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飲食男女 Eat Drink Man Woman

饮食男女/

7.8 / 15,835人    124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王蕙玲
演員: 郎雄 歸亞蕾 楊貴媚 吳倩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謝之艾

2015-05-31 02:03:29

神作!!!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0分。

各位演員的演技都非常好,尤其是歸亞蕾,神贊!開始我還以為是邵音音,哈哈。

=====

  寫這篇影評我想分三個段來寫,只因這電影拍的太深刻,涵意暗喻太深了,首先這個故事由一個老經驗的行政大廚(郎雄飾)與他的三個女兒(分別為楊貴媚、吳倩蓮、王渝文所飾)加上女兒的好同學(張艾嘉飾)所串起,電影一開始爸爸對每個星期天家庭日聚餐親自下廚的用心,從下午開始燒菜,每道菜都精緻費功且不含糊,這是他樂於去作的事情,更是他期待去作的事情,從鏡頭帶到他切辣椒邊切邊笑就可知道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簡單八個字便道出了整部片的精神,這句話源自於「禮記」:人生天地間,唯賴一息以存焉,生存的關鍵則依賴飲食、男女,前者使一己之生命得以存活,後者使天地生命得以延續,講白一點,人,要活著,不外乎就是吃跟愛 ; 中國的飲食文化,著重色、香、味俱全,所謂色,就是眼睛所看到食物料理後的擺盤裝飾,香則靠鼻子所嗅息,而味當然是靠舌頭與嘴巴來品嚐了,可是這食物呢就像是電影台詞所說:「這菜的酸甜苦辣,一到嘴裡,便是各嘗滋味」,說的極有哲理,李安把人之情感比喻成飲食燒菜,菜燒得再好吃,這滋味也要懂得品嚐的人才能了解,食物的真正的好滋味不在於舌頭味蕾,是在於人心,愛不正也是如此嗎?!

  銜接前一段,愛有很多種類,親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郎雄在戲中的一句台詞說道:「其實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照樣地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理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這句話仔細想想,和你同住的家人,每一天即使碰不上幾次面,說不上幾句話,當你回到家的時候,你會從心中流露出貼切的踏實感,家人之間長期習慣所累積而成的規矩,不也是因為受到教育被「禮」來進行軟性約束,成為了倫理,屬於中國人的倫理 ; 靜靜的回想,父母燒菜等兒女們上桌,上桌前可是花了少時間準備,想菜色,備料,烹調煎煮蒸炸,一直到菜燒好了,端上桌後,大家總是先開動,父母不是後來吃就是最後吃,杯盤狼藉後還要忙著收尾洗碗,這也呼應電影裡說的:「就像燒菜一樣,燒好了上桌子,就沒胃口了!」父母心中享受著那種圓滿的團聚,所以燒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愛,對於「家」與「兒女」的愛!

  愛是一種折磨,絕對是種折磨,戲中從小女兒嘴裡說出:「真正的愛情,是跟一個真正關心你的人在一起,這個人可以讓你表達內心的感受,在他身邊你可以覺得自在的事情」,接來下李安要說的是「男女」,可以解讀成愛情,也可以不是,定義就如同燒菜一般,各自形塑,古人說的好:「食色性也」,這個色字,是男歡女愛也好,是要映襯飲食也好,人的心中總有「欲」來牽引思緒,有誰敢能保證自己絕對不渴望愛情,不期待去保護人或是被保護,「愛」這樣的行為,沒有任何一個字可以精準定義與形容,因為它因人而異並且因地制宜,片中的三個女兒,內心對於愛情的追求與渴望,在鏡頭錯位的捕捉下,你用心去感受便可發現李安透過極為細膩的處理手法來操作這三個人對於愛情憧憬所反射出的表情與感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台詞都能在電影整個結束後更深入的意會,原來如此,真的太高明了李安!

