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4 06:10:1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失敗的人和時代的輓歌——電影《醉鄉民謠》解讀
魏 丹
作為獨立電影人的科恩兄弟,導演了一部與眾不同的音樂片《醉鄉民謠》,不僅延續了他們的一貫風格,更贏得了2013年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獲得了廣泛的讚譽。這部電影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顯現出科恩兄弟的獨特風格和高水準, 科恩兄弟的電影既有商業元素的標誌,又有深刻的文化意義。他們的作品同時具有的娛樂性和深遠性使得電影難以解讀,然而其作品卻總是在關注普通的民眾,《醉鄉民謠》是科恩兄弟電影作品中非常獨特的一部。
一、電影中的人物形象
科恩兄弟的電影常常講述失敗者的故事,伊桑曾坦率地認為「事業到後來很容易就會變成職業。當你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嶄新且令人激動的。這種感覺一去永不返,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你開始踏出第一步,一切就都在走下坡路。
影片《醉鄉民謠》中的主角盧恩就不是一個勵志的成功人士,而是一個沮喪的失敗者。電影中盧恩的生活困頓落魄,他寄宿在朋友的沙發上,靠在酒吧演唱謀生;甚至他事業也沒有起色,錄製的唱片無人問津;他甚至要借錢度日,片中他愛的吉恩對他的評價也非常糟糕,和他的對話滿嘴髒話。電影的開始是盧恩在小酒吧演唱完一曲,就在漆黑的後巷被狠揍一頓。隨著電影的展開,這個小人物嘗試著做出改變,他經歷了一次從紐約到芝加哥的旅行,最終無功而返。這個有些才華的民謠歌手生活中處處碰壁,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倒霉蛋和失敗者。
整部電影中隱藏著一類盧恩一樣的失敗者,這些人和盧恩又構成了強烈的對照。首先是吉姆和吉恩,這對男女二重唱既是和盧恩一樣的民謠歌手,又是盧恩的朋友,他們同樣靠在小酒吧演唱為生,但又與盧恩有有明顯不同,在吉恩和盧恩的一次爭吵中,吉恩指出了差異,相比吉恩和吉姆一直在努力進入主流音樂圈,盧恩拒絕成立組合,也相當排斥演唱流行歌曲,從吉姆創作、錄製歌曲《Please Mr. Kennedy 》中可見一斑。其次是並未出場的麥克,麥克是盧恩曾經的搭檔,電影中沒有交代他的死因,我們卻可以從他們曾經合作的歌曲《If we had wings》中明白,麥克也是一個有志青年,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和理想的破滅而跳下華盛頓大橋。而麥克的死亡也給盧恩帶來了巨大的陰影,不僅是組合的破裂讓盧恩的歌手生涯變得日益艱難,他無法進入主流音樂圈(60年代十分流行組合音樂人),而且帶給了盧恩巨大的精神打擊,他在演唱歌曲時,拒絕朋友莉蓮哼唱麥克的合音部份;也拒絕再一次成立組合。這些圍繞在盧恩身邊的人物構成了一個時代裡的底層藝術家的縮影,影片的背景是60年代的美國,正是民謠黃金年代的前夜。由此來看,盧恩對音樂的堅持是那個年代裡一群人對音樂的堅持,盧恩的失敗也映射了一群人的失敗,這才是電影打動人的地方。
盧恩的人物原型是60年代民謠歌手戴夫•范•朗克,但電影卻不是民謠歌手的傳記片,電影中盧恩的失敗就有真實情況有出入。盧恩的失敗可以看作是命運的偶然,他在芝加哥面試失敗,又失去了一炮而紅的機遇;也是命運的必然,盧恩嘗試妥協成為一名水手(這是之前他非常看不起的職業),但命運最終沒有讓他得償所願,他沒有成為水手,而且連身上僅有的錢也沒有了。兜兜轉轉之後,盧恩又回到原點,繼續在小酒吧唱歌。
二、電影中特殊的符號
電影裡除了劇情發展需要的角色之外,往往還存在著一些特殊的角色,他們承擔的是一種象徵意味。
首先是無處不在的貓。電影有趣地將盧恩的掙扎、抗爭投射到貓的身上,所以片中出現的貓和盧恩基本上是異質同構的。剛出場時,貓從盧恩開門的瞬間溜走,就已經暗示盧恩試圖衝破現狀;緊接著貓從消防通道徹底逃走,之後盧恩開始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尋夢之旅;盧恩返回紐約時撞上一隻貓,車上殘留的鮮血暗指著盧恩抗爭時付出的代價。在夜色中,盧恩與貓凝視的一瞬間完成了二者的同構,貓就是盧恩。影片中盧恩抓錯的貓暗指盧恩的迷失;走失的貓最後又回到了教授的家中,預示著經歷過一番頭破血流的抗爭後,盧恩再一次回到到原來的起點。由此看來,貓其實就是盧恩的隱射。有趣的是貓叫做尤利西斯,這個名字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這部史詩講述了希臘英雄奧德賽(羅馬名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戰爭中取勝後及返航途中的歷險故事,奧德賽經歷了十年漂泊,最終和家人團聚。電影中這隻貓從走丟到回家,借鑑了這部著作,又將這樣的流浪賦予了一種精神上的象徵意義。
