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盂蘭神功--The Ghost Festival

盂兰神功/

5.3 / 277人    Singapore:82分鐘

導演: 張家輝
編劇: 張家輝
演員: 張家輝 劉心悠 吳家麗 林威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5-06-02 00:48:10

盂蘭神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乎?


如果不算上去年的李碧華大雜燴《迷離夜》&《奇幻夜》,香港電影圈已經很久沒有製作過一部拿得出手的鬼片了。
作為東方好萊塢的傳統類型之一,恐怖片/殭屍片/鬼片曾經也是佳作輩出的,動作系如元彪洪金寶林正英錢小豪,演技派如發仔偉仔秋生,美型團如華仔和諸多女將,也都算是曾有涉獵,更不用說曾經捧出鬼後羅蘭這種業界良心。這種名氣和規模上的領先地位,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難以匹敵的。而其內容上的多樣化,也在早年間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內地影迷,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心中都有一部「童年陰影」的港產恐怖片(我的是呂良偉、鄭則仕主演的《再世追魂》)。
但隨著回歸前後的電影圈整體萎縮,創新力的日趨低下,恐怖片這種受眾並不算廣的類型電影必然是頭一批被拍倒在沙灘上。而近年來整個行業生態在大躍進之後,也開始重新尋找屬於本土的那份特色和情懷,在這種趨勢下,才有了去年一鳴驚人的《殭屍》。
而金像影帝張家輝先生選擇了靈異題材來作為自己的處女作,更像是一種有趣的呼應。

坦白地說,張家輝為什麼要拍一部恐怖片來上手,估計誰也說不清楚。畢竟身為金像金馬雙料影帝,他似乎更適合在林超賢導演的警匪片中露臉,甚至是王晶為代表的一系列喜劇中出演角色。作為一名新手導演,對這一類型電影的拿捏上很容易小狀況不斷。在這一點上,《盂蘭神功》盡力去營造一種精緻/精良的恐怖氛圍,卻難免受到經驗不足的影響。
故事聚焦於七月半盂蘭節時期。張家輝飾演的宗華在內地出版社生意失敗,回到了香港的粵劇劇團。林威飾演的父親對他的歸來甚是高興,而同父異母的妹妹晶晶(李元玲飾)卻對他冷言冷語——其中的原因並不清楚,在影片的結尾也沒有交代(或許就是一般意義的叛逆少女?)。相反地,宗華在絕大多數的非獨角戲時間裡,都是和劇團的主要演員,小燕(劉心悠飾)在一起,在寬容和鼓勵的氣氛下緩慢推進這種曖昧感覺。

更加值得驚喜的,應該是平行敘事中,由吳家麗飾演的另一個粵劇劇團的主心骨。戲份不多的情況下,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故事中的粵劇名角在舞台上扭傷腳踝,和力爭上位的後生女以及色迷心竅的班主之間備受折磨。在影片最後解釋了這一次要情節對於核心故事的重要性。故事的真正的展開是宗華父親中風住院後,宗華匆忙接手工作開始的,不僅要面對不服領導的演員和班底,也開始撞鬼,生命危在旦夕。

可以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是這部電影的長板所在,幾乎所有演員都在戲裡,幾乎沒有違和感。尤其是李元玲飾演的妹妹角色,演員缺乏表演經驗,卻能貢獻如此演出,實在是令人欣喜。而其他的主要角色更是代入感十足,這種專業精神在近年的純港產片中的確是很少見的。

(非常面熟的阿叔:葉清方)
但影片真正的優勢,在於其對國內外優秀恐怖片手法的戲仿。
長期以來,東方恐怖片都是以心理恐懼聞名的。自香港恐怖電影衰落之後,日韓泰類型片的崛起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各個國家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切入點,日式陰冷絕望,韓式壓迫感十足,而泰式更有其獨特的文化韻味於其中。而與東方電影講求果報不同,西方恐怖片的便當通常是先發給天然呆的童鞋們的,惡是無因的惡,以增加觀眾和角色的恐懼心理,因而也不憚於觀眾面前展現視覺上的恐怖元素,從而常見得血漿四濺。

而《盂蘭神功》就像一個拿來主義大拼盤,力圖將各路手法都拿來一點挪為己用,並且試圖將其統一到整體風格之中。

十成戲仿藍可兒案件的電梯視角。主角妹妹是首個被附體的角色。

《第六感》風格的半臉化妝。


小燕的附體更是直接的《驅魔人》再造。這種西方式的驅魔電影曾經無數次地重現螢幕,而此番竟也在香港電影中有了影子。

同樣來自《驅魔人》的360°轉頭戲碼,配合張家輝的表演簡直不能再有趣了。

嚇得張家輝花容失色的《靈動鬼影實錄》。裝監控然後拍到不潔之物儼然成了必然。

附贈喪屍咬人。
如果以上所有的恐怖手法都讓你能達到看圖識物一樣程度的熟悉,那是應該的。借鑑上述類型片的經典橋段,結合90年代典型的香港風格恐怖片,往好里說是取長補短靈活多變,往差里說,還要回到創新力低下的路數上來。
但創意上的乏力不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陷,更加致命的是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並最終摧毀整個影片的根基和前提。影片中的確有鬼,但觀眾從來沒有得到一個清晰的概念,譬如是誰的魂靈,又為何在這些人身上作祟。盂蘭節的大背景提供了一個普遍性的鬼現世的理由,卻因此而缺乏了針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說為何是這些人和這些鬼之間發生這樣的故事。
從病院起,晶晶就被不知何處的惡靈附體了(後來才通過演神功戲天賦知道大概);然後輪到小燕;然後是其他劇團的人。這種不分地點的無差別攻擊,和針對宗華本人的各路鬼魂的無差別攻擊之間顯然存在著無法調和的衝突。兩代人的恩怨不假,但是在影片的這種設定之下,顯然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在惡靈和因果之間難以抉擇,在東方的核心和西方的手法之間難以取捨。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都沒能化解這種矛盾。
鬼魂本身缺乏特點,怎麼能讓尋仇顯得合理呢?顯然電影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在新時代港產片中持續延續的內在精神,也就是對昔日榮光的追憶和不甘,在本片中也同樣留有一席之地。不過粵劇的文化地位下滑不是一部恐怖片就能理得清的,更不用說神功戲這種特色劇種了。盂蘭節是人和鬼的盂蘭節,又何妨不是時光的盂蘭節。

滿座高朋鮮有生氣,滿滿的亡靈,實際上是對舊日光景的懷舊。
但值得肯定的是,張家輝的導演工作是可以打個合格分的。在有限的時間之內,他盡力維持了整個電影的懸疑氣氛,雖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來解釋劇情上的缺憾,卻在表演和服化道的細節上下了相當的功夫,十分賞心悅目。只要你是個恐怖片的入門級愛好者,這部片子裡的任何元素你都不會感到陌生,但也會獲得標準鬼片的愉快觀感。儘管公式化現象嚴重,但和我近期看的《乘客》和《7500航班》相比還是很出彩的。前者嬌柔做作毫無亮點,劇情老套了無新意,安妮海瑟薇大嘴一叫才是片子最嚇人的時候;後者不知所云作繭自縛,角色令人生厭,劇情毫無邏輯。
欲嚇人必先嚇己。張家輝在片中貢獻的一聲尖叫,也是有些醉了。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1080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