  最後,女兒們的相繼離開,郎雄心中不免不捨,縱使不捨仍得割捨,畢竟這是女兒們所追求的人生 ; 戲中郎雄好友溫伯伯所說的「干燒甲魚」菜色:你想要的要不來,你想趕的也趕不走,這前後呼應的暗喻也是在結尾時候我才能理解,從幾個枝微末節的畫面,突然領悟女兒與父親間不能言喻的感情發展...結尾的震撼與張力,整個留給觀眾們意想不到的發展,別出心裁的掌握了電影的一種重要元素,真使人擊節稱賞,按照我遵循的影評寫法,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這部影評劇情我已經透漏太多,我是真的沒辦法不寫,因為內心太顫動,情感太強烈,不管你看是否看過這電影,我都很推薦各位觀賞,或者再仔細的品味一次,「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P.S(電影海報其實已經貫穿整支電影的靈魂了,以傳統的中國倫理來說,這是部講亂倫的電影,請有看過的或者看完電影的再來看!)

======
《飲食男女》很日常,卻深刻的透進心裡,子曰:「食色性也」,李安這部電影,算是兩個元素都具備了。餐桌在這裡比較像場景,宅子裡所有的事情,全都圍繞著它發生。

片頭震撼於老朱(郎雄)做菜的大膽繁複手法-坦白說,我看到那堆砧板上的田雞時,微微傻眼,馬上憶起在北京的韓式餐廳裡,那狗肉火鍋;中國人真的無所不吃。看著看著,慢慢沉溺於老朱做菜時的熟練與自在,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走出後院,到棚子裡挑選土雞時嘴角那抹微笑。

片子沒有字幕,有些對白其實聽不大懂,李安這部片的步調緩慢,片頭的幾分鐘,鏡頭分別帶到三個女人,三種不同的生活,但最後卻殊途同歸在宅子裡的圓桌-原來老朱大費周章的辦桌,僅只是和三個女兒的晚餐。

晚餐才開始,老朱與二女兒家倩(吳倩蓮)就起了爭執,家倩說自己買了房子要搬出去,隱隱約約嗅到傳統家庭危險的失衡;接著一通電話,老朱出門去了,原來他是圓山飯店的大主廚。回到那張大圓桌,我卻以為,生活里日日海味山珍-那也代表著老朱傳統的期待吧,卻造成女兒無形的壓力,但轉念一想,或許單親的老父,只剩下引以為傲的烹調手法可以向逐漸走遠的女兒證明白己的價值。

片子慢慢的走著,演員們的人生也慢慢轉著,觀眾逐漸了解到三個女兒的日常生活,也了解父親身為廚師,味覺卻退化的悲哀;電影透出一種人生的無奈,或許更可說是百無聊賴。

李安在這部片中表現了許多衝突:看似最獨立自主的次女家倩,原以為是最先離開宅子的人,最後卻是唯一留下來,並傳承父親烹調手藝的女兒;三女家寧(王渝文)最乖巧溫馴,卻未婚懷孕,首先搬離這個家,接著像骨牌效應似的,傳統保守的大女兒家珍(楊貴媚)突然宣佈婚訊,也馬上離開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她們怎麼能這樣說走就走,這麼輕易,開了口,當天馬上離開?或許李安要表達的是她們「已經等待很久」,終於等到離開家的這一天?

客串演出的歸亞蕾(梁母)與張艾嘉(梁錦榮),戲份不多,角色卻吃重,或許可說是扮演了整部戲最後高潮的要角;不知是我快轉,還是片中的確有意掩飾,老朱在片尾看似圓滿的團圓飯桌上突然宣佈,自己將與女兒朋友-錦榮共結連理,而非和他年紀相當的梁母時,我傻眼了。

突然間,片中老朱送午餐去國小給珊珊(梁錦榮女兒)的疼寵,讓我以為他把珊珊當成孫女兒的感受,都變調了-那竟是父女之情嗎?

