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明日世界--Tomorrowland

明日世界/未来乐园/未来世界

6.4 / 192,130人    130分鐘

導演: 布萊德柏德
編劇: 布萊德柏德
演員: 喬治克隆尼 茱蒂葛瑞兒 休羅利 凱瑟琳哈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5-06-01 07:54:16

明日世界:哭泣的喬治克魯尼


愈來愈迷人的喬治·克魯尼大叔,居然哭了,淚流滿面,痛不欲絕,真正難得一見。在《未來世界》里,喬治·克魯尼的出演及悲情一哭,幾乎成為了這部影片最大的噱頭,除此之外,可稱道之處不多,已經不可逆轉地成為一部悲劇。喬治·克魯尼有理由一哭,迪士尼的高層們也應當跟著一哭。

這部名為科幻,其實是一部《愛麗絲夢遊奇境》一般的冒險片。現代小孩,穿越到未來,洞察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然後力圖改變世界。這樣的梗,其實比較老套,玩不好,就會傷身,《未來世界》就屬於沒有玩好。實際上,穿越劇單純穿越就好,以奇幻作為做大的噱頭,就如《愛麗絲夢遊奇境》好了;拯救世界,也可以更單純一點,像《x戰警:逆轉未來》,人物繁多,故事線看似複雜,其實所有的劇情都是圍繞「逆轉未來」這個主題來的,也就化繁為簡,好看多了。《未來世界》想講的太多,結果不小心就演砸了,最終能否收回成本都成了問題。

《未來世界》的故事,其實就是下面這個小故事的外延。

「在冰雪茫茫的北美洲北部,生活一群切羅基人,他們的部落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爺爺與孫子們圍爐夜話,老爺爺說:「孩子們,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一直住著兩隻狼。這兩隻狼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戰鬥。一只是惡狼,它代表著畏懼、虛偽和謊言;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著勇敢、誠實和愛。」

「聽完爺爺的話後,孩子們沉默不語,若有所思。

「過了一會兒,一個孩子問道:「最後,哪隻狼贏了呢?」飽經滄桑的爺爺回答道:「你餵過的那隻!」」

《未來世界》中將狼的兩面性變成了一面是黑暗與絕望,另一面是光明與希望。未來世界的變化,在乎於人類內心的抉擇,是選擇黑暗與絕望,還是選擇光明與希望,選擇哪一種,世界就會變成哪一個模樣。這是整個電影中所要講述的核心思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的內心之中,不是相互搏鬥的兩隻狼,而是一隻虎。這隻虎盤踞在派的內心之上,在陷入茫茫大洋之上的絕境之中,開始起來與派的理性相擊,時而人性的一面佔據上風,時而虎性佔上風,直到漂流到岸,最終獲救,那隻盤踞他內心長久的被稱為理察·帕克的老虎才終於在靠近現代社會的人類岸邊,晃了一下尾巴消失而去。

《未來世界》中以成年沃克(喬治·克魯尼與少年牛頓(布麗特妮·羅伯森)為代表,正好對應了人類內心黑暗絕望與光明希望的兩隻狼。他們先後穿越至未來之境,然後再那裡看到了世界的未來的真實面目,並得知地球面臨的將會是末日,無論人類怎麼救贖都無可更改,於是沃克選擇了閉門不出,頹廢度日;而牛頓也需要面臨同樣的世界,明了人類必將毀滅這樣的結局,只是她希望用人類內心光明的一面去扭轉,使必然的世界發現改變,將末日世界變成希望之地。

牛頓的發現與期望,實際上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當今的人類,大多對於未來懵懵懂懂,只在意自己的一生,將活出價值當成最大的生活動力。但個體之上還有集體,人類集體的活動,超越個體的存在,造成了對世界資源的過度消耗,而戰爭、災難等元素又加速了地球的承載能力,終有一天,地球會負擔不起,進行一次洗牌,將人類的世界全行抹去。悲觀一點,200年後地球上的地下資源就差不多將要被人類開採完畢,屆時人類就將要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200年,為時不久。即便地球不懲罰人類,但隨著太陽自身能量的消耗,地球運轉軌跡的變動,也將會在50億年之後結束自己的壽命,開始在宇宙之中與其他星體融合對撞,形成新的星體。無論如何,未來的地球都會消亡的,這是不可逆轉的命運。

就像,人終究會死亡,無論是活到80歲,還是活到100歲,生命個體的消逝,都將是不可逆轉的結局。抑鬱症患者對這一點往往比正常人認識的更為清晰,所以,抑鬱症患者往往會伴有厭世的情緒,有自殺傾向。在他們看來,既然結局不可避免,那麼人的一生無論是大富還是大貴,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凡人皆有一死,早死早托生,與其辛苦地活著,不如早早了卻此生。而且,這種情緒靠勸說是沒有用的,因為從客觀上來說,他們看得比常人更清楚,本身是一種病態,是神經系統的異常造成,某部份神經的過度亢奮,思考的維度異於常人。所以,讓正常思維去PK異常思維,其結果就像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與專業級的劉翔一起比賽跨欄。唯有靠藥物的理療,壓制過度興奮的那一部份神經,讓其恢復到常人的狀態,才是合理的。

