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謝之艾

2015-06-06 08:29:54

吸血鬼編年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8分

短簡介:

一位迷惘吸血鬼的尋找自我之旅。

長簡介:

故事由一名記者採訪吸血鬼路易開始。

路易(布萊德彼特飾演)開始緩緩道出自己曾經的過往......

大約在兩百年前,路易是一個莊園的主人,並擁有令人稱羨的美滿家庭。

不過一切都在心愛的妻子難產而死後變了調,傷心欲絕的路易從此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

直到有天,一名自稱黎斯特(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吸血鬼對路易提出了邀請,希望他能夠加入自己的行列。

對於人世無所依戀的路易答應了黎斯特的邀請。然而,當他成為吸血鬼後卻發現,不同於黎斯特,他心中仍殘存著屬於人性的一面,但這也折磨著他。他無法將人類視作食物,甚至於不願傷害任何人。因此路易只好藉由吸食老鼠與雉雞的血,來試圖平復嗜血的慾望,黎斯特覺得可笑,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後,莊園的奴隸發現不對勁,並將兩人看作怪物,試圖群起反抗。此時的路易因終於克制不了本能,而殺死了一直關心著他的女僕。萬念俱灰下,他打算燒掉莊園別墅與自己,但卻被黎斯特所救出。離開莊園後,兩人一同活動,但想法卻越來越背道而馳。

此時黑死病蔓延歐洲,路易在災區遇到了遭父親遺棄、母親病亡的小女孩克勞蒂亞(克斯汀鄧斯特飾演),克制不了的,他咬了口小女孩,並因害怕這樣的自己而逃離現場。黎斯特找迴路易,告知小女孩仍然活著以讓路易放心,並在路易面前將小女孩轉化為同類。他知道如此一來,放不下小女孩的路易將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

  

至此,三人度過了一段還算和諧的日子。直到幾十年過去,由於吸血鬼不會再繼續成長的緣故,克勞蒂亞不滿於受困在小女孩的軀體,永遠也不會長大。她對當初將她轉化為吸血鬼的黎斯特心懷怨恨,並在得知真相後對路易感到不諒解。但深愛著路易的她決定原諒路易,甚至於設計殺害了黎斯特,以讓兩人脫離黎斯特的掌控。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直到有天,黎斯特回來了!原來他沒死,還變成了可怕的怪物。驚慌的兩人只好逃走,並踏上了尋找同類的旅程,路易想要知道,吸血鬼究竟是什麼、而自己又是什麼。他遇到了在劇院中以阿曼為首的吸血鬼們,並得知活了四百年的阿曼極有可能是目前最為年長的吸血鬼。雖然仍未找到答案,但是相較於黎斯特,路易覺得阿曼會是位良好的導師,並有意和他學習有關吸血鬼的知識。

擔憂路易離開後自己將會成為一個人的克勞蒂亞,要求路易將一位視她為女兒並自願陪伴她身邊的女性轉化為吸血鬼。

印象最深刻的台詞節錄:

「這樣我就不欠妳了,克勞蒂亞,就在剛剛,我失去了身為人類的最後一部份。」

『是的,路易。』

不過當晚,由於兩人殺害黎斯特一事犯下了吸血鬼的大忌:不得殺害其他吸血鬼,早已心生不滿至失控的劇院吸血鬼們將克勞蒂亞、剛轉化為吸血鬼的女性以及路易三人帶走。路易好不容易脫困,卻發現,自己來不及拯救克勞蒂亞和那名女性,兩人早已在日照下被活活燒死。憤怒之下,路易用像似太陽的火把焚燒了所有尚在沉睡的劇院吸血鬼們,並對於坐視一切發生的阿曼感到失望透頂,而獨自離開。

輾轉數年回到故鄉的路易,再次地遇到了黎斯特,而此時黎斯特已衰老不堪,路易不顧黎斯特的要求選擇離去。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見到黎斯特,故事到此結束。

聽完了故事後,記者只覺嚮往吸血鬼的力量,並認為路易一定是有意將他變為同伴而找上他,希求路易也將他轉化為吸血鬼。苦心不被諒解的路易憤怒地離開,記者只好獨自駕車離去,並播放著剛剛所記錄下來的錄音檔。此時,毫無預警的,遭到潛伏於後座的人咬了一口!?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消失已久的黎斯特!