而這種過度戲劇性的轉折,也讓歸亞蕾演活了-滿心以為老朱打算共同開始新生活的對像是自己,最後卻是自己女兒,歸亞蕾把梁母從含羞帶怯的期待(舉杯對老朱說:「新人、新生活、新氣象」),到老朱稱她一聲:「梁伯母」,發現真相後,怒極攻心的情緒轉折,詮釋的極佳,我完全不認為她只是一個「客串角色」而已。

以演員來說,回頭看這部老片挺有趣,楊貴媚、郎雄、吳倩蓮、王渝文、陳昭榮、張艾嘉、歸亞蕾....當時王渝文跟陳昭榮應該還沒出名,看得出演技的青澀,一開始念台詞有些生疏,後來卻挺好;其餘演員的演技卻無可挑剔,我最讚賞的是吳倩蓮,還有所謂「客串演出」的歸亞蕾與張艾嘉,這部片沒了她們,恐怕少了大半靈魂。

特別是家倩,在梁母倒下造成的混亂中,只有她還站在飯廳裡凝望著回首的父親,或許從這一幕就可以看出,她會是最後留下的女兒,在父親搬離大宅子,開始新生活後,她守著廚房,守著父親人生大半的回憶-最後我才了解,怎麼宅子裡到處都是家倩的照片(或是已過世的母親?),那是因為她最特別。

=======

  李安1994拍攝的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獲得了海內外多個獎項,票房也很好。評論家認為他把中國烹調藝術帶入家庭和情感的戲劇之中,不僅增加了可視性,而且展現了東方文化迷人的魅力。是其「家庭三部曲」的巔峰之作。
  我也同意上述評價。這部影片的確表現了典型的中國人生活,中國人趣味,中國人風格,有活色生香的美食,也有濃郁溫馨的感情。儘管父親與女兒們各有自己的想法,但大家還是能夠圍坐在一張餐桌上其樂融融…只是,我覺得在這種中國式的完美家庭之中似乎缺少了某種東西,其實,這種缺失李安也感覺到了,甚至在影片中做了暗示。就是說,在飲食男女的人之大欲之外,還需要有點什麼。
  整個影片都是在圍繞飲食男女來做文章。對於飲食,當然是大書特書,一開始,就是非常細緻的精彩呈現,讓觀眾口舌生津,甚至都躍躍欲試。後面的情節展開與哲理表述也都與飲食相關。對於男女,則要相對含蓄一點,不過戲分不少,也具有相當衝擊力。



  三女兒家甯似乎是最弱小的,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妹,在家裡說話不多;在情場上也很不起眼,總是看著要好女友被男友狂熱地追,屢受欺負卻心甘情願,心裡未免酸溜溜的。可是,她也是很想成為主角的,一旦有機會,她就當仁不讓了。她是最早離開父親和老屋的,與女友的男友交往沒有多長時間,就已經未婚先孕先斬後奏了。按常理,她應該幫助自己的女友而不是取而代之,她也有這樣的機會與能力。後來她解釋說:以為他們已經結束了,那純屬藉口,因為她知道女友的真正心思意念。
  大女兒家珍好像是最穩重的。大學時愛情失意後,就封閉心靈,不問情事,拒絕了很多人的介紹,每天都是白衣素麵,旁若無人,教室,家庭,教會,三點一線。家裡人最擔憂的就是她。她的一個很堂皇的理由是:我不能丟下老父親。可是,她卻不能忍受對面的歌廳的人天天唱情歌;當體育教師向她拋來「繡球」時,她既不能自己又不知所措;學生們寫情書的惡作劇更是引爆了她內心壓抑多年的情感:「打球也要有對手,為什麼只讓我自己對著空氣談情說愛。」後來,我們從二女兒家倩的偶然經歷中才知道,家珍所謂的被大學男友李凱拋棄只不過是她內心幻想的一場暗戀。與普通女人一樣,她對男女之情同樣是迫不及待,在教室裡甚至向體育教師當眾索吻;此時此刻,情不自禁,這且不說,她又迅速地讓牧師為他們倆做了公證,再又急忙地向家人宣告,然後跨上男友的摩托車飛馳而去。教會生活對她的影響似乎並沒有深入骨髓,她並沒有真正像牧師所教導的那樣:「有能力,智慧面對困難,有喜樂,平安面對挫折。」雖然後來她也引導男友受洗了。
  稚嫩的小女兒與古板的大女兒都突如其來地宣告並且實現了,倒是很聰明很灑脫很現代並且最早宣告的二女兒卻遲遲沒有兌現諾言。她與男友雷蒙早已經越過男女之大防了,可她又接受新來同事李凱的頻頻示好,甚至都要與之繾倦溫柔了,只是發現了他是姐姐曾經的男友時才戛然而止。可是,當她回頭去找男友雷蒙時,卻遇到了同樣的尷尬。「太荒謬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她的這句話道出了這種男女關係的實質。然而,更加荒謬的是:雷蒙在打定主意要跟別人結婚的情況下還想要以「朋友」的身份享受她兩小時,而尚未離婚的李凱也要繼續與她成為「好友」。家倩與父親常常是針尖對麥芒,但就像溫伯伯說的其實家倩最像自己的父母,漂亮像母親,聰明如父親。家倩不像大姐那樣總是把陪伴父親掛在嘴邊,卻實實在在地關心與體貼父親。她撞見了父親到醫院看心臟病,心裡很擔憂;又看到妹妹姐姐都相繼搬出,就放棄了去國外工作的職位,想多陪陪父親,當然,也還有別的原因。最後,父親也是在嘗她做的湯時,發現自己的味覺恢復了。



