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

录影带谋杀案/猛鬼勾魂/Zonekiller

7.2 / 103,120人    87分鐘 | USA:89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大衛柯能堡
編劇: 大衛柯能堡
演員: 詹姆斯伍德 Sonja Smits 黛博拉哈利 Peter Dvorsky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denyLau

2015-06-02 01:19:20

娛樂至死——Cult·諷刺·寓言 上篇:高懸客廳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IMDb:7.3 Metacritic:60/6.6 Rottentomatoes:80%(7.3)/81%(3.7)

新千年之前的大衛柯南伯格絕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
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很少有人能擁有他那樣冷峻而又徹骨的超前洞察力。1999年先後誕生了石破天驚的「虛擬現實」三部曲《駭客帝國》、《異次元駭客》、《感官遊戲》(P.S.98年還有《移魂都市》),所激盪起的重重波瀾,至今仍有迴響。甚至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夠一眼發現熟悉的影子:《全面啟動》對《感官遊戲》的扒皮換骨,比《Paprika》要狠多了。
而柯南伯格不僅如此而已。
在探討「科技對人的異化」這一母題上,沒有人比他走的更遠。86年的《蒼蠅》讓學術狗傑夫高布倫不做人了;91年的《裸體午餐》大半個片場都不做人了;而83年的《錄影帶謀殺案》折騰到最後,還是讓小老闆詹姆斯伍茲不做人了。
不管是理性還是非理性世界,暗潮湧動之下,在柯南伯格招牌式的怪異和暴力元素之後,其實都是一種精神對物質的投射,是利用肉體的異化和血腥,來表達和反襯人類在意識層面上無法逃避的脆弱和虛偽。
或者說,不做人情結太重。

《錄影帶謀殺案》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可謂是里程碑式的、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在任何層面上,《錄影帶謀殺案》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從表達方式上,《錄影帶謀殺案》繼承和發展了從《毛骨悚然》《狂犬病》《奪命凶靈》一以貫之的影像表現風格,成功地將瘋狂和妄想加載到了冷靜且抑鬱的鏡頭之中,從而同時具有惡劣和啟發的雙重特點。
理性而又非理性,現實而又超現實,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錄影帶謀殺案》的片名Videodrome是自造詞,照詞面理解應是「影視綜合征」。小電台的老闆Max無意中接收到Videodrome的訊號,伊始僅想利用Videodrome賺取經濟利益,卻越陷越深,從此陰差陽錯地捲入了一場巨大的陰謀和瘋狂之中。
本片並不是普通的、摻雜有科幻元素的驚悚恐怖片,在表象之下蘊藏的思想,無疑是相當超越時代的。Max試圖將自己和普通觀眾區分開來,扮演操縱者和提供者的角色,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在這種意識上的對抗中,他早已在潛移默化之中落敗。而這種對抗的載體,不僅僅是Videodrome這樣一台「節目」,而是由Videodrome所暗藏的,在人類擯棄道德之後,對視覺媒介的誘導消費,對性和暴力的永恆追求。
以Max為例的媒體人,無論在什麼時代,只要拋棄了道德感和底線,為了金錢和收視(說到頭還是金錢),是不會在意引入多少所謂「喜聞樂見」的血腥暴力的。而當人性的泯滅走到盡頭,為了滿足人本的窺私和狂躁,拋離了軟色情和偽暴力的遮羞布之後,剩下的就是無休止無內容的性,虐待和殺戮。
也就是Videodrome。
僅憑藉這一點,《錄影帶謀殺案》對的娛樂行業及傳媒行業的諷刺,就已經足夠被捧上神壇了。
這種對沉溺娛樂的深層憂慮,在70-80年代的電視衝擊浪潮下,無疑是有著其時代特性的:直播犯罪追擊,越來越低俗的內容製作,這些都是確實存在至今的問題(《王牌播音員》也採用了同一時代的類似背景)。但多年後的今天,當人人都捧著手機目不轉睛,人肉搜索大行其道,肆虐社交媒體的色情和暴力,「只要敢露夠狠就有賣點」的腐化邏輯大行其道的時候,難道不僅僅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頭換面嗎?
懸掛在客廳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今已經安然地侵略到了每個人的頭上。
昔日的電視,今日的網路,不過是一代新人換舊人。
當年的Videodrome,如今就是四處可見的暴露癖女患者,「暗網Dark web」陰謀論者,違背倫理道德地追尋性快感和金錢的心理病患,和無良「媒體」從業者們炮製的另一出惡性循環罷了。
而這是很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如今敢於大膽開嘲諷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