將奄奄一息的記者推到副駕駛座後,黎斯特笑著說:「嘿,我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吧,反正你都知道了。」

並對錄音帶中所播放的聲音嘆著:「可憐的路易,都不知道是第幾次了,還在自怨自艾嗎?」

就此,黎斯特一邊笑著一邊將車開往未知的前方。

查相關心得時,有些許評論說,夜訪吸血鬼其實是一部探討同性戀內心變化的電影。

對此我不置可否,實際上整部看下來,除了黎斯特在轉化小女孩成為吸血鬼後,對著路易說:「這樣一來,我們就是一個家庭了,而她則是我們的女兒。」這一段外(誰是爸爸誰是媽媽!?);其他地方雖然沿襲著華麗的基調,但並不會讓我特別感到曖昧或其他,因為大多吸血鬼電影都會將吸血鬼描述為俊美雍貴的生物,對我來說也只是符合這一論調。

整部電影雖然超過兩個小時,但劇情節奏卻准快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像是上一幕路易猶在剛轉化為吸血鬼後的掙扎,下一幕馬上地,莊園中的奴隸即發起反抗。劇情的連貫度還有轉折一幕幕的聯接,讓人應接不暇。

另外提下主角們的組合,雖然我平時其實沒有特別挑他們所主演的電影來看,但往後應該很難看到湯姆克魯斯和布萊德彼特同台演出吧。不得不說,湯姆克魯斯的扮相實在讓人驚艷,怎麼會那麼適合金髮碧眼的風流痞子扮相啊!只好多貼些他的劇照(咦?):

  

布萊德彼特的話,可能是因為把留長髮並且往後梳的緣故,讓我整場電影看下來都只不斷注意著他的方形下巴......(掩臉)

還有就是小女孩的頭髮,究竟是怎麼從轉化為吸血鬼後的非常之打結,梳理成後半的狀態,也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應該說在小女孩被轉化為吸血鬼的途中,頭髮一根根開始蜷曲那段,就很讓我弔詭。小女孩的頭髮對我來說是這部電影最大的BUG。

  

轉變為吸血鬼的卷卷小女孩(上圖左)和後期的小女孩(上圖右)。光是想像梳頭髮的過程,就覺得頭跟著痛了...梳子應該斷了好幾把...

並且對於後期克勞蒂亞心靈上的扭曲;由於看過類似受困於小女孩身體的情結,卻更加陰暗到令我不太舒服的孤兒怨(簡直是我心靈上的陰影),所以女主角從頭到尾對我來說都是溫和的形象。

但黎斯特就是個無辜的角色了,片中路易與克勞蒂亞萬般想要逃離黎斯特身旁,甚至設計殺害他。儘管從頭到尾黎斯特都沒有做出任何太出格的事情,許多的行為在我看來都只是因為孤獨而想要找個人陪伴。實際上片中許多位吸血鬼,黎斯特克勞蒂亞阿曼,都只是在數不盡的時光中感到了寂寞。這大概就是整部電影看下來所帶給我的感覺。幸好結局是讓人開心的(?)。

=======

《夜訪吸血鬼》(InterviewwiththeVampire)不算是吸血鬼文學的始祖,《德古拉》才是目前公認的吸血鬼原型。但以它全球八百萬本的銷售量來看,絕對是當代影響力最大的吸血鬼文學作品之一;若仔細探究故事裡的酷兒情慾(queersexuality),也會發現這是一部將酷兒情慾與吸血鬼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早期經典。

原著小說作者是安萊絲(AnneRice年出版,改編電影則在年由尼爾喬登(NeilJordan)執導。值得注意的是,尼爾喬登是個「酷兒意味」非常濃厚的導演,執導過許多與酷兒議題相關的電影,包括年處理變性議題的《亂世浮生》(TheCryingGame年以變裝癖男人為主角的《冥王星早餐》(BreakfastonPluto

酷兒理論家班蕭夫(HarryM.Benshoff)在他的經典論述《衣櫃中的怪物》(MonstersintheCloset)中提到,同志情慾往往被包裝成各種隱喻,隱藏於驚悚片中,就跟現實生活中必須躲在衣櫃中的同性戀一樣。他提出四種同志情慾出現於恐怖片的方式,其中一種是「電影導演或製片本身是同志」。我們不確定尼爾喬登究竟是不是同志,但就他在作品中大量處理同志/酷兒議題這點來說,尼爾喬登絕對是一個「夠酷兒」的導演。如此一來,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潛藏的同志/酷兒情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夜訪吸血鬼》可以說是最好的代表之一。相較於《亂世浮生》和《冥王星早餐》中坦白、大膽地處理酷兒議題,《夜訪吸血鬼》中的酷兒情慾,是更加隱晦而不易見的。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覺得這就是一部吸血鬼電影;但細細深究,同志/酷兒情慾卻又俯拾皆是,盡在眼前。這符合所提出的第三種同志情慾出現於驚悚片的方式:「同志的弦外之音(gayconnotation