其次是盧恩前往芝加哥的路上遇到的兩個人,爵士樂手羅蘭•特納和演員強尼•菲伍。羅蘭•特納對盧恩的不屑與嘲諷、強尼•菲伍對盧恩的冷淡都像徵著同時代人對民謠歌手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羅蘭•特納的一段話,「不管我做什麼,就是無法成功,我簡直就是一事無成。我的人生就是一盆狗屎。我不清楚自己如何製造出了這樣一盆狗屎。」 其實爵士樂手羅蘭•特納和演員強尼•菲伍也是一事無成的失敗者,他們的存在驗證了一個群體的存在,而他們倆在盧恩逐夢途中消失(羅蘭•特納倒在廁所,強尼•菲伍被警察帶走),都預示著這趟旅行的結局。
三、電影的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可以看出導演的拍攝意圖,科恩兄弟擅長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來表現人物情緒,凸顯主題。
《醉鄉民謠》中常用特寫鏡頭對準人物面部表情,配合大面積的明暗對比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在電影開頭,聲音先行,緊接著是話筒的大特寫,鏡頭平移後,盧恩的頭部特寫佔據右邊螢幕,燈光只照亮盧恩的半邊臉,隨著鏡頭的微晃和主角身體的自然晃動,明暗不斷在盧恩的面部變化,傳達出主角內心的微妙情緒。緊接著鏡頭拉開,我們發現盧恩正在一個灰暗的小酒吧演出,狹小逼仄的小酒吧里各色人物出於一種陰暗渾濁的畫面中,使得在舞台上的盧恩身上具有明顯的孤獨感和與人群的疏離感。
還值得一提的是,《醉鄉民謠》巧妙地運用音樂來推進劇情的發展,音樂的功能在於給人物不同階段的情感做鋪墊,讓觀眾能夠進入角色的心理世界,呈現出特有的張力。片頭歌曲《Hang Me, Oh Hang Me 》中的壓抑和無奈,《Please Mr. Kennedy》顯出的搞笑和不適。其中也有例外,在號角之門演唱《The Death of Queen Jane》時,導演將鏡頭緩慢地推進,人物的情緒也隨著音樂慢慢展露,當觀影的期待著盧恩將實現命運逆轉之時,音樂巨頭巴德•格羅曼斯面無表情的形象佔據了整個螢幕的正中央,盧恩並沒有成功,這是電影最直接地展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這種情緒與現實的反差不僅僅是故意為之的黑色幽默,更傳達了對主角命運的調侃和反諷。看似盧恩的失敗來自現實的偶然,但影片最終都將失敗歸結於命運的不可預測和必然,《Please Mr. Kennedy》的大紅並沒有給盧恩的人生帶來轉機,就如同命運對盧恩的玩笑,讓他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一無所有。
電影的構圖也配合著人物的發展,科恩兄弟的電影似乎特別鍾愛狹小的空間,例如盧恩在敲開吉恩的房門時,盧恩出在畫面的中間,畫面中狹長的走廊和兩旁的門構成了一個狹窄侷促的三角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盧恩窘迫現狀的寫照。約翰•古德曼飾演的羅蘭•特納用龐大的身軀佔據汽車的后座,都具有象徵意義。電影中不時出現擁擠的酒吧、狹窄的走道和逼仄的車內,也不同程度地展現盧恩的生存空間,也揭示電影的主題。
四、電影的主題
電影的開頭與結尾是同一個場景——盧恩在小酒吧演唱之後在後巷被陌生人揍了一頓,然而這絕不能看作是一種重複,從內容上說,開頭並沒有完整地交代盧恩被打的原因,從而給觀者設置了懸念;從形式上說,這樣的安排十分完整地展現了盧恩人生的一個階段,呈現出一個環形結構,盧恩從不滿現狀到出走芝加哥,最終又回到小酒吧;從主題來說,這樣的圓形結構其實隱射了一批盧恩這樣的失敗者,在掙扎徘徊之後還是回到了原點,從來展現了小人物的悲喜和命運。
那麼盧恩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電影故事表面是盧恩的一次人生歷程,其實這又是一次芸芸眾生要經歷的生命歷程。科恩兄弟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命運之手總是折磨著這些底層的小人物,電影更應該被看作是對命運的解讀。《醉鄉民謠》的主題跳出了反映創作個體的悲喜這個狹小的圈子,而具有廣泛的指涉意味,盧恩的失敗和孤獨更是一種廣泛意義上命運。盧恩的掙扎和失敗,是一種無意義的虛幻運動。盧恩的人生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比如搭檔麥克的死亡使得組合被迫解散,比如盧恩放棄了歌曲《Please Mr. Kennedy》的版權,結果歌曲大熱等等。但盧恩的失敗又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既有盧恩的個人因素——他的不願妥協,也是大時代的背景使然,整部電影籠罩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情緒(畫面的灰藍色基調),這部電影既寫出了一群人,也寫出了一個時代;既有個體生命的傷感,也有時代的感傷。在廣闊意義上去關照個體的人生和生命,才能獲得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轉載請註明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