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歌喉讚2--Pitch Perfect 2

完美音调/完美巨声帮(港)/歌喉赞(台)

6.4 / 170,310人    115分鐘

導演: 伊莉莎白班克斯
編劇: 凱佳能 米奇瑞普金
演員: 安娜坎卓克 布莉特妮史諾 瑞貝爾威爾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iegfried

2015-05-31 21:47:09

讓合唱回歸她最本質的屬性——簡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註:本文最初發表在「SFD每日一歌」,微信公眾號:SFD每日一歌,轉載引用請告知)
文/齊格弗里德

作為一個唱合唱/阿卡貝拉快10年的人,用週末兩天的時間分別看了傳說中的《Pitch Perfect》和《Pitch Perfect 2》。總體而言,我覺得這兩部Pitch Perfect都是蠻勵志和積極向上的青春電影;如果從合唱的角度去解讀,似乎值得去關注的亮點會更多:

首先,兩部Pitch Perfect關於合唱團生活部份的描寫很真實。合唱團,特別是阿卡貝拉這種演唱方式最近幾年在中國國內發展的很迅速,過去一個學校通常只有一個校級合唱團和一兩個臨時拼湊的阿卡貝拉團,而現在一個學校可能會有五六個阿卡貝拉組合,一些城市甚至還成立了阿卡貝拉清唱社。人多了,隊伍自然不好帶,合唱團內部少不了「勾心斗」角的煩心事兒,阿卡貝拉團體之間自然也少不了競爭——當然,我說的「勾心鬥角」,其實都是蠻單純的事情,上升不到工作中的那種層次,無非是「我覺得你唱的沒我好」,「我不喜歡你的編排」,「我不認同你的音樂品味」等等,就像Pitch Perfect 1裡邊Anna無法理解老一代Bellas那種傳統的合唱演唱方式那樣。說白了,合唱這件事,只有能玩兒到一起的人才會選擇在一起唱歌——無法去勉強,技巧和能力當然很管用,但是合唱的人合屬性真的太強。實踐中,每一年合唱團都會「淘汰」很多所謂的「不適合合唱」的人,不是說他們唱的不好,只是相對合唱而言他們更加擅長獨唱,或者說更善於也更願意去展現自己(而非整體)的演唱——這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像Pitch Perfect 1中Bumper最終選擇去做John Mayer的助理而瞬間脫離Troublemaker那樣,我想這就是合唱與獨唱的「邊界」吧。

其次,從阿卡貝拉音樂的角度來說,兩部Pitch Perfect很好地展現了當代阿卡貝拉藝術的發展。其中,Pitch Perfect 1體現的是混音/編曲藝術的勝利,甚至是對傳統追求美好合唱的無伴奏演唱方式的顛覆,Pitch Perfect 1中的Troublemaker無疑代表了現在的主流阿卡貝拉團的特色——一個牛逼的B-BOX和一個牛逼的大號男低可以抵半支團,這種演繹方式非常好的實現了阿卡貝拉與當代流行音樂的對接,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也讓阿卡貝拉演唱突破了「演唱歌曲種類受限」的弱點。Bellas也是在採納Anna的混音編曲意見以及加入了那個韓國小姑娘的B-BOX之後才最終擊敗了TROUBLEMAKER。

Pitch Perfect 2更是將阿卡貝拉的混音與編曲玩兒到了極致,那個德國團——「DAS SOUND MACHINE」的B-BOX可以用「驚為天人」來形容,一個人就撐起了二三十人團,跟現實中的樂器沒什麼差異了。德國團的任務分工很明確,一男一女SOLO,B-BOX和男低打底,除此之外的人基本就是配唱和舞蹈,他們最震撼的點應該就在於近似於"機械化"的整齊劃一。

我很高興地看到Pitch Perfect 2在最後讓合唱回歸到了她原本的屬性,Bellas用合唱最本質的屬性——HARMONY(「和聲」)打敗了德國團,HARMONY從根源上也許是傳統古典合唱所追求的,即人聲的完美融合與統一,整個合唱團唱起歌來像一個人——這種效果顯然不是任何現代技術能夠替代的,它需要演唱的所有人彼此熟悉、了解對方的聲音,並心甘情願地為整體的聲音而削弱和調整自己的聲音。說淺了,是聲音的融合;說深了,則是一種處事的態度與精神力量。

最後的Bellas元老們的出現無疑代表了合唱團的另外一種精神——「傳承」,在這個世界上,找幾個能和自己一起唱歌的人的難度不亞於尋找伴侶,所以合唱團成員在畢業後(甚至為人妻、為人母之後)可能會經常回到團里繼續發揮餘熱,即便十年二十年不見,但彼此之間的默契度只要通過一首歌就能夠迅速建立,相比DAS SOUND MACHINE的「現代工業化」氣息,我想Bellas的演唱更加能夠展現合唱的核心魅力——這或許也是他們最終擊敗DAS SOUND MACHINE的原因吧。

期待Pitch Perfect 3。

(註:本文最初發表在「SFD每日一歌」,微信公眾號:SFD每日一歌,轉載引用請告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