既然是弦外之音,就不只要張大耳朵聽,還要用「特別」的角度去聆聽,才可以聽出其中奧妙。《夜訪吸血鬼》以吸血鬼路易的自白為引導線,牽出一段充滿酷兒情慾的幻妙故事。不只是故事中的記者在聆聽,連我們觀眾也在「偷聽」路易的自白,並希望從中聽出一些言外之意。我們可以說,路易的自白,不只透露出一段吸血鬼的過往,也是一個壓抑自我情慾的同性戀/酷兒的回憶錄。

路易追溯自己成為吸血鬼前的過往。他曾是殖民地的地主(因此這部電影也有後殖民的問題可以處理),在妻子死後開始沉淪,成天在酒店尋歡作樂,消耗生命。他說:「我接受任何人……但最後居然是一個吸血鬼挑上了我。(Iwasopentoanyone…butitwasavampirethathasaccepted.)」。路易在傳統異性戀關係的破碎後感到幻滅,將自己向所有人「開放」,其實本身就是一件相當「酷兒」的事情,因為他渴望嘗試新的關係。

他想要成為酷兒的渴望在遇見吸血鬼勒斯達之後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勒斯達以尖牙刺入他的脖子吸血,兩人騰空上升,是最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同志時刻」。勒斯達以尖牙入侵路易是像徵性的性慾關係,而後路易吸取勒斯達的血液,更是十分明顯的情慾暗示。路易因吸取了勒斯達的血液而成為吸血鬼,暗示著同性戀藉由性交傳遞愛滋病,這是大眾對同性戀的標籤化與刻板印象。所以路易成為吸血鬼這件事情之所以可怕,是由於它背後隱藏了異性戀社會的恐同症。

(勒斯達以吸血鬼的尖牙入侵路易的脖子,是一種性愛的暗示,兩人之間存在的同志情慾可說是非常明顯。)

至此,吸血鬼與同性戀之間的連結,已十分清楚。路易和勒斯達看似是一對亦敵亦友的吸血鬼,事實上更像是一對理念不同的同志戀人。勒斯達幫助路易超越了人類生命,成為吸血鬼的一員,卻也讓路易永恆的掙扎於人性與吸血鬼天性之間。這就像是一個認同堅定的男同志(勒斯達),帶領一個原本以為自己是異性戀的男人(路易),超越了異性戀認同(凡人生命),成為一名同性戀(吸血鬼)。而路易的掙扎,則可以被視為他在過去異性戀認同與新的同性戀認同之間的游移擺盪。

提到,同性戀總是容易跟「死亡」做連結,因為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同性戀就是愛滋病帶原者,一定活不久。在《夜訪吸血鬼》中,吸血鬼/同性戀也與死亡的意象連結在一起。他們只能活在黑夜中,白天更睡在棺材內,這一切都是死亡的隱喻。路易在成為吸血鬼以後更說:「我介於死亡與生命之間。」路易對死亡的恐懼,是他對內心潛藏的同志情慾的陌生與害怕;而他對生命的渴望,則意味著他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重迴異性戀社會中。

除了與「死亡」連結,同性戀也常被視為野蠻、動物性的象徵,因為在大眾眼中,同性戀似乎一心只想著性愛,無法克制自己的原始衝動,因此,媒體總喜歡報導同志於公廁、野外發生性關係的新聞,好加深「同性情慾=獸性」這個刻板印象。在《夜訪吸血鬼》中,勒斯達常笑路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路易無法壓抑、隨時會爆發的憤怒,其實就是同志情慾的暗喻。而勒斯達在被割喉後,吸取蟾蜍、蛇的血液苟活,變得像「怪物」一樣,更是將同志怪物化、野獸化的過程。

小女孩克勞蒂亞的出現十分有趣。勒斯達和路易一同照顧著她,並宣稱自己就是克勞蒂亞的雙親,簡直就在暗示一對同志戀人領養小孩。故事更一再地強調路易的「母性」(因為和勒斯達比起來,路易的確是比較陰柔的一方):他會抱著克勞蒂亞睡覺,也像母親一樣細細地呵護著她。克勞蒂亞於是說:「你就是我的父親,也是我的母親。(Youaremyfatherandmymother.

