藩鎮派來的使者都在試圖遊說田季安之時,他心中想到的,卻是十三年前嘉誠公主和聶隱娘的影像, 這是關於母親和初戀的回憶。

六、尾聲

       劇中人物歷史上的最終結局:

        田季安:會見朝廷使者後不久,突然病死,其妻元氏及家奴蔣士則掌握了魏博大權。

       元氏:作為外來人掌握大權,引起了魏博鎮中朝廷派、藩鎮派兩派的共同不滿,不久就發生兵變,元氏被廢,蔣士則被殺,「素有威望」的田興繼任魏博節度使。

       田興:任魏博節度使後,歸順朝廷,被賜名「田弘正」,帶領魏博軍隊幫助朝廷討伐其他藩鎮,頗有戰功。後改任成德節度使,田弘正怕成德軍不服,帶兩千魏博精兵作為護衛,但朝廷卻遲遲不願提供軍餉,僵持半年,田弘正不得已遣返魏博軍。魏博軍剛走,成德軍立刻譁變,田弘正及家屬、部下三百餘人一同遇害。

        唐憲宗:即位以來對藩鎮推行強硬政策,經過數年征戰,終於使魏博、盧龍、成德、平盧、淮西等桀驁不遜的藩鎮都臣服於朝廷,被譽為「中興之主」。但僅一年後,唐憲宗因追求長生、服食金丹,變得精神失常、脾氣暴躁,經常打罵、誅殺服侍他的宦官,不久就被宦官殺死。唐憲宗死後,朝廷對各大藩鎮節度使來了個大調換,力圖進一步加強控制力,不料各藩鎮均發生兵變,朝廷委任的節度使或被殺、或被廢、或叛變,一切又回到了原來藩鎮割據的狀態。

       好吧,看來聶隱娘的選擇是對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