  最老謀深算的,應該說還是父親老朱,正如家倩所說:「在感情的路上,他已經是一匹老馬了」。在兒女們紛紛宣告知後,他也拍案而起,來了一個驚人大宣告:他要與剛剛獲得離婚證書的梁錦榮生活在一起。影片此前似乎都在渲染老朱與錦榮的母親梁伯母的關係:他們倆年齡相仿,門第相當,特別近來梁伯母頻頻來訪,她也覺得老朱為人不錯,還自認為他「跟我蠻談得來。」老朱的女兒們都有這樣的準備,觀眾也有這樣的期待,可最後完全顛覆了。當然,回頭細思,才知道李安對這對忘年戀早有埋伏:影片一開始,老朱在緊張的烹飪之中,還耐心接電話教人如何做魚,後來,來訪的姍姍一句「媽媽今天把魚煎糊了」,更給觀眾以提示。還有:老朱不厭其煩地為姍姍及其同學做中餐便當,每次把錦榮給女兒做的難吃的骨頭啃得一乾二淨…



  看到最後,我們才知道:三個女兒的故事都是鋪墊,父親老朱的老少配才是點睛之筆。原來,他也不只是飲食,還有男女呀。不能說老朱就非得跟年齡相仿的梁伯母而不能找差距較大樑錦榮,他們之間可能也是相濡以沫日積月累的情感,可這畢竟還是給人以很大的震撼,至少降低了老朱在心目中的高度。其實,他對此處心積慮,蓄謀已久,如在開頭的電話中就對錦榮說:「今天不說,要等到哪天說呀?」後來,他關於烹飪與人生的那句名言也耐人尋味:「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呀,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呢。如此一來,他對女兒的情感就要大打折扣了。影片給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家倩還在孝敬自己的父親。可有些線索還是不了了之:惱羞成怒的梁伯母到底怎樣了?她與這女兒女婿會如何相處?誰能搞定她?她有出路嗎?而現實生活中,這種老少配故事的結局常常是悲劇性的。老父親最後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即使死後,後妻與子女們為房屋財產也會你死我活,訴訟不已…
  李安選擇了溫良恭儉讓,一團和氣,而將真正的問題迴避了。
  生活是飲食男女,可不能只是飲食男女。耶穌早就說過: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神口裡所出的每一句話。」(馬太福音4:4,中文標準譯本)

如果僅僅是飲食男女,那麼,一切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是非對錯,也沒有什麼高低貴賤。橫刀奪愛無可指責,年齡大小不必顧忌,已婚未婚無須考慮,信與不信沒有區別,只要我願意,只要我高興。可是,這種生活對他人與社會是有破壞與損害的。家甯投身男友懷抱時,其女友在痛心哭泣,雖然她的「愛他就要折磨他」的戀愛觀很成問題;李凱與家倩激情爆發時,其妻子在獨守空房;老朱在宣告愛情時,梁伯母被氣得暈倒,要咒他下地獄;倘若老溫還在世,他又會如何評價老友的這一道菜呢?
  更重要的是,這種生活沒有崇高的價值與意義,只能是一地雞毛。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6:7-8)
「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神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哥林多前書6:13)

這種生活的最終結局也是可怕的。

「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我屢次告訴你們,現在又流淚的告訴你們。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腓立比書3:18-1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