在此之上,才讓到對影片故事的探討,有了更多的價值。
在故事中,Videodrome的產生是有其特殊價值的。Videodrome會引起觀眾產生幻覺,而Max在影片中段之後,已經完全放棄了分辨何為現實,何為虛幻。由於影片也隨之單一視角地呈現Max所遭遇的理解不能,其複雜性也順理成章地延伸至了螢幕下的觀眾身上。當觀眾試圖去理解後半程糾結髮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時,會發現導演並沒有留下任何線索,因為角色身上所體驗的這種混亂的錯覺,正是他想讓觀眾切實體會到的。真假難分的糾結處境,直到最後自殺的時刻,也輕而易舉地面對觀眾,放肆地伸展和延伸下去。
要談開放結局嗎?一個旋轉的陀螺,和一聲黑暗中的槍響,哪個會更令人絕望和渴望?
更為表象的,則是直白的劇情鬥爭了。
布萊恩奧布萊恩(Oblivion的名字明顯是故意的)教授淪為了自身發明的第一個犧牲品(作死定律大顯神威),之後女兒繼承其業,開放「陰極射線佈道會」,為那些沉迷到無可救藥的麻木人們提供場所來收看節目。其父認為,電視螢屏乃是心靈之眼的視網膜,已經成為了人類所外化的另一器官,螢幕是頭腦結構的一部份,由此,不管電視螢幕上出現什麼,對公眾來說都是一次原始經歷,其帶來的視聽感受也將構成為人類所認為的真實之一,因而電視就是現實,現實還不如電視。甚至真正的世界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僅僅是這個「新真實」所能提供的一半不到。在此之上,Videodrome應運而生,將這個過程反推和發揚,不僅僅能令人無法分析真實和幻覺,並且能確實改變人類的生理結構,令到腦部產生腫瘤,甚至最終引起死亡。
而後,Videodrome技術落入了另一勢力的手中。巴里康威克斯(Convex的名字明顯也是故意的)經營的企業「奇異光學」表面是一家眼鏡商行,其實卻早已滲透到了媒體內部。「奇異光學」認為,世界威脅日益增加,北美已經陷入軟弱,而美國已經失去了其 Max並不是無意識中機緣巧合收看到Videodrome節目的,而是從開始便為了達到控制其電視台的目的,埋下的陰謀。在通過「幻覺錄影機」的誘導之下,Max徹底墮入了深淵之中,並在兩方派別的洗腦之下,擔當槍手,最終駛向了自己的毀滅。

幻覺錄影機(大霧)
《錄影帶謀殺案》最為人震撼的,不僅僅是奇觀式的畸態展示,也在於其演員的選擇。詹姆斯伍茲在80年代的表演和其90年代的表現簡直判若兩人, 頗具魅力的演出,令得其出演的多部電影,如《薩爾瓦多》《美國往事》都像是為其打造一般,氣質獨特,融合完美。Sonja Smits的演出,也令人難以相信這是她出演的首部電影,雖然角色設定有些poker face。
而特效上的成就,更是80年代登峰造極一般的全面展示。
大量的模型運用,沒有絲毫的廉價感和破碎感,把B級片做出了A級水準,毫無紕漏和齣戲。這種敬業精神,在今天的國產電影中,都是極度難求的。而電視、錄影帶等意像在片中,更是具備了擬人化的特質,不僅會動會吞,更是成為了真人的形象代表,能給予反饋和賦予誘惑。
在B級特效領域,大衛柯南伯格和約翰卡朋特,堪稱80年代雙雄。

你想要的真實,是真正的真實嗎?
《錄影帶謀殺案》的寓言性質不光是其超脫的思想性,在其工業設計上也是很有預見性的。如片中的「幻覺錄影機」,無論是造型還是使用性質,在30年後的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已被Facebook收購的OculusRift,Sony去年宣佈的Project Morpheus(和《駭客帝國》的墨菲斯同名同源)和微軟今年公開的大殺器Hololens在外形上已經像足十分,而在功能上,Hololens更是確實地模糊了真實和虛幻的邊際。
而這會引向了人類的自我毀滅嗎?
是,也不是。
技術和科學從來都是中立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引導人類走向毀滅的,從來都是人類自己。
陰暗和私慾,是泯滅人性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說,Videodrome已經存在與我們身邊許久了。而我們也早已經受到其影響了。
不信的話,如今的孩子們的思想,和十年前相比,和二十年前乃至30年前的同齡人相比,難道不是更早熟和利益化了嗎?我們的社會,不更是十足的利益化和資本化了嗎?逐利至上的念頭,不是越來越低齡化了嗎?
笑貧不笑娼,不應該是越來越令人心下大凜了嗎?
總有一天,Videodrome的世界,會以某種形式降臨我們身邊。

而我們,只有真切希望,人類自己,能夠推遲那一天的到來。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7656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