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幼麟

2015-05-30 02:25:17

「我生形有盡,到底意難平」


 如果你想要馴服一個人,就要冒著掉眼淚的危險。
——《小王子》

 


電影《十二公民》可以說是我近期養成觀影愛好以來的中獎之作,向老戲骨致敬。本文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就電影寫點東西,希望能稱得上「影評」二字,但行文至此,還不知道能寫出個啥。

電影描述12位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互不相識的學生家長組成陪審團,在聽取學生法庭的審理後,將對某一案件做出最終「判決」。雖然披著懸疑、犯罪的外衣,但我認為本片更大程度上仍屬倡導和諧的主旋律類型。

 

一、有時候,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只需要一個故事。

帶著各自的面具和保護自己的「牢籠」,12個人各懷心事坐到一起。階層、職業、經歷的不同造就了此刻的眾人,大家都遵循著自己領悟的生存法則、生活態度,過自己的生活,也看他人的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紛紛擾擾、恩恩怨怨,為名,為利,也為情。

說起「江湖」,我們還會想到《莊子》的「江湖」:「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魚的江湖,也是人的江湖。「相忘於江湖」,何其沖淡玄遠、和易自然!但我們似乎都容易看輕了它,往往把個人之「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人不知而不慍」就看作是相忘江湖了。但其實,處「江湖」而能「相忘」實在是比「相濡以沫」更難達到的。因為後者可以力致、以德到,而前者則只有歸諸「至德之世」、「無何有之鄉」,非復人力所可及了。

那麼,在這現實的社會裡,在這個人人都於彼此「唸唸不忘」卻又實則「唸唸皆非」的「江湖」,如何達致人與人、心與心之有限的理解、和諧呢?電影似乎給出了一種方法——說出你的故事。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相濡以沫」。

講故事,說寓言,這種表述方式在電影裡屢見不鮮。我們經常能看到,電影裡越是厲害的角色,就越是能講出離奇的、深刻的故事。所講故事的層次,往往能反映出不同角色的高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大都喜歡聽故事勝過聽道理。故事情景的描繪、故事情節的演進,故事裡人物的悲喜、故事裡力量的鼓盪,故事裡凝縮的現實、故事裡蓄含的希望,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所體會的,卻又往往能在我們模糊含混的體會之外,靈犀一點,刺骨洞髓,道出了我們所忽視的某些特殊內涵。由此,驚嘆、震撼之餘,或丟盔卸甲、束手就縛,或忍辱負重、甘沒姓名,或捐名棄利,隱逸南山。在故事的餘韻里,人物就此達成了和解。

 

二、「覓心了不可得」——何處是真心?

電影在一步步的推進中,一個個故事被講述,一次次衝突被弭平,各個人物的生存景況、生活場域、內心世界也都得以展開。電影也在這個過程中漸次趨向人物關係的和諧完滿。但我們要問的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一次催心的表述,足以代表「真心」嗎?由此看來,本片對人心的刻畫還是稍嫌簡單化的。

這讓我想到了幾年前的美劇《迷失》。這部一度被推為「神劇」的大作,在對人心、人性之杳渺深玄的表現上,確實可圈可點。人不可能完全袒露自己的心跡於他人,《聊齋·俠女》:「人各有心,不可以告人」。這一方面固然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有「覓心了不可得」的共同無奈。我們如何不被假像籠絡,如何避免落入他人或有意或無意而「編造」的「深淵」?

《十二公民》以及其他同類型的電影都試圖給出一種答案,但電影終歸是電影,普遍無法擺脫理想化的色彩。有時我們覺得似乎懂了,但一放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裡,面對血脈相連的心頭眼底人,利害相關的功名利祿事,一切外在的、後天習得的方法、招數一時間都變得如此無力。也許,佛家「欲除煩惱需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這一不是方法的方法,無所作為的作為,反而最善名狀,直探根本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