值得注意的是,勒斯達、路易與克勞蒂亞,雖是一個新興的酷兒家庭的暗喻,但這個家庭卻被刻劃成可怕的、不穩定的、不正常的。這個家庭帶來死亡(三人必須吸血殺人維生),充滿紛爭(克勞蒂亞與勒斯達的爭執),且最後一定會解散(勒斯達的死亡與三人關係的破碎)──《夜訪吸血鬼》儘管呈現了一個「酷兒家庭」,卻仍舊可見異性戀社會意識型態之塑造。

在這樣的意識型態籠罩下,勒斯達就成為被譴責、被痛恨的對象,因為他堅定認同自己的同志情慾(吸血鬼天性),卻又絲毫不感到羞愧。這對異性戀社會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克勞蒂亞和路易怪勒斯達把他們變成吸血鬼,就像是同性戀怪罪情人將愛滋病傳染給自己一樣。想恢復為正常人類(異性戀)的克勞蒂亞企圖殺死勒斯達,其實就是對同性戀的一種懲戒。

路易後來碰到吸血鬼亞曼德。他是一群「活在地底下」的吸血鬼的首領,簡直就像是地下組織的同志團體之領導,隨時誓言著要推翻異性戀社會,是一群極大的「威脅」。這群吸血鬼被刻意塑造成一群「怪物」,路易也一直譴責他們為「野獸」,其實就是異性戀對於激進同志團體的仇視與害怕。最後,路易認為這群吸血鬼(同志)過於缺乏人性(異性戀認同),因而活生生地燒死他們,簡直就像是歐洲十六、十七世紀焚燒女巫、或是納粹對同志的集體屠殺一樣。這一切情節,都是巧妙又具體而微的隱喻。

路易就像是一個背負著「黑暗過往」(與同性戀交往的過去),因而在人類世界(異性戀社會)感到迷失、深受折磨的吸血鬼,最後卻因為自己的「人性」(異性戀認同)獲得最終的救贖與觀眾的肯定。而採訪他的記者,無非就是對同性戀感到害怕卻又好奇、既恐同又窺同的異性戀象徵,也是觀眾、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到頭來,同性戀仍然與死亡、愛滋、黑暗、獸性連結在一起,因而「理所當然」地被譴責、被痛恨、甚至是被殺害。《夜訪吸血鬼》中的同志隱喻俯拾皆是,卻仍籠罩於異性戀社會的意識型態之下。

不過,我認為《夜訪吸血鬼》的詮釋空間其實更大。故事中不只有同志情慾,更有「酷兒情慾」。「酷兒(queer)」的簡單定義,是所有「非異性戀」的情慾關係與性別表現,因此不只是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變裝癖、人獸交、無性慾……等等,皆可以被稱為「酷兒」。酷兒所涵蓋的範圍比同志更廣,而《夜訪吸血鬼》中的勒斯達與路易,絕對是「酷兒」。

如果說「吸血」本身就是具有強烈性慾暗示的行為,那麼,勒斯達絕對可以算是情慾流動的象徵,因為他不只吸男性的血(路易、男貴族),更吸女人的血。另一方面,路易不只吸白人的血,更吸黑人女僕的血,甚至是吸老女人、小女孩的血,簡直是性慾橫流,不受束縛。兩人的性慾既沒有框架,也沒有邊界,更無法被定義。至此,他們已經不只是同志情慾的象徵,更是「超」性慾(trans-sexuality)的代表。

情慾流動的其實不只是勒斯達和路易,小女孩克勞蒂亞也是個代表──因為她尚未接受社會化,情慾還未成型,因此曖昧游移的空間很大。比起男人,她似乎更渴望成年女子的身體,一方面想要佔有那樣的身體(因此吸乾她),一方面則幻想自己也成為那樣豐滿的女人(因此保存她)。這種情慾已超越了性別與年齡,更可說是種自戀情慾。克勞蒂亞同時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性慾,吸血的慾望甚至超越了兩個「大男人」,這一切都是她性慾尚未經過壓抑、仍不停湧動的暗示。

「超」性慾的勒斯達與路易,還有性慾洶湧翻動的克勞蒂亞,替這部電影增添了更豐富的「酷兒意涵」,也將它從刻板而負面的同志隱喻中解放出來,提供「酷兒」觀眾更多詮釋與顛覆的空間。這或許可以解釋勒斯達最終的「反擊」。原本已經老去、因此不再引發觀眾焦慮的勒斯達,居然又藉由吸取記者的血液而再次「回春」,誓言著再次席捲人類世界。

這個結局實際上暗示著:當異性戀社會以為打壓、懲戒同志會讓他們就此消聲滅跡時,同志卻沒有因為這樣的迫害而消失,反而挾帶著更強大的能量回來,不再滿足於只是做個同志,挑戰更多性別/欲上的框架,宣示著一個酷兒時代的來臨。導演尼爾喬登似乎透過這個大膽的結局,向那群早已平息焦慮的異性戀觀眾吶喊:同志不死,酷兒萬歲。

評論