《未來世界》中代表黑暗與絕望的那部份,就像是患上了抑鬱症的病人,過度興奮的神經讓他們過早地看穿了整個世界的真相,以致於消極避世,苟且偷生,等待著末日的到來。在這種思維下,地球的滅亡也將更加是不可避免的。怪誕的科幻片《抑鬱症》就是從抑鬱症患者的角度看待地球的毀滅,當那一天到來,所有的正常人類都倉惶失措,而抑鬱症患者反倒是變得欣悅坦然,因為她知道這本就是她等待的結果,現在結果既然來了,那麼自然地接受就是了。

不過,人類整體換上抑鬱症可能性並不存在。更多的人,未來世界擺在面前,就如一個「無知之幕」,茫然無知。所謂「無知之幕」,崔永元主持的《謝天謝地,你來了》就是很形象的設置,作為一名演員,當你來到一幕劇中,你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這個時候,你的選擇就不會受已知因素的影響,而會聽從本能的反應,根據現場變化做出本能判斷,然後才能介入你要扮演的角色之中。其實,「無知之幕」源之於倫理學上的概念,是羅爾斯提出的概念。大意都是講人不要受既往因素的干擾,避免既得利益的制約,進而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掀開無知之幕,面對未來的世界,究竟該怎麼辦。經濟學上還有一個「動物精神」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阿克洛夫與羅伯特·希勒兩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提出的。面對經濟發展的局勢,凱恩斯主義強調要加強政府干預,以宏觀調控的方式介入經濟發展,以收穫較好的發展成效;而奧地利學派則認為一切利他行為都是轉瞬即逝的,只有絕對的自私自利才是純粹理性行為,所以政府應該最大程度上退出對經濟領域的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最終達成經濟發展的平衡點,才是有效發展模式。不過,凱恩斯主義與奧地利學派,貴為兩大顯學,都存在著假設性的前提。凱恩斯主義假設政府都控制在孔夫子一樣的聖人之手,政府只會做好事,不會做壞事,只會促進經濟發展,而自身毫無私利的追求;奧地利學派則承認人性都是自私的,在經濟活動中大家都是成年人,每個人的自私,形成了一個一個的理性經濟人,每個人的自我判斷都應當受到尊重。但「動物精神」卻告訴人,經濟世界不是這樣的,因為經濟歸根到底離不開人,人性在經濟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政府除了有看得見的調控之手,以及看不見的市場之手之外,還有第三隻「掠奪之手」,政府本身就是一名理性經紀人,對市場存在著貪婪的汲取性。而個體理性人,匯入集體之後,也會變成盲目之人,成為「集體無理性」的一部份,成為「烏合之眾」,會不自覺地順從少數人的控制,喪失自我。這樣,凱恩斯主義與奧地利學派,都存在著誤區。因此,「動物精神」就應運而生,像眼下中國的股市變幻,羅伯特·希勒在《非理性繁榮》中早就進行過論證,他對股市的變動有過嚴謹的分析與判斷。事實也證明,身在股市之中的人,往往是非理性的,大都不自覺地跟著大盤的變動而盲目跟進,最後真正發財只有巴菲特等少數人。股市之外,整個經濟的發展,同樣有非理性因素存在,那就是「動物精神」。在同一個經濟局勢,面對19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赫伯特·胡佛總統束手無策,一任局面一潰再潰,而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之後,就是利用經濟政策,給與國民以希望及信心,就扭轉了經濟潰敗的局面,並迅速走上了新的繁榮。

這就是關鍵,赫伯特·胡佛讓已經無望的人們變得絕望,怎麼都走不出泥灘,而富蘭克林·羅斯福則給與國民以信心與希望。不止是經濟信心,而是整個社會層面,都灌注進去了足夠的信心。兩匹狼,或者一隻虎,盤踞在國民的內心之上,胡佛飼養了灰暗與絕望的那一隻,羅斯福則飼養了光明與希望的那一隻,並成功趕走了盤踞在人心之上的猛虎。從而使美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且打敗了德國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順便使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光明與信心,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因此不證自明。

其實,當今的中國,自18大以來社會就處於搖擺之中,有人認為中國經濟不行了,將會出現大潰退,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中國還將會保持至少20年的告訴發展沒問題。其結果,各種資訊的交織,使得中國的社會信心處於搖擺不定之中。政府的手段屬於凱恩斯主義,民間則更偏向於奧地利學派,而有關「掠奪之手」及「動物精神」,則大家談的都少。但腐敗往往就是源於「掠奪之手」,而「動物精神」則需要提高民眾的素質,需要公民社會的建設,目前這倆話題都是禁區,還是少談一點吧。

回到《明日世界》之上,當然這個片子沒有什麼抑鬱症,也沒有扯到「無知之幕」,更沒有扯到「動物精神」,只是將兩隻狼的故事進行外化,將迪士尼的遊樂項目進行再造,本意是想拍攝一部輕鬆娛樂的電影,但因為沒能夠將整個故事講述的清晰明了,繞來繞去,成功把自己饒了進去,揮霍了一個良好的話題,也浪費了華爾特·迪士尼老先生的創意,辜負了他的期盼。我也得以跳出故事之外,將病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等知識糅巴在了一起,